首页 理论教育 舆论监督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棒

舆论监督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棒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一度被公众群体围观的“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事件前不久总算有了下文:杨达才涉嫌严重违纪,陕西省纪委做出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安监局局长等职务,对他的违纪行为,还在进一步调查中。舆论监督只是社会系统中问题解决流程中的第一站,它所完成的只是问题接力的第一棒动作。舆论监督严重超载,而社会的其他机制则出现空转或撂荒状态。

曾一度被公众群体围观的“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事件前不久总算有了下文:杨达才涉嫌严重违纪,陕西省纪委做出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安监局局长等职务,对他的违纪行为,还在进一步调查中。与那些曾被炒得沸沸扬扬最后却不了了之的“断头”新闻比起来,这起一波三折、差点被“断头”的新闻事件,总算没有半路上走失,也没让围观者们空等一场。这起网络反腐的最新战果以局长的“微笑”始,以网民的微笑终,大大提振了网民们鼠标反腐的信心。可谓是:长了网民的志气,灭了贪官的威风。

然而,我们不能把这一起“表哥”落马的战功全部归落在网民的头上。网民再有力量,舆论监督再有神威,其作用也是有限的。舆论监督只是发现问题、聚焦问题,释放出巨大的舆论能量,但不能靠它全方位地解决问题。舆论监督既不能全知,也不会全能。靠它单打独斗,“单边主义”地解决所有问题,将阳光下的污秽打扫干净,未免过于一厢情愿。舆论监督是一种软力量、软约束,其杀伤力还是有限的,它可能会伤及皮肉,但不一定能伤筋动骨。舆论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上,它将媒体议程导入公众议程,形成共同关注。至于问题的最终解决,显然不是其规定动作。如果一定要它能解决问题,那它也只能是以发现问题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舆论监督忙于发现,它把公众的目光聚焦到值得关注的问题上,形成“围观”现场,至于能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不是它本份之内的事情。舆论监督只是社会系统中问题解决流程中的第一站,它所完成的只是问题接力的第一棒动作。这一棒哪怕再关键,也不能替代全程的任务。

舆论监督注定是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被舆论监督聚焦的“新闻”注定是一个易碎品,“断头”新闻是新闻规律、舆论规律使然。不能指望舆论监督抓住一个新闻热点,就将它守候到曲终人散。尤其是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话题竞争非常激烈,舆论周期甚为短暂,一个新闻热点在人们眼前留存的时间本来就很少,在这种语境下,指望新闻不“断头”可真的很难。

关键是,要有舆论监督之外的匹配机制接好下一棒。舆论监督扮演的是环境监测、议题发现的角色,它完成的是第一棒的动作,接下来的动作要靠下一棒去完成。如果下一棒的动作跟不上,接力棒就会掉下来。新闻自然就容易成为“断头新闻”。舆论监督的能量再大,也只是一种软约束,其硬度也是有限的。就以“表哥”事件为例,假如没有大学生刘艳峰的信息公开申请行为,没有陕西纪检部门的介入,没有媒体议程、政治议程的互动,仅靠网民的“关注”力量,“表哥”说不定能逃过舆论监督之劫,化险为夷。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有功能健全的问题发现、解决机制,舆论监督只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靠另一套机制去实现。相对于舆论监督的软约束,解决问题的机制应有足够的硬度。

问题纠结在这里:我们要靠软约束去承担硬机制的功能,让舆论监督过度承担它本分之外的任务,让新闻媒体负载量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而软机制之外的硬机制却是缺位的。其结果是,社会的系统功能出现紊乱,社会机制分工、运作严重失衡。不难发现,一方面,舆论监督不堪重负,承载了超重的社会诉求,造成舆论监督功能的过度“肥大”。人们不仅寄望舆论监督发现问题,更希望它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其他硬性机制出现钝化、软化、僵化问题。它们该出手的时候不出手,该亮剑的时候却形同虚设。舆论监督严重超载,而社会的其他机制则出现空转或撂荒状态。这种扭曲的机制、功能结构显然是不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的。

更何况,舆论监督存在较大偶然性。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一些事件的发现带有运气的成分。互联网恢恢,疏且有漏,仅仅依靠同僚内讧、夫妻反目、日记“走光”、“小三”揭发、小偷盗窃等偶然事件引起网民围观,制造舆论事件,进而实现网络反腐,这种反腐方式容易产生“选择性失明”,其效果也是有限度的。只有将舆论监督之外的机制、制度篱笆扎牢,将失衡的系统功能配平、归位,把制度性的短板修补好,借助系统性的合力,才能有效、长效地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