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怨愤风险管理

社会怨愤风险管理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下中国,社会怨愤现象突出。特别是,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诱导性事件”,引爆社会怨愤。当前,社会怨愤存在极大的风险压力。社会怨愤会构成社会风险隐患,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不可控的社会危机。社会怨愤中,有很多非理性的因素,易燃易爆,不及时排险,容易走火失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怨愤管理,可能会酿成严重的舆论后果乃至社会悲剧。三是正面应对由社会怨愤引发的突发事件。

社会怨愤是社会危机的发酵区。在很多情况下,社会怨愤处在隐伏或休眠状态。不过,一旦遇到“概化信念”的产生或“诱导性事件”的出现,社会怨愤就会被激活,表现为活跃的社会舆论。当下中国,社会怨愤现象突出。这种情势下,外部性诱因一旦出现,极易产生舆论风暴。特别是,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诱导性事件”,引爆社会怨愤。学者王绍光认为,我国的许多突发性事件大多属于“能量积累型”,即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有一个能量积累过程,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前兆,而且问题积累得越多,前兆就越明显。诸如腐败问题、干部作风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拖欠工资和养老费问题等等,拖欠不能解决,或者对上“封锁消息”,一触即发。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能量积累型的突发性事件,那么这些事件可能转化为“放大型”事件,以至于无法控制(失控)。这里所说的“放大型”事件,主要是舆论的放大效应,造成突发事件与舆论事件的叠加反应。在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社会情绪不稳,主观与客观因素的交叉影响,造成社会舆论燃点很低。一旦呈现舆论引线,就会引爆成巨大的舆论事件,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实体性危机。

当前,社会怨愤存在极大的风险压力。它一旦引爆,不仅表现为舆论事件,甚至还会引爆社会运动。虽然说,目前中国尚处在广义社会运动的初级阶段,社会怨愤所释放的实体性危机还不是很突出。但是,这个时期是化解风险的关键时期。错失这个机会,后面就会越来越被动。

那么,如何应对当下中国的社会怨愤风险?怎么实施社会怨愤管理?

首先是抢占时机,及时对社会怨愤进行干预、管理。社会怨愤会构成社会风险隐患,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不可控的社会危机。社会怨愤中,有很多非理性的因素,易燃易爆,不及时排险,容易走火失控。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风险的实际危害,一些特定的“风险因子”或“愤怒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风险感知,由此产生的愤怒、焦虑、敌意、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会明显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公共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怨愤管理,可能会酿成严重的舆论后果乃至社会悲剧。

其次,及时疏导,需要媒体有效介入。对社会情绪进行强行阻滞,只会加大风险压力。社会情绪也是累积性的,不断淤积,风险隐患也会不断升级。因此,对于社会情绪,宜疏不宜堵。实际上,媒体扮演着“排气阀”的角色。社会情绪通过媒体这个出口,将淤积的戾气、不满排泄出去,减轻社会的情绪压力。近年来,在不少群体性事件中出现泄愤的行为。有不少社会运动参与者,并没有明确的利益诉求,他们参与社会运动,纯粹是为了宣泄一种不满情绪,这种“搭便车式”的泄愤是为了从社会运动中寻求发泄的出口。媒体也该成为社会怨愤的“泄洪区”。否则,社会怨愤淤积成社会情绪“堰塞湖”,高悬于现实社会之上,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媒体成为社会怨愤的排气阀,不是说媒体应成为被动泄洪的空间,而是说媒体应该有效地介入,把握社会情绪的波动规律,依照传播规律,将社会情绪的表达引导到可控的轨道上,实现有序表达。

三是正面应对由社会怨愤引发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现实社会的产物。进入改革后期,共识递减,分歧激增,社会进入了冲突多发期。各类危机层出不穷,不论是自然型危机,还是社会型危机,都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危机管理者也渐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学会面对现实,务实、理性地对待眼前发生的各类危机。从近年发生的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上,即可看出,危机处理者在棘手的问题面前思想更趋理性,行动也更趋务实。一旦危机出现,多数的危机管理者能够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措施,化解风险,解决危机。学者于建嵘认为,当今中国要从“刚性稳定”转向“韧性稳定”。刚性稳定意味着为了稳定可以做一切事情。刚性的问题在于没有弹性,缺乏韧性,没有中间的地带,通过不停的高压实现稳定,这意味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一旦发生断裂,整个社会陷入大动荡。所以这种刚性的稳定是不可持续的,为防范中国发生较大的社会动荡,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革,把“刚性稳定”变成“韧性稳定”。

现今的“韧性稳定”,是务实主义实践的表现。这种务实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压力的后果。特别是在当前现代信息和舆论传媒的发展,迫使政府重视提高管治能力,改进管治技术,而表现出一定开放性。随着通信技术日益大众化,公众对一些问题的争论会迅速扩散,这也推动中国的治理方式趋于务实和平民化。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务实策略,使得“刚性稳定”的逻辑得到软化,其结果是,中国的风险应对策略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但另一面,这种务实的应变策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感性有余,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机会主义色彩比较浓。要实现社会的韧性稳定,从舆论角度看,需要在制度上保障诉求表达的畅通。营造和谐舆论环境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畅通诉求渠道。如果缺少制度的承重墙,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很难真正落地。面对“结构性怨愤”,不能以“刚性稳定”思维加以应对,应该用制度的河床将其导引到预期、可控的河道之中。

四是解决社会结构性失衡。结构性怨愤是由社会的结构性失衡引致的。要真正解决社会怨愤问题,需要从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改革进入深水区,不能停留于“摸石头”的经验模式,眼前迫切要解决的是:疏浚河床,修筑河道,架桥过河。这些都涉及中国社会的宏观结构调整。解决社会怨愤的治本之道,就是破解当下中国的结构性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