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日本报业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日本报业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日本报业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起了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平了道路。由于政党论争成为这一时期报纸宣传的最突出的特点,日本新闻史把它称作“政党报纸”时期。日本新闻界人士认为,这一时期出现的小报,是日本现代报纸的前身。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日本报业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起了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平了道路。正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和诞生了日本的近代报刊。进入20世纪,日本逐步走上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道路,而日本的帝国主义是“带军事封建性”[7]的帝国主义。在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政权的统治下,日本报刊日益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企业,并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与前述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垄断格局。

(一)近代报业的形成

1871年1月《横滨每日新闻》的创办,标志着日本近代报纸的诞生。在此之前,大约从17世纪起,日本也曾依次出现过类似报纸的出版物“瓦版”、“官版”报纸,以及外国商人、传教士创办的报纸,但由于这些出版物基本上是木版手工印刷,又多为不定期出版,因此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

《横滨每日新闻》是在神奈川县令关盛良的鼎力支持下创办的,他动员富商们捐款,并让外务省在横滨工作的翻译官子安峻等协助发行。该报新闻与广告各占一半,在新闻报道中,贸易和物价方面的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有关贸易都是横滨的经济新闻,颇受关东一带工商业者的欢迎。

《横滨每日新闻》问世后,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类似的报刊相继出现。如1871年的《京都新闻》、1872年的《大阪新闻》就分别是在京都府知事和大阪府知事的援助下创办的。1871年在东京创刊的《新闻杂志》,也是在明治政府高级官员木户孝允的帮助下创办的。该报初为小型周刊,后改为对开报纸,隔日出版,读者遍及关东一带。

东京最早的日报,是1872年3月创刊的《东京日日新闻》。该报由条野传平等创办,民间发行,同时得到当时的政治家江藤新平和大隈重信的支持。1874年底,福地源一郎就任该报社长,《东京日日新闻》自此一直站在官方一边,成为明治新政府的御用报纸。据说这份报纸当时的发行份数为1 000份左右,而政府订阅份数占22·5%。

1872年4月,英国人约翰·布拉克在东京创办了日文报纸《日新真事志》。该报每期4页,内容包括东京及横滨地方消息、海外新闻等,信息面很广,言论自由无羁,颇有生气。该报因此获得左院(法令审议机关)御用的特权,经常刊登左院议事、议案、建议等。

1872年7月,《邮便报知新闻》在日本首任邮政长官前岛密的支持下创办。该报以当时遍布全国的5 000多名邮政办事人员为读者对象和义务通讯员,通过邮政系统获取消息。这种便利条件使《邮便报知新闻》在新闻报道的丰富性方面大大超过其他报纸。

明治维新后出现的这些报纸,均是在中央、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下,借助官方的力量向全国发行的。1873年3月,大藏省曾通知各府县:《新闻杂志》、《东京日日新闻》、《横滨每日新闻》是传播国内外新闻和知识的报纸,故每日或每二日向各府县发送上述3种报纸,以供阅读。同年7月8日,又发出通知,将《日新真事志》与以上3种报纸并列,决定同时向东京以外的各府县发送4种报纸。

由此可见,日本近代报纸一问世,便与政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它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报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由于最初创办的这些报纸不同程度地受到政府的扶持与指导,因此它们更多地不是作为新闻传播的载体,而是作为政府的喉舌发挥作用。后来随着日本不同政治党派如自由党、立宪改进党、立宪帝政党的形成(19世纪80年代),许多报纸又先后成为不同政党的喉舌,表现出了明显的党派色彩。

当时各政党的主要报纸有:自由党的《朝野新闻》、《自由新闻》(1882年,东京)、《立宪政党新闻》(1882年,大阪);立宪改进党的《邮便报知新闻》、《东京·横滨每日新闻》、《大阪新闻》(1872年,大阪);立宪帝政党的《东京日日新闻》(1872年)、《明治日报》(1881年)。

围绕立宪后的日本应当建立怎样的国体、政体的问题,各个政党通过所属机关报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主张把日本改造成英、法那样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立宪帝政党则主张把日本建成德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论战范围不断扩大,许多报纸卷入其中。由于政党论争成为这一时期报纸宣传的最突出的特点,日本新闻史把它称作“政党报纸”时期。政党报纸之间的相互攻讦,引起政府的不满。政府通过分化离间,削弱反对党(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及其报刊的力量。

同一时期,在以政论为主的大报纸外,还出现了以娱乐为主的通俗、廉价的“小报”。1874年创刊的《读卖新闻》和1879年创刊的《朝日新闻》就是有代表性的“小报”。“小报”主要面向中下层读者群,一般不刊登政论性文章,主要内容是新闻报道、娱乐材料、连载小说等;小报亦文亦图,形式活泼;语言通俗,标注假名(日语拼音字母);版面较小,售价低廉。总之,小报是一种大众报纸。日本新闻界人士认为,这一时期出现的小报,是日本现代报纸的前身。由于“小报”超脱于当时的政治斗争之外,受政府的干预、限制比较少,因而经营较为顺利,以至后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商业报纸。

(二)现代报业的发展

明治维新后期,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电报、电话、蒸汽发动的轮转印刷机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促进了报业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大报由于不断受到当局的打击,经营日趋退化,发行量开始落后于“小报”。而“小报”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的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开始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并逐渐成为日本报纸的主体。这标志着日本的近代报纸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

最先走上商业化经营之路的是《邮便报知新闻》。1886年,该报仿照欧美模式,对报纸内容、版面、组织机构乃至经营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具体做法是:第一,对新闻报道、评论写作加强管理和监督,投入高素质的人力完成这项工作;第二,一反常规,变大型化版面为小型化版面;第三,版面力求大众化,文章力求平易近人,汉字加注假名,刊登连载小说;第四,改进发行方式——要求地方提前交款订报,东京市内的发行全部改由报社直接投递。同时大幅度削减报价,将每月定价由8角3分降至3角,结果销量大增。1886年日发行6 700份,1887年日发行12 000份,1888年达到22 000份,跃居东京首位。《邮便报知新闻》降价后,各报纷起仿效,报纸之间展开了争夺读者的自由竞争。

之后是《东京日日新闻》。该报社长原为福地源一郎,1888年,福地将社长职位让给关直彦。关直彦摆脱了福地时代御用报纸的传统,标榜不党不私,使报纸面貌焕然一新。该报登载福地的连载读物《色与欲》、《外国巡礼》等,关直彦本人除了撰写社论,也发表连载作品《欧美的故事》,介绍新知,活跃版面。报纸还邀请一批社会名流作为名誉客员,为报纸撰稿。这样,在关直彦担任社长后,报纸发行量增加了一倍。

这一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报纸是《朝日新闻》。1888年,大阪的《朝日新闻》打入东京,收买东京的《觉醒报》,创办了“朝日”系统的《东京朝日新闻》,从而形成了日本第一个跨城市经营的报系。该报励精图治,与同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且在竞争中获得很大的发展。具体做法是:

第一,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朝日新闻》社率先引进法国的马里诺尼轮转印刷机,由以往的平版印刷改为圆筒两面同时印刷,大大加快了印报速度,降低了报纸的印制成本。

第二,使用电报传发新闻。早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电话、电报等近代通讯工具在日本刚刚出现的时候,大阪《朝日新闻》就开始利用电报传送消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发稿速度。1889年2月11日,明治天皇颁布“帝国宪法”,政府决定在当天上午发布宪法,将宪法全文交付各报刊登。由于使用了电报,几乎和东京报纸同时,大阪《朝日新闻》登出了发布宪法的消息,并出版了印有宪法全文的“号外”。速度之快,令同行震惊(当然,花费之大也令其他报纸难以企及)。

第三,采取多种促销手段。首先下调报价——比《邮便报知新闻》更便宜,月定价2角5分,订报半年者,只收原价的一半。报社还买下了当时东京唯一的交通工具铁道马车,凡积极订阅报纸的读者,都可免费乘坐。由于采取了这样一些促销手段,报纸的发行份数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实行商业化经营的报纸还有:大阪《每日新闻》(该报前身是1876年创刊的《大阪日报》)、《时事新报》(1882年,东京)、《万朝报》(1892年,东京)、《二六新报》(1893年,东京)等。

进入20世纪,日本报业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报发行量均有所增长。当时,号称全国第一的“大众报纸”《万朝报》的发行量已达到12万份。1904年,大阪《每日新闻》和《朝日新闻》后来居上,分别达到20万份,占全国首位;《万朝报》为16万份,退居第三。1907年,大阪《朝日新闻》和《报知新闻》(1896年初由《邮便报知新闻》改名)又分别达到30万份;大阪《每日新闻》次之,为27万份;第三位是《万朝报》,25万份;第四位是《东京朝日新闻》,20万份。

(三)“一战”时期报业垄断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阪《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纷纷派记者随军采访,报道有关战局的进展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朝日新闻》先后派遣驻英记者3人,驻美记者3人,驻俄记者2人,驻法记者1人。《时事新报》派遣驻英记者2人,驻俄记者1人。但是,正如该报驻英记者伊藤正德所说,“报社财力有限,不能用电报同别的报社竞争。《朝日》、《每日》记者坐汽车,自己只能跑步追赶。而且,当时西伯利亚铁路不通,邮件经美国送回日本,中间要经过重重检查,船行大洋的速度也比今天慢两倍,两个月之内自己的报道只能见报一两次”[8]。因此,《时事新报》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其他报纸更是无力派遣驻外记者,而只能依靠路透社的电报)。

除派驻记者外,《朝日新闻》同路透社、同英国《泰晤士报》还有特别合同;《每日新闻》同合众社也有特别合同。

1914年8月23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布站在英法一边,对德宣战。日本报纸大都支持政府的这一立场,并支持日本政府乘机抢夺德国在中国山东省权益的侵略活动。日本军队进攻青岛时,《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纷纷派文字和摄影记者赴战地采访,发回大量报道。

总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阪《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因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贯彻商业主义的办报方针,逐步确立了自己在日本报界的地位。

“一战”以后,报纸日益成为现代化的大企业。投资报业的资金大为增加,各报社陆续建成商业性的股份公司。报社内部分工更为严密,除了负责采编的编辑部外,还有专门负责经营的营业部,内设发行、广告、会计、印刷等专门机构。报纸的版次增多,主要大报除了正版还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地方版。报纸的广告篇幅日益增多,广告已成为报社的重要收入来源。报纸的生产和传输手段不断更新,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报装备了超高速轮转印刷机、自动铅字铸造机、专用长途电话电报线路,有的还有自己的飞机。报纸的发行量大幅度增长,在各地设有专属销售店或综合销售店。20年代中期大阪《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发行数字已突破百万份大关,其他主要报纸也都有几十万份,全国报纸日发行量达到650万份。

这一时期,报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各报都处心积虑地要用更多更快的新闻争取读者,每逢重大事件都全力以赴,力争在快速报道中取胜。1928年中国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火车被炸,《朝日新闻》的飞机从平壤将新闻照片送到大阪和东京,当天就刊出了。同年裕仁天皇登基大典期间,《每日新闻》和《朝日新闻》的飞机飞遍全国和朝鲜主要城市,及时运送号外。在竞争中,日本报纸加紧了垄断进程。《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两家报社在大阪和东京都有报纸,资金雄厚、设备先进,在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1923年关东大地震,东京大多数报社被大火焚毁,以大阪为基地的这两家报社乘机扩张,1924年的发行量就占到全国日报总发行量的一半。它们还凭借实力,垄断报纸发行和广告价格,使其他报纸陷入更大的困境。曾辉煌一时的《万朝报》、《时事新报》就此衰落下去。当时东京只有《读卖新闻》在危机中坚持下来。该报在地震中也曾受损,但是1924年正力松太郎接任社长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充实内容,增设栏目,特别是同一些地方报纸订立协定,以每天提供几次特别消息为代价,使用地方报纸的发行网以扩大发行。就这样,《读卖新闻》终于摆脱困境,逐步赶上,至20世纪20年代末形成了同《朝日新闻》、《每日新闻》鼎足而立的局面[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