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评论的一些具体原则

西方评论的一些具体原则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西方评论的一些具体原则新闻评论的理论见解最终是要通过实践加以体现的。但是它们不能成为言论版的主体。立论时未能掌握全面的事实材料。西方评论界极其重视事实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此专门确立了严格的原则,包括评论员的选材标准和工作准则。如一项决定作出后发生了某些突发事件,硬将两者联系起来解释。

第三节 西方评论的一些具体原则

新闻评论的理论见解最终是要通过实践加以体现的。而指导实践,就需要确定一些总原则之下的具体规则,建立一套相应的方式方法。

一、评论选题——赢得读者及帮助读者

许多人从不读评论,而且公开承认这一点,也就是说他们是有意不读的。分析其中的原因,选题是个大问题。事实上,评论员自己往往也并不喜欢那些干巴巴的选题,但又不能不硬写,因为忽视有些问题意味着评论的失职。于是,对于诸如政党、国内政治外交政策等重大新闻事件,尽管缺乏真知灼见,可也还得选它们作评论的题目。这类枯燥文字常常占据着言论版的大部分篇幅。

为了吸引读者,从而在根本上扩大评论的影响,西方评论界对选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如下原则:

1.接近性

评论员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与读者切身相关的问题上面,地方报纸评论(首先指社论)的选题应当优先考虑当地事务。不少报纸热衷于谈论大问题,比如中东局势、俄国改革,有时是一种取巧的手法,它不会冒什么风险,也不至于招来批评,因为不大可能触犯当地读者的利益和信仰,或引起地方当局等的不满。但毕竟不可能吸引广大读者的关注,不过填充版面而已。作为一家好报纸的成功言论版,应该这样自我衡量:假如得不到当地读者的拥护爱戴,那么也得争取他们的重视,至少没有人憎恨和反对。否则,苍白无力,不如不写。所以言论版必须把同读者密切有关的问题,比如地方议会讨论的话题,作为第一选题。有些事情很细小琐屑,但不能不评,因为这是报纸对大众所负的责任。当然,接近性不等于地方性,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也不能不评,但选题的角度应该精心设计,努力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比如评论两伊战争,就可以从战争对本国经济直至本地区的具体企业的影响入手。当然多数情况下这种直接关联是不存在的,这时,评论应着意在良知和理智方面给读者以潜移默化的教益,使得一旦同样的问题降临到他们身上时能正确地作出抉择。

2.向读者提供参与的条件

仅仅告诉读者“这件事与你有关”是不够的。不少国际、国内问题的评论不受欢迎,往往是由于读者觉得无关痛痒。评论只是就事论事地进行评论,告诉了读者许多事情,就是没有说明:读者可以为此做些什么事情,或应当抱什么态度。1965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33篇关于越战的评论,其中一些重要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美国政治体制、社会观念等与介入越战的关系,隐含了“出路何在”的答案。西方评论界有一种观点:言论版不必对国际国内事件事事作评,但一旦选题,就必须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而揭示可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之,评论选题的出发点是人——读者所关心的自我及其生活环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鼓励他们有所思考和有所行动。

3.时间性

评论主要是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与评判,有时间性的要求。有些评论在这方面更有特殊的讲究,当它们着重分析事物发展趋势时,应该做到及时;评述将交付审议通过的政策性程序等时,则应当保证适当提前。

4.重要性与趣味性的平衡

按传统的看法,评论是讨论重大、严肃问题的。但这个观念已经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言论版把选题范围扩展到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文化艺术甚至个人兴趣爱好方面,开辟了随笔一类的栏目。虽然它们只能是“配角”,但对读者的吸引力颇大。

5.广泛性

考虑到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选题面应当与读者的需求保持一致。政治、经济、科学、外交、社会等经常轮换,一段时间内的出现次数需做到均衡。

二、评论写作的两种类型:理智型与感情型

西方研究者把评论区分为两类,理智型与感情型。前者指正式、严肃地就有一定重要性的争论问题发表的议论,包括社论、读者投书、特约专论(特约专访)及大部分的辛迪加专栏文章和小部分的本报署名专栏。一般来说,它们涉及的问题事关公众利益,评述过程严格依据事实和可靠的逻辑方法;出发点是严肃认真的。感情型评论与之相反,讨论的问题常常只同一部分人的利益、兴趣或情感有关;写作中不那么严格地尊重事实,且往往有所保留地迎合读者的偏见;形式不那么正规,而是自由多样;特别是它的观点或多或少存在片面性。

不过在实际的评论写作中,不大可能找出纯理智型的文字。所谓严肃评论当中也会夹杂进一些感情型评论的写作手法。区分两者的标准是看它们如何处理与本文观点相背的事实和见解。理智型评论要求不仅列举支持论点的事实,引用与己一致的见解,而且必须忠实记录不同事实和相反观点,当然此后尽可以对它们解释一番以自圆其说。也就是说,应给读者评判你的文章提供可能。感情型评论则往往对反面的东西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所以对读者有一定“欺骗”色彩。

作者在评论写作时采取何种类型,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论题、场合与读者对象。言论版不排斥感情型评论,如随笔一类的栏目,议论个人爱好和生活小事,就不妨自由发挥;即便是谈论一些大问题,因为属个人署名,不那么正规,读者一般持姑妄听之的态度,这时也尽可发表一得之见,偏激反显个性,冲动更添文采。但是它们不能成为言论版的主体。而且,还特别需要防止理智型评论滥用感情型评论的手法,否则,其观点将会丧失正确性。

在西方评论写作的准则中,列举出了理智型评论的三种常见错误和感情型评论写作五种不允许的情况——当然更不允许理智型评论借用这些手法。

(1)无意识地引用虚假事实。这有时是新闻记者采写的失误,有时则是评论员自己的疏忽,轻信了不可靠来源提供的事实材料,主要指别有用心的宣传品。

(2)以偏概全。立论时未能掌握全面的事实材料。西方评论界极其重视事实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此专门确立了严格的原则,包括评论员的选材标准和工作准则(具体参见下一部分《评论员选材与工作准则》)。

(3)逻辑虚假。理智型评论常借助逻辑推理来增强说服力,但有时会以假乱真,主要问题在于滥用因果关系,包括:

a.把“在此之后”错认为“因此之故”。如一项决定作出后发生了某些突发事件,硬将两者联系起来解释。

b.把“与此有关”错认为“是此原因”。如断言某人是好父亲、好丈夫,必定能成为好总统。

c.把“原因之一”错认为“唯一原因”。

d.把“间接原因”错认为“直接原因”。

感情型评论不能允许的写作手法:

(1)人身攻击。争论问题时不针对对手的论点,却指斥其品质、行为等。

(2)利用读者偏见或恐惧感等。比如以此煽动民族对立情绪。

(3)含有贬义的代称。如对所抨击的人与事冠以“刽子手”、“特洛伊木马”之类不符事实的蔑称。

(4)滥用含有感情色彩的字眼。如把某事形容成“天使一般”、“伟大正确”等。

(5)以“大众”为号召,不正当地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

三、评论员选材与工作准则

西方评论界认为,既然新闻评论的主要任务是对新闻事件及相关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评判,那么评论员首要的工作也就应当是处理事实,他是否称职、优秀,首先应该考察其这方面的能力。所以,西方评论员之工作准则的要点,是尽最大可能获得完整、准确的事实,并对其慎思明辨,从而在根本上保证立论的独立与正确。

西方评论界认识到,新闻报道固然是获取事实的重要来源,却也不可盲目依赖。除了可能的失实、疏漏之外,新闻报道对事实的表述本身就存在局限性,记者的用词炼句未必能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事实之本来面目,报道与实际事实之间总隔了一层。况且,记者只可能选取事实最新变动的、显著的部分加以报道,若要分析评判其意义,却必须弄清楚与此事实纵与横两方面联系着的“次要”部分。报道与评论对于事实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评论员的工作准则是:

必须了解比新闻版上的事实报道更多的东西,应当亲身接触实际以获取第一手材料,特别是掌握将要作评的那个事件的“前后左右”的情况;评论员应该善于透过表面,深究本质,把握表面的事实报道背后的东西,特别是认清政治家演说与宣言、官方公报及来自各方面之宣传材料等有意隐秘不宣的部分,进而要求能够认识那些人这样做的动机与用意。

工作特点决定对评论员的选材标准。目前西方报纸言论版大多倾向于从记者中选拔评论人才,因为很显然,记者经历将大大有助于他们胜任工作。一般认为,记者出身的评论员有以下优点。

(1)以往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面对事实之时眼光敏锐,具有某种本能的直觉,常能估计出字面以外的东西;充满好奇心,习惯于对事件刨根究底,追寻内幕。

(2)一旦需要评论员亲往调查采访时,因具有经验和熟练技巧而不至于劳而无功。此外,不少报纸甚至规定评论员必须花一半工作时间深入实际,一方面接触读者,了解他们关心的热门话题,一方面走访社会各界,听取种种情况及意见,从中汲取灵感。这显然也需要记者素养。

(3)记者写作的训练,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注意避免陈旧和空洞,这些人最清楚,没有新东西和充足事实的文章无法吸引读者。

当然,评论员在各自分工负责或侧重的领域里,也必须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应当努力成为专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