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新闻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理论依据

新新闻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理论依据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新新闻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理论依据新新闻主义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与传统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实际上,新新闻主义的实践,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新新闻主义的主观性也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它具体反映在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理论依据上。新新闻主义则视这些准则为写作大忌。

第二节 新新闻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理论依据

新新闻主义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与传统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新新闻主义的主要理论及其写作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与传统新闻报道截然相反的特征。新新闻主义的信奉者们离经叛道的所作所为曾遭到某些传统的新闻从业人员和理论家的攻击,他们认为新新闻主义不过是一些小说家异想天开的游戏。实际上,新新闻主义的实践,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新新闻主义的主观性也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它具体反映在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理论依据上。

一、新新闻主义的主要特点(与传统新闻的区别)

1.新新闻主义与传统新闻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记者和他的报道对象——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采访者的职责是客观地将事实传递给公众。因此,采访者必须尽量避免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情绪,采访者充当的是一个无偏见的冷静的旁观者角色。记者的主观性介入以及在报道中表达个人的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感受、情绪是违反客观性原则的。新新闻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主张将采访者本人完全投入到采访对象中去。他们有自己的观点,个人完全卷入到了他们所写的东西之中去了。在新新闻主义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采访者作为一个人物出现在作品中,这个人物尽情地、毫不避讳地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当然,在许多新新闻主义作品中采访者并不直接露面,但读者不难发现其中充满了极其明显的采访者的主观性。这种采访者的主观卷入具体表现为:在作品中直接表达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不时加入个人的意见和观点。美国著名的文化学研究者莫里斯·迪克斯坦认为:新新闻主义就是主观性的新闻,“在这种新闻中,作者作为一个中心人物而出现,成为一个对各种事件进行筛选的个人反应器。”(5)在新新闻主义的众多作品中,几乎全部都带有强烈鲜明的主观性,只不过各个作者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新新闻主义最著名的作者之一诺曼·梅勒的代表作《夜晚的军队》被汤姆·沃尔夫称为“自传性”的作品。在这个非虚构的文章中,梅勒本人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这个人物详尽全面的叙述,给读者创造了一个奇妙有趣、仿佛身临其境的氛围。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内容完全是作者本人所见所思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2.新新闻主义报道大量采用小说技法,其形式和风格大多从小说演变而来

莫里斯·迪克斯坦在评价汤姆·沃尔夫的《新新闻主义》一书时指出:“沃尔夫在他的入选作品、批注和长达五十页的前言中只强调了新新闻的一个极为肤浅的特点:它的小说特性(‘像一部小说’)。沃尔夫选择了一些结构如同短篇小说的作品,作为一名时时夸耀自己学历证书的编者,他喋喋不休地诉说着它们的叙述手法。”(6)虽然莫里斯·迪克斯坦多方批评,甚至是全面否定汤姆·沃尔夫的《新新闻主义》,但他还是承认了小说特性是新新闻主义的一大特点。对那些新新闻主义的作者们而言,自己的作品无论是大量刊载在报章杂志上,或是被新闻理论家们将其划分在新闻作品一列,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认为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小说。比如诺曼·梅勒更喜爱小说家和历史学家的称号,当有人称他为“美国最佳记者”时,他便大光其火。他将自己的作品称为“作为小说的历史”和“作为历史的小说”。在传统新闻写作中,有着许多约定俗成的手法和技巧,如文章结构的“倒金字塔”式,语言叙述的平实简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等等。新新闻主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将这些条条框框抛置脑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说(包括现代派小说)中的许许多多写作技巧,全都可以在新新闻主义作品中加以运用。从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到叙述方法、语言特征诸方面,新新闻主义更接近小说而不是传统的新闻作品。在新新闻主义的一篇著名作品《在冷血中》(又译《残忍》)中,作者使用了两条线索的平行叙述法,类似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完全突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模式。汤姆·沃尔夫甚至在他的一篇报道中采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沃尔夫说:“许多新新闻主义作品只要稍作加工就可以当作小说来读。”

二、新新闻主义的写作手法

传统的新闻报道是不太讲究写作技巧的,尤其是一般的客观主义报道。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有着规范统一的写作格式:“倒金字塔”结构、平实准确的语言等。新新闻主义则视这些准则为写作大忌。新新闻主义的报道都各具特点,色彩纷呈。正是由于新新闻主义的写作技巧是各种各样、无一定规的,这就无怪乎新新闻主义常常作为一种写作方式被人们提及。

1.采用多个场景与画面组合的结构来描写事件,尽量避免历史叙述法

所谓历史叙述法即传统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依据时间、空间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方法,一般为平铺直叙,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纵向的结构方式。而新新闻主义的某些作品则倾向于描绘各个场景,各个画面,以此来串联、组合整个报道,也就是截取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重要横断面。这样安排结构看起来似乎隔断了人物或事件在时间、历史上的延续性。但新新闻主义理论认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各场景画面能最生动、真实地反映报道对象,而且这些场景、画面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每当新闻事件发生后,一些新新闻主义记者的通常做法是:及时赶到现场,象征性地按下“快门”,像摄影记者那样“拍摄”一个个场景、画面,只不过这种“拍摄”是用文字描述而非照相机、胶片。然后再将这些场景、画面组接起来,使这幕活剧在读者面前重现。当时著名的新新闻主义记者布莱斯林在报道一个公司老板的敲诈案件时,就使用了这种场景组合法。

场景①:该老板在公司的办公室里逍遥自在地说:“呵,今天可是个钓鱼的好天气。”同时习惯性地在他助手的肩膀上击了一掌,另一位助手给他递过来一根鱼竿

场景②:门铃响,侦探进来,搜寻到了敲诈的物品。

场景③:法院开庭审判,该老板被判了7年刑,他鼻上的汗都渗出来了。

2.“第三者的眼光

所谓“第三者的眼光”就是指通过一位特殊人物的眼睛来将其所看到的场景如实地传递给读者的一种技巧。它包括将这个人物在经历新闻事件时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呈现给读者。一般而言,记者如果在事件发生时便身临现场,那么他只需以目击者的身份写出自身的所见所感即可。但这种情形对一个新闻记者来说是极少见的,绝大多数记者的采访往往是在事件发生以后进行的。新新闻主义理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如像传记文学作者或小说家那样用第一人称写作,他所能表达的只是记者个人——这样一个不在事件发生现场的人物的所思所想,这种写作方法对叙述事件及读者阅读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记者在报道时应尽量从新闻事件目击者的角度来写作。为了保证报道的真实性,记者必须深入采访这个特殊人物,了解他的思想感情。在新新闻主义的著名作品《严父》、《酸性试验》中都有这种技巧的大量运用。因此,新新闻主义作品中常常可见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甚至是内心独白。

3.充分记录人物的对话

写人物的语言,是小说家描写人物的拿手好戏,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都充分体现在他的言谈之中。新新闻主义作者充分借鉴了这种文学表现手法。他们认为:与其像传统新闻报道那样偶尔引用一些人物的谈话或奇闻轶事,不如充分地做些谈话记录。记录人物的对话能最迅速、最有效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沃尔夫关于这一技巧有一段精辟论述:“狄更斯有一种方法在你的头脑中树立起一个人物形象,你好像觉得他描述了人物外表的每一细微处,再回头看就能发现其实他只用了两、三句话描写人物外貌,其余的则都靠记录人物的对话。”(7)新新闻主义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有大量谈话记录。

4.在报道事件时,用作者的观点来综合材料、安排布局

沃尔夫曾在《新新闻主义》一书中提到一篇作品的结构:首先描写一个小镇的情景,然后再叙述谋杀者的活动及犯罪经过。叙述者是隐而不见的,但行文至此,作者突然将自己作为一个人物介绍给读者。他叙述他如何来到这个小镇,如何和市民及目击者谈话。也就是说,他最终决定告诉读者他是如何按照自己的观点组织这篇文章的。其实,按照自我的创造性观点来组织材料、安排布局对新新闻主义来说是不足为奇的。这也正是他们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主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只不过这位作者将他的构思如实地告诉了读者。

5.描写细节,包括记录人物的表情、姿态、穿着、习惯等

像小说家一样,新新闻主义作者也非常注重细节描写,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来就是为写小说做准备的。因此,在当时广泛流行于小说创作中的白描手法也同样吸引了他们。新新闻主义的许多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大量采用细节描写,记录下人物极其细微的外貌、动作及人物生活的各种细节,如同画家创作素描画一样,为读者提供一个生动、具体、准确、极具现实性的画面。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细节描写也是常用的写作手法,所不同的是,细节描写在新新闻主义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或多或少的点缀。它在报道中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新新闻主义作品中的细节描写面面俱到,极其细致,甚至达到了在常人看来是繁琐无聊的程度。沃尔夫就极端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这种描写包括:人物的姿势、习惯、举止、家具风格、衣饰品味、饮食方式以及对孩子、佣人、上司、下级及同辈的不同态度。他认为,这样的细节描写才能真实、准确地在报道中再现人物。

6.合成人物

即把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传闻轶事集中到一个单一的有代表性人物身上。传统新闻报道讲求严格、绝对的真实性,因此绝对禁止将非报道对象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加在人物身上。“合成人物”的写作手法与之相去甚远,就连沃尔夫也认为这种手法并不只限于新新闻主义的创作。不难看出:合成人物实际上是文学中“艺术的真实并非是事实的真实”命题的翻版。因此,合成人物是新新闻主义遭受攻击最多的写作手法之一,因为它和传统的新闻观点及写作方法是水火不相容的。据沃尔夫所称:合成人物是为了准确地描绘出一种类型的人物而非一个特殊的人物。

以上是新新闻主义主要的六项基本手法。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渲染气氛,解释事件,倒叙,反复,预示,悬念,大量使用象声词、标点符号、刺激性语言等手法。

三、新新闻主义的理论依据(与客观主义理论的区别)

清楚、准确地描述、概括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浅显地说明它反映在社会文化中的某些特点,如反理性,强调主观体验与感受,以人为万物尺度等等。正是这些理论奠定了新新闻主义与客观主义截然相反的哲学基础。

客观主义崇尚理性,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最主要特点是他具有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并具有思想”(8),而且“人基本上是按照他的思想方式行动的。”(9)而新新闻主义者则崇尚感性,他们认为人首先是一种感性的动物,重感觉,重情感,好冲动。基于此,新新闻主义者认为新闻报道所能提供给读者的不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客观事实,而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因而新新闻主义强调用感性去认识事物。

客观主义认为,现实存在主要是一种独立于人们的意识的现象,因此,客观地反映现实存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新闻记者的任务就是完全客观地反映现实存在。而新新闻主义者则认为现实存在离开人就毫无意义。现实存在必须通过人的意识才能显现出来,这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命题“万物皆备我心”,即被报道的现实存在主要是内在的,存在于人的意识里面。所以,新新闻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只要为人们所了解,其中就必然带有主观因素。

客观主义认为,人类基本上是相同的,正是他们的相似性才是有意义的。新新闻主义者却认为“人最主要的是他的多样性”。所以客观主义者注重外部世界,他们感兴趣的是多种多样的现实世界,而新新闻主义则注重描画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客观主义者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没有变化的机械世界;而新新闻主义者则认为社会是充满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动力来自人的活动。他们主张通过报道人物的沉浮来长期跟踪所报道的人物。以此揭示社会的变化。所以新新闻主义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客观主义认为,为了理解现实存在,现实必然被分割成一个个小部分,否则它就不能被理解。新新闻主义者强调不能将社会分割成一个个的部分来予以报道,应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从与客观主义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新新闻主义对客观主义理论作了无情的批判,有些批判确实击中了客观主义的要害。

新新闻主义者认为,从理论上说,客观主义报道方法是荒谬的。因为客观报道并不能真正地、完全客观地反映事实。首先,新闻从业人员选择事实的过程就是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受其自身主观意识的支配,还要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影响。记者“私下里从内心直接体会到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轮子转动,并且有时甚至能将他了解的某些情况悄悄写进报道。但在更多的时候,由于报纸新闻的刻板常规,加上组织内部金钱和权势当道,他无法这样做。”(10)其次,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和事实总是存在着部分脱节,也就是说,被报道的事实总是由主观性的语言叙述的,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叙述者的主观因素。因为语言的运用就是主观的过程,因此语言与事实之间总存在着距离。迪克斯坦说:“一位优秀的记者为了保持编辑和消息来源对他的信任,无论需要怎样阿谀逢迎,也会很快地对权势人物采取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诺言与行动、事实与外表、言词与实情之间存在着鸿沟。”(11)任何语词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感情色彩,这种主观性是记者不管怎样努力也不能消除的。与其追求达不到的客观,不如不加隐瞒地在报道中加入作者的主观性。

由此可见,新新闻主义否定客观报道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理由:完全的客观从理论上讲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所谓客观报道只不过是记者隐瞒了其中夹杂的主观性,这种以客观性面目出现在报道中的主观倾向对新闻真实性的危害是潜在而巨大的。新新闻主义者认为,强调公开在报道中表明记者的主观性,这实际上比客观报道更接近于真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