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民主独裁”下的大众传媒

美国“民主独裁”下的大众传媒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民主独裁”下的大众传媒 ——孙哲教授访谈录受访者简介:孙哲,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民主独裁”对美国媒体的影响记:美伊战争期间,您作为嘉宾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中国媒体对美伊战争的报道。于是美国出现了特殊的“民主独裁”:权力集中在行政当局,行政权力无限扩大。

美国“民主独裁”下的大众传媒
——孙哲教授访谈录

受访者简介:

孙哲,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硕士学位。1990年出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政治学博士学位。在美10年期间,孙哲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和新泽西州兰普大学美国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2000年8月作为“引进人才”回国服务后,孙哲教授主持国家重点项目“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的科研和开发,撰写了5部有关中美关系和美国政治方面的著作,并发表了70多篇报刊文章,其中《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转型和决策行为》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和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被外交部、国台办及国内多所大学列入“美国研究”核心参考著作。

采访时间:2004年7月6日、2004年11月10日

采访地点:复旦大学

采访人:张军芳

记:您的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这需要对国际大事十分关注,那您平时主要通过哪些媒体来了解国际时事动态?

孙:我家里可以看到CNN、Foxnews等英文电视节目。我也经常看网络版的《纽约时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及我国的一些报纸杂志。国内媒体我看得较多的电视频道是CCTV-9和CCTV-4,平面媒体中经常浏览《参考消息》等。由于专业的关系,还会看一些内部资料,比如国内研究单位寄来的内部通讯、美国大使馆寄来的有关资料、信息,美国的朋友通过网络寄来的自己的刊物等。就国外媒体而言,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是《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当然,我也经常利用新浪网和新华社的内部网站,它们资料丰富,反应较快。国内媒体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各类休闲类杂志都办得不错,但时政类杂志有所欠缺。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的时政类杂志中,《瞭望东方周刊》办得最好,所以我也常接受它的采访并给这份杂志写些评论类的文章。

“民主独裁”对美国媒体的影响

记:美伊战争期间,您作为嘉宾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中国媒体对美伊战争的报道。您如何评价中国媒体在美伊战争报道中的表现?

孙:中国媒体对战争及国际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看,有两点感触。一是投放量一直不大,有时还受到一些约束。对于上海媒体而言,总体感觉播出量不算多。二是感觉中国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这里不是要批评什么人,但是客观现实是主持人中的相当一部分确实缺乏时政类的专业知识。他们对流行、时尚可能比较在行,但对时政不太了解。例如,在直播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有些主持人当时还不知道美国国防部长是谁,对美国和伊拉克两国内部情况的了解更是有限。还有像陈水扁这样平常不怎么在大陆媒体露面的人物,有的从事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还不认识他。当然,现在的主持人和编导毕竟年轻,不应对他们太苛求。而且,时政报道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目前还缺乏对时政节目主持人的系统专业的培养。

我对中国媒体良好的硬件条件印象深刻,美国很多媒体,比如Foxnews、旧金山的Crosstalk,硬件条件都不怎么样,有的还在地下室里。但中国媒体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一则小新闻有十几个人在做,而美国只有几个人在做。不过中国媒体发展还是很快的。我现在和中央台做了不少节目,与许多平面媒体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过去两年中为它们撰写了70余篇专栏文章。我觉得中国新闻人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他们常常习惯于等稿子上门,现在则不断主动出击约稿子。

记:在美伊战争期间,中国媒体有了一些突破,新华社是第一家公布战争打响的媒体,中国也第一次派驻了记者。中国虽然是战争的非参与者,但也是有着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的,中国媒体对美伊战争的报道是否体现了中国的立场和价值取向?效果如何?

孙:中国媒体总体上反映了中国人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媒体的主持人和邀请的专家比较老成稳重,说的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比较认同。媒体通过对画面的选择,反映了战争对平民造成的伤害和美军在伊拉克受到的阻挡,反映基本是客观和迅速的。

记:美国媒体将客观、真实视为报道理念,但在美伊战争报道中,时常会发现美国媒体报道失实。比如,CNN的报道确实配合了军事需要,但其报道内容不断地被半岛电视台批评有失实之处。您在《瞭望东方周刊》上发表的《中美在共识与分歧间对话——评切尼访华及背后深意》一文中曾提道,“中国应该意识到:美国对华决策层面实际上是一个‘移动的决策靶子’。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由美国国会、政府、新闻界和公众舆论等组成的非常复杂的美国社会”。请您以美伊战争为例,分析一下在现今美国的社会状态下,美国新闻界是如何构建国际关系中美国的国家形象的?这一构建过程背后有哪些利益的较量?

孙:美国称自己的媒体是民主的防火墙、“第四权力”部门。美国崇尚自由、多元的声音。但美伊战争期间出现了奇怪的情况:主战派,即“新保守派”讨伐的声音压倒了其他反对者的声音,媒体基本上是一个声音。

美国媒体在美伊战争期间走过了一段奇怪的、甚至是值得反思的屈辱历程。这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9·11”之后美国形成了特殊的政治心理,认为外交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美伊战争美方认为他们是在讨伐恶棍,社会各界都由衷地认为布什总统做的是正确的。于是美国出现了特殊的“民主独裁”:权力集中在行政当局,行政权力无限扩大。“民主独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个人崇拜”盛行,小布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行政特权,对内政外交逐渐实行垄断。就其本质而言,“民主独裁”实际上包含了权力的集中与扩张,最后要达到消除危机、恢复稳定、自由等一系列目标。如果没有最后这些体现民主的具体目标,“民主独裁”就会变成永久独裁。

记:那么,“民主独裁”对美国媒体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孙:如果美国短期内不能迅速恢复平静,舆论界就会迫从于“战时新闻封锁”而无真正的多元新闻可言。曾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访问的《华盛顿邮报》记者David Broderd说在美伊战争期间,就连常驻白宫的记者也见不到布什总统。

用个比喻来说明吧。很多人都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衣》。这个童话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可以借用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来解释:一个自认处于少数地位的人通常不愿意谈论自己的观点,以免冒犯敌人或者遭到敌视、蔑视和孤立;当一个事实上处于多数地位的人误以为自己处于少数的时候,他也会沉默,这种沉默又会促使其他的多数派误以为自己属于少数而保持沉默;所有多数派的沉默又促使他们进一步确信自己是属于少数,从而更牢牢地“三缄其口”。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螺旋”,是为“沉默的螺旋”。中国历史上“指鹿为马”的故事与此同理。

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和遵从所谓的“政治正确”,国王和他的臣子们不但绝口不提自己根本看不到“新衣”,反而貌似真心诚意地夸赞“新衣”,炫耀“新衣”。美国目前的舆论导向颇有类似的悲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媒体也缺乏独立判断,跟着美国的政治潮流走了。并且,美国媒体被很多犹太势力所控制,这些人恨不得打伊拉克。随着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很多问题出现了,美国士兵伤亡在不断增加。痛定思痛,美国媒体已经开始反思。它们批评政府缺乏完整的战争重建计划,怀疑政府对伊情报是否准确。国内批评的声音日益增多,而国际全球反美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布什政府才开始觉察到美国苦心经营的自由民主的国际形象受到了损害。美国为重建因伊拉克战争受损的国际形象,开足马力进行公共外交。美国通过海外文化交流项目中心,协助外国政府改造媒体和教育体系,向第三世界国家学生提供奖学金,还抛弃了一贯奉行的“武力先行”的思维定势,充分借助好莱坞这个“梦工厂”,拍摄了一系列“反恐”题材的影片,他们还派了很多小组到世界各地了解当地百姓对美国的看法。

记:那么布什政府具体采取了哪些手段来控制美国媒体以维护“民主独裁”的呢?

孙:我想事情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媒体认可国家目前处于危机状态,那这时候,媒体就要实行自律,听从总统,服从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政府也实施了战时新闻封锁,这次对伊战争期间,布什政府专门成立了白宫办公厅,负责向媒体发表新闻通稿,统一宣传口径。

记:有学者曾提到,在美国大选中,媒体的作用是有限的,美国媒体是倾向于民主党克里的,但最后民众却选择了布什,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孙:先不谈媒体人和普通民众的智力差别,一般说来,在美国这个社会,并不是每个普通民众都愿意花那么多时间来全程观看电视辩论的,他们更习惯于通过简单的媒体报道来做自己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是可以诱导老百姓投票的。虽然,我们认为媒体应该是像平镜一样客观地反映民意,但实际上,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和美国大选中起到了“诱导购物”的作用。我在2004年第44期的《瞭望东方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美国媒体玩转大选》,其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特别留意观察了今年第一场总统辩论后的美国大报和主要媒体,当天晚上CNN的一档节目中,三组美国民众分别被问及他们对辩论的看法。第一组人认为克里赢了,因为他们认真看了选举;第二组人说互有胜负,双方打成了平手;第三组人则说自己还无法判断,要再等等看。美国老百姓是这样想的吗?确实如此。这几种观点也有代表性。但是,真正的辩论结果是这样的吗?从现场看,无论如何,克里应该是获胜者。这里就有一个反差了。通过媒体的设置,表面“公正”、不偏不倚的报道便影响了不少没有看完全程辩论的选民,他们认为这场辩论难分伯仲,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孙哲教授对2004年的美国大选十分关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的研究,并且作为嘉宾参与了上海东方电视台11月3日长达5小时的“直击美国大选”的全程直播报道,笔者于11月10日就美国媒体与美国大选又对孙教授进行了电话采访)。

中国的对外宣传形式要有新突破

记:您是为数不多的曾经两次赴台湾考察大选的大陆学者。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台湾媒体对大选的报道情况吗?

孙:当时我确实拜访过台湾的几家媒体。台湾媒体更关注的是台湾百姓的态度,比如对枪击案、泛蓝的看法。这期间,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道多集中于大陆对台政策,大陆与美国的关系。它们多是邀请台湾的学者、专家分析大陆的反应,比如枪击案之后大陆的反应。台湾媒体众多,竞争激烈,有时为了解决新闻源的成本问题,很多媒体都邀请专家比如李敖等人,让他们激烈辩论数小时,既节约成本,又吸引眼球。台湾媒体对大选的报道很多,整体上评论过于活跃,造成了岛内全民政治狂热的氛围。台湾媒体整体表现还是相当活跃的。

记:您认为我们媒体的对外宣传有哪些亟须改进的地方呢?

孙:中国在借助媒体进行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加大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的宣传,因为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事实。这种宣传本身又会成为对自身的约束,因为我们要努力按自己宣传的准则行事。我们不能按照别国的议题来进行宣传。其次要注意信息本土化。在国外很难看到中国本土制作的节目。中国要加强信息源的输出,要了解外国人的口味、需求。“美中关系委员会”主席何立强曾对我说,你们中国习惯于向我们展示万里长城和杂技。可是,你们现在有一个多么好的现成的例子:姚明。你们上海有那么高水准的博物馆,如果能在国外办一个青铜器展览,那一定是很高雅的,效果一定很好。还有上海芭蕾,甚至上海菜,如果请上海厨师展示上海菜的制作工艺,即使买票,也会有人愿意看。上海曾经在俄罗斯办过一次上海菜的宣传,大受欢迎。中国的对外宣传的形式要有新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