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视批评,人民需要更多更真实的信息

正视批评,人民需要更多更真实的信息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视批评,人民需要更多更真实的信息 ——黄修己教授访谈录受访者简介:黄修己,1935年生,福建福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家。看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多获得一点信息。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他需要有广泛的信息。我们对这种危害要有充分的估计。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是不会这样的。

正视批评,人民需要更多更真实的信息
——黄修己教授访谈录

受访者简介:

黄修己,1935年生,福建福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家。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赵树理评传》、《赵树理研究》、《不平坦的路》等,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百年中华文学史话》、《张爱玲名作赏析》等著作。

采访时间:2004年8月28日

采访地点:中山大学

采访人:许燕

想多获得一点信息

记:想问问您和媒体接触的习惯。您常看些什么报纸?

黄:除了看报,偶尔的投稿,我和媒体没有什么关系。我的工作是闭门造车,不是常常在媒体上曝光的“公众人物”。看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多获得一点信息。

现在常看的报纸是自己订的,如《南方周末》、《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办的《文摘报》。今年心血来潮订了《北京青年报》。为什么看《中华读书报》呢?跟我的专业有关系。看《南方周末》,因为它的社会信息比较多。但是最近这一两年,《南方周末》好像不如以前那么吸引人了。

记:您上网吗?

黄:现在上网了,什么人民网啊新华网啊,一般我都不上。上一些商业网站,主要是新浪,因为新浪的内容多一点。还有学术网,比如“世纪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要看其他的网站比较困难,因为突破防火墙要费点劲,我缺这种本领。想上这些网站,无非是为了想多得到一些信息,多听一些不同的意见。

我们这一辈人有太深的教训了,要想不上当,不受骗,思想不僵化,就一定要多获得一点信息,多听一点不同的意见。现在有一些报纸给我们的信息太少了,或者说具有片面性,它主要告诉你好的一面,成就的一面,不告诉、少告诉你存在问题的一面。所以,我们获得的信息有一些是片面的,要自己去开辟渠道,包括做社会调查,去获得需要的信息。

不要害怕人家的批评

记:您怎么看媒体中的批评报道?

黄:我作为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我需要了解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虽然研究文学,但是文学离不开社会,文学反映了什么,文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了解社会。可大多数报纸给我的信息呢,往往是片面的,就是一片光明,无限美好,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一方面这个社会在进步,在发展,这是事实。无论如何我们的经济比过去好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另外一方面,矛盾很多,“挑战”很多,内部的,外部的,这是我们更需要知道的。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他需要有广泛的信息。至于这个信息怎么样筛选,怎么样鉴别,哪些东西是真的,哪些东西是假的,我相信我们有这个能力,能够去处理它。

我讲个例子,60年代“反修”,中国和苏联两个党互相批判。我们发了“九评”,非常有名的,评苏联的“修正主义”,苏联也发文章反驳我们。苏联回答我们的文章,我们都翻译成中文,登出来了,当然是用小字号的字,是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当时我们敢于把人家批我们的东西登出来,什么原因?因为我们有自信,而苏联不敢登我们的,这就是一个对比嘛。现在在美国,譬如说,你能买到《资本论》,公开摆在那里卖,它不怕啊,反而从你的批判里吸收了一些东西。顾准,一个很有名的经济学家,他说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自我批判,早就进那个历史博物馆了。资本主义本是奄奄一息,日薄西山,快要进博物馆了的,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进博物馆,还在世界上称王称霸。什么原因?就是批判,不断地批判,然后进行调整。我们应该学啊,不要怕批判,不要怕人家说我们的坏话。

现在有一些报纸不敢正视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遮遮掩掩,说假话,这样做的危害是极大的。它会损害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度,这也是违反新闻道德的,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表面上是在维护稳定,实际上是把矛盾掩盖起来,也积累起来了,一旦爆发,那后果可能更严重,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危害是非常大的。我们对这种危害要有充分的估计。社会矛盾不应该遮起来,应该及时予以揭露,在开始的时候,在苗头时就设法来化解它。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够小事化了,是最好的,因此就要运用媒体来揭露。

记:您讲得很生动。

黄:我没有理论,只有自己的体验,所以只能这么讲。总而言之,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新闻工作,还是很落后的。

记:怎么改变呢?

黄:新闻媒介毕竟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它的任务就是为人们提供信息。我们的新闻理论之一是“喉舌论”,我认为“喉舌论”有道理,我可以赞成,但是不能只发一种声音。

对待言路,是开放还是封堵,是一个政权坚强、自信还是脆弱、虚弱的试金石。如果坚信自己正确,就敢于让人民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让人民知道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主张、意见,有多少是反对我们的,不断在骂我们的。有人骂我们,怕什么呢?如果你真的代表人民的利益,你会害怕群众知道更多的信息吗?如果你跟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哪有怕人民群众的道理呢?封建时代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把“民”放在“防”的位置上,把“民”看得像洪水一样可怕,于是就封、堵、遮。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是不会这样的。要让人民知道世界上有人反对我们,他们在骂我们,要让人民知道他们骂我们什么,有没有骂得对的,有没有有参考价值的。

温室效应很可怕。种在温室里面的花草,一出了温室就死了,因为温室培育出来的,是经不起风雨的。要让人民群众经风雨见世面,人民群众思想上获得免疫力,有辨别力,可以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这才是正确的办法。为了更好地开放舆论,应该制定《新闻法》,使大家有所遵循。什么叫做“泄露国家机密”?什么叫做“违反新闻法律”?这些亟须讨论,制定出《新闻法》。

我看电视里的新闻报道

记:您平时看电视吗?

黄:看体育,奥运会是一定要看的。好的电视剧也看,但是好的太少了,质量普遍不高。电视剧现在都很长,你得有时间陪着,我没那个时间。当然最多的是看新闻,就是为了取得信息。

相对而言,还是喜欢看凤凰台。凤凰台提供了我们内地不大容易看到的一些镜头。最近北大哲学系100周年,有个北大哲学系毕业的,现在在清华当教授,好像叫王汝湘的,他主持北大哲学系100年的历史节目,也挺有意思,提供了很多信息。譬如说“文化大革命”是从北大哲学系爆发的,北大哲学系当时有个总支书记叫聂元梓,第一张大字报的作者。这位主持人在访问时,有人说聂元梓跟陆平校长的矛盾是个误会。这我第一次听说,我当然不同意。我当时也在北大,多少知道一些矛盾的原因,用“误会”两个字来解释,说不通的。但是呢,这也是一个信息,说明现在有人这样看“文化大革命”,这也挺有意思的。我就愿意看,看到了人们的真实的思想,很活泼生动。

最讨厌的就是“空话”、“大话”、老一套的“套话”,还加一个“讲话”。有些东西我觉得是顽症,譬如说今天哪个领导人发表什么讲话,马上晚间新闻里就说了,这讲话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受到了“热烈的拥护”。其实还没过几个钟头,还没有反响,人家可能还不知道,可新闻报道的是“热烈拥护”,“热烈反响”。明明知道这是套话,电视上还要这么讲。现在时兴假的东西,譬如转播文艺演出,不让群众好好听,好好欣赏,却要他们“噢、噢、噢”地喊,拼命舞动手中的旗子,那都是转播的导演让这么干的。像这样一些东西我们不愿意看,我们上街不愿买假货,在家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看假镜头上。

掌握大量信息是现代人的重要特征

记:您觉得媒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里?

黄:现代社会不仅应该是工业水平很高,农业发展很好,科技很发达,而且还应该有一条,就是信息非常发达。深圳曾经有一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工业社会的口号,到了信息社会应该是“信息就是财富,人才就是生命”。这一点,我觉得我们现在差距比较大。

为什么有的地区先进,有的落后?信息不等量。这是我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生活的体会。过去叫做“闭塞”,就是没有信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有一次,我在西部某地,正适宋美龄在美国去世,我发现那里的大学生,不但不知道这事,而且有人连宋美龄是什么人也不知道。那里的人更需要的信息只是什么地方有工厂,需要多少打工的,可以赚多少钱。所以那些落后地区,你可以说经济落后、观念落后,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信息落后。他没有信息,他觉得生活就是这个样子,自己还挺满足的。

深圳特区建立不久,北方有的干部到那里看了以后,痛哭流涕,以为几十年的革命成果全完了。因为原来灌输给他们的信息,资本主义就是男的西装革履,女的搽口红,画眉毛。他脑子里只有这些信息,怎么能不哭?

什么叫做“现代化”?不单是经济、科技,还有政治、思想的现代化。清末的新军,用的是新式枪炮,受新式军训,但是从军官到士兵,满脑袋封建观念,能说是现代军队吗?北洋舰队是驾驶着现代战舰的封建军队,武器变了,但是军队的性质没变,所以不是现代军队,打不过资本主义列强。要实现思想现代化,就必须提供信息。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怎么能够建设现代政治、现代经济?怎么能够具有先进的文化思想?

人为什么不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性相近,习相远”,我改为“性相近,(信)息相远”。人不同,就因为他掌握的信息不同。过去我们讲人的觉悟有高低,什么是“觉悟”?就是他脑子里有什么信息。信息影响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为。人要进步,人要现代化,就要有大量的信息,而且是最新的、最现代的。现代人的特征,或者说是做现代人的条件,就是掌握大量的信息。这是现代人和古人不同之处。

我讲这些,是说明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新闻工作的任务就是传递、传播信息。

广东的传媒比北京活泼

记:您是从北京过来的,你对北京和广东的传媒有没有对比?

黄:嗯,还是觉得广东的传媒比北京的要活泼一些。广东这个地区商业化程度高,我办报,一定要把我的发行量搞得大一点,这很正常。那么怎样才能让读者买你的报呢?一条路就是投其所好,报道日常生活,吃喝玩乐,看看我怎么化妆啊,什么地方可以吃得好啊。你肯定能在广东看到很多这样的出版物,时尚杂志啊,报纸也要有时尚的东西。有人来买你的报纸,你才能赚钱,不亏本。

另外还有一条,就是你要想群众买你的账,你就要替群众说话。为什么它登的消息受到关注呢?就是因为那些消息跟人民群众的关系很密切,群众想知道。老百姓需要,报纸就登出来,老百姓就知道这个报纸是能讲真话的,以后我就买它吧。包括《南方周末》,属于南方报业集团,是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的,是省委机关报的一个周末报,不是商人办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报纸,在这种环境里,也要想它的商品效益、经济效益。它有一个潜原则,就是要让读者喜欢。

北京是个政治社会,它很明确,报纸就是喉舌。相对而言,它的报纸就显得有些沉闷。以前是你看一份,你就知道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都是新华社的通稿,有的做的长一点,有的做的短一点,所以你看一份就可以了。现在北京的传媒也有进步,自由空间比过去稍微大一点。

现在人家讲广东文化不怎么发达,比不上北京、上海,这个是肯定的。但广东有一个好处,传媒这一块,我觉得要比北京、上海活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