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几个问题的讨论

几个问题的讨论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几个问题的讨论我前面讲的十条新闻价值要素是传统的新闻价值评价标准。当然,论证者不是完全反对传统的新闻价值理念,但是强调以“亲社会意识”来校正以往的选择标准,反对新闻传播中对弱势群体的歧视。这本身仍然是新闻价值要素强调的东西。[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页。[4]黑体字是原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3页。

七、几个问题的讨论

我前面讲的十条新闻价值要素是传统的新闻价值评价标准。现在,社会生活的内容大量进入传媒的报道范围,新闻来源也发生了变化,传媒不仅要向公众呈现新闻,公众还期待传媒通过报道新闻来参与解决大量的社会问题。这种情况下,构成现代新闻价值的要素中,渗透了较多的主观成分。

刘建明教授的文章谈到了四种新闻价值:第一,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获知价值;第二,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激励价值;第三,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获益价值;第四,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娱乐价值。这些,与传统新闻价值标准不大一样。获知,这里指的是知识,新闻与知识能等同吗?当然,某些新闻本身就是新知识,但是这类新闻传播的目的仅是告知出现某种新知识,它不是知识本身。激励价值,带有强烈的宣传色彩,具有宣传色彩的事实不一定具有新闻价值。获益价值,这与传统的新闻价值的某一要素是相同的。娱乐价值,这与传统的新闻价值要素有部分相同。这是一种对新闻价值的重新归类,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与强调新闻价值相反,现在还出现了“反新闻价值”的新闻选择标准。当然,论证者不是完全反对传统的新闻价值理念,但是强调以“亲社会意识”来校正以往的选择标准,反对新闻传播中对弱势群体的歧视。比如,传统新闻价值强调在名人身上出新闻,现在有人提出,在小人物身上出新闻,而且有的还比较成功,这个问题大家也可以讨论。

其实,如果在对比中报道小人物,或者这个小人物具有某些与众不同之处,这种选择事实的标准,仍然在传统标准之内。还有一种情形,即新闻中名人太多了,偶然报道一些非名人,反而让人感到亲切、心理贴近。然而,如果连篇累牍地报道这个普通人、那个普通人,没有任何新鲜的事情,不出几天,传媒就没人看了。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也是这样,总是不报,会使人感觉传媒歧视,适当地正面报道弱势群体,也会有新闻价值,它的前提是长期不被注意,改换话题就带有一定的新鲜感。这本身仍然是新闻价值要素强调的东西。

现在报纸越来越厚了,广电的频道也成倍地增加,新闻似乎也增加了,诸如生活类“新闻”,怎样做饭,怎样炒菜,如何保健等等,严格地说,这些东西不是新闻,当然也谈不上“新闻价值”。一天之内,我们的传媒能够抓到的新闻是很有限的,人们接受新闻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是有限的。只是传媒的利益驱动,造成了泛新闻化现象,出现了一些很少新闻价值的版面。

比如,《北京青年报》2006年3月22日D4叠:《曾养志,养猪以明志》。曾养志大家不知道他是谁,整整做了一版,有什么新闻价值?北青报的D叠,每天都有若干个版是这样的内容,不知道有没有调查过,这样的内容有多少人看?看了以后有什么效果?

《新京报》2006年3月22日D10版文章《身边或记忆中的那片绿》,属于环保文章,没有时效,但闲时可以看看。同天A24—25版大文章《京津风沙源扬起“白色尘暴”》,这是多少年都在谈论的问题,做了两个整版。再后来,可能是其他事实占了版面,这个话题就没有了。新闻不太多的时候,忽然又一个这类内容,整版地糊上去。这种文章安排的随意性,可能与报纸征寻越来越多的广告有关,但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观察,显得很不合理。

新闻是有时效的。现在报上的很多东西,今天可以登,明天也可以登,一年以后还有效。类似这样的东西,每天在报纸上很多,这不是资源浪费吗?我们看报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新闻,不会抱着读小说或散文集的目的看报纸。这类文章太多了,新闻自然就少了,报纸不成其为报纸(newspaper)。我们讲新闻价值,就是为了保障提供更好、更多的新闻,满足人们享受新闻的使用价值的要求。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0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2页。

[4]黑体字是原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3页。

[5]《反杜林论》第一篇第8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6]《新疆经济报》2003年9月23日2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