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高校东南亚小语种培养现状

广西高校东南亚小语种培养现状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圈、西部经济圈以及中国—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兼具沿海、沿江、沿边的优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也是我国大多数省份进入东盟、欧洲、非洲最便捷的通道。

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圈、西部经济圈以及中国—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兼具沿海、沿江、沿边的优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也是我国大多数省份进入东盟、欧洲、非洲最便捷的通道。省会城市南宁市已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空相连接的省区,是我国连接东盟的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越/两廊一圈的构建以及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的加快等都给广西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广西作为从中国进入东盟国家的门户,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与东盟国家深厚的文化渊源,东盟国家语种教育在广西开展得比较好,出现了学习东盟国家语种的热潮。

广西的一些学者如韦锦海 (2006)、陈兵 (2012)、陈颖 (2010)、谭顺清、曾姗姗 (2012)等都曾撰文探讨广西的东盟国别语的教学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一些对策。根据韦锦海 (2006)的调研资料,广西各类学校中,开设越南语专业的有18所,泰国语专业的有10所,柬埔寨语专业的有3所,老挝语专业、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和缅甸语专业只有1所即广西民族大学。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广西各类学校所开设的语种严重失衡,越南语和泰国语的开设过多,人才过剩,造成就业竞争压力增大。而东南亚的其他语种却很少,甚至没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开设东盟国家小语种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 (谭顺清、曾姗姗,2012)。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广西民族大学,而广西大学作为广西唯一一所 “211工程”院校,目前还只开设了越南语和泰语两个东盟小语种本科 (4年学制)专业。这两个专业均实行 “3+1”形式办学,即1、2、4年级在国内学习,对部分符合条件的3年级学生可以自费在泰国就读1年;目标是培养掌握系统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训练语言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和能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广西民族大学从1964年就开始开设越南语、老挝语和泰语3个专业,现在已开设越南语、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7个东南亚语专业,是全国开设非通用语种外语本科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2001年广西民族大学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三所高校同时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5年,广西民族大学被确立为 “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其亚非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广西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获准设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中国—东盟国家语言同声传译实验室;2010年,获国家民委批准设立东南亚语言文化研究基地;2010年获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授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有两个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即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和亚非语言文学二级学科,2013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评议,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通过验收。外语学院还建有全国唯一一所以泰国诗琳通公主名字命名的诗琳通公主泰语数据中心。学院在全国率先实施了 “3+1”跨国培养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亚非语言文学学科优势。

韦锦海 (2006)指出目前广西东盟国家语种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点:(1)语种分布严重不均衡。目前广西越南语和泰国语的设置明显过多,其他东南亚语种很少,甚至空缺。(2)东南亚语就教育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有本科教育的只有2所,而有研究生教育的只有1所即广西民族大学,其余都是专科或中专学历教育。这样的教育层次难以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3)学生除了基本的语言技能之外,对其他相关知识知之甚少,难以胜任实际的翻译工作。(4)相关语种的图书数据欠缺,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谭顺清、曾姗姗 (2012)认为当前广西东盟国家语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低、结构不合理,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小语种教师较少;图书资源匮乏,东盟小语种藏书最多的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东盟原版图书只有7000多种,10000余册”(谭顺清、曾姗姗,2012:127)。而一些地方院校的小语种图书就更少了,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研究和学习的要求。此外,教学配套设施落后,“除了广西民族大学专门设立了中国—东盟国家语言同声传译实验室之外,其他高校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东盟小语种实验室,且多数高校还停留在普通教室授课的年代”(谭顺清,曾姗姗,2012:127)。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实践性。

针对所出现的问题,不少学者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陈兵 (2012:81)认为,“广西外语战略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中南半岛五国的国别语教育;二是增加东盟区域马来语的教学”。韦锦海 (2006)对广西的东南亚语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找准定位,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东南亚语专业;提高东南亚语专业的教育层次;改善办学条件;走 “外语+专业”的路子,使学生不仅掌握一门语言的基本技能,还要懂得一些相关知识如经贸、物流、管理等。他也提出了 “东盟语种+英语”的模式,这一模式已在全国不少院校中都已开展起来,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

谭顺清、曾姗姗 (2012)也提出了与韦锦海 (2006)相似的一点建议即深化 “语言 +专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精通东盟语言,而且还具备某个领域比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其次他们认为要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深化与东盟各国高校的办学合作等来提升办学水平,以适应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