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与社会因素的融合

个体与社会因素的融合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作原则与自我中心之争促使了SCA的发端,实质上提出了如何看待社会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关系及其对交际的影响。社会因素要求的合作和植根于前语境的自我中心互动驱动整个交际过程。可以说,强调个体因素和社会语境因素是语言研究的必然,亦是SCA视角所体现的核心思想之一。

合作原则与自我中心之争促使了SCA的发端,实质上提出了如何看待社会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关系及其对交际的影响。主张社会与个体、语用与认知之间的融合体现了SCA的主要思想。

格赖斯的交际模式强调合作与意图,交际被视为一个受意图驱使、相互识别对方意图并共同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Clark 1996)。认知观对语用学思想,尤其是对合作原则的发难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语用学理论,并借鉴认知科学的新成果,进行新的理论发展。比如,关联理论率先对合作原则提出了异议,认为交际者有权选择合作或不合作,但选择受制于个人兴趣(Kecskes 2010)。实验认知研究(Barr2004; Barr&Keysar2005; Colston&Katz2005) 则对不合作提供了有力证据,指出“共同背景”(commonground,简称CG)是一种交际结果,并非语用观所普遍认为的“一种先于交际实践而存在于人们大脑里的具体思维表征”(Stalnaker1978; Clark&Brennan1991; Clark1996),共同背景具有动态性和即时性。交际应该是一个尝试—错误—再尝试(trial-and -error,try again) 的动态过程(Kecskes & Zhang 2009)。对此,一些学者(Keysar&Bly1995; Barr&Keysar2005;Giora2003)甚至发现,交际并不是对方所期待的那样合作,而是自我中心的表现。整合认知观和语用观后,Kecskes(2010a)指出,语用学理论通常将交际看成一个合作的、依赖语境的理想过程,其中说话人往往被设想为在考虑了所有语境因素后发出话语的一方,听话人则被设想为尽量弄清说话人意图的一方,交际中的合作、礼貌、和谐等积极因素得到更多重视,而忽略了对交际曲折,如尝试—错误—再尝试等过程的阐释,也不重视交际所蕴藏的前语境、前经验(priorexperience)或前知识(priorknowledge)等因素的作用。

无疑,过分强调交际中的合作和社会语境因素会忽略自我中心和凸显义等个体因素,然而实验认知则注重个案研究,容易忽略社会语境因素。SCA不仅强调交际双方在意义构建和理解过程中的共建(co-construct)作用,还强调交际个体的前知识、前经验等前语境因素的重要性。在交际中,双方都依赖由先验构筑的“前百科知识”(pre-existing encyclopedic knowledge)和即时互动构筑的“当前知识”(current knowledge)。前者是知识的历时态,而后者是知识的共时态与当前态,但两者都蕴藏一定的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于是在动态交际过程中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得到融合。社会因素要求的合作和植根于前语境的自我中心互动驱动整个交际过程。可以说,强调个体因素和社会语境因素是语言研究的必然,亦是SCA视角所体现的核心思想之一。

[1] C.f. Kecskes/Journalof Pragmatics40(2008) 385-4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