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与汉民族统一的关系

汉字与汉民族统一的关系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第一章所述,汉民族是在周代以周人为主体并融合中原地区其他各民族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混血民族。在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汉朝建立之后,汉民族正式确立自己的意识形态为儒家思想,并正式确立自己的远古始祖为黄帝,进一步巩固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政治统一是民族统一的根本保障,而不是相反。

如第一章所述,汉民族是在周代以周人为主体并融合中原地区其他各民族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混血民族。这个民族在精神上认同华夏文化,在政治上认同周天子为自己的领袖。在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自古以来汉民族的统一,主要是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并不一定体现在政治层面。我们只要稍微观察一下整个东周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一个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汉民族一方面在文化上进入了最终形成的冲刺阶段,另一方面却立即在政治上开始了内部分裂的进程。如果说,这种分裂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尚不明显和彻底,因为“五霸”打出的旗号还是“尊王攘夷”,至少他们头顶上还有个名义上的“共主”,那么战国后期就是名副其实的分裂时代了,因为此时各国纷纷开始称王而与周王平起平坐,周朝的地位逐步下降为“周国”,最终连“共主”的名义也没有了。

这就意味着,恰恰是在汉文化大繁荣而汉字大行其道的时候,国家的分裂越演越烈。我们当然不能得出结论说,正是汉字文化的发展导致了国家的分裂。理性的判断应该是:汉民族在政治上统一与否,与汉字毫无关系。

等到秦国脱颖而出,就由秦始皇结束了这种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壮举。然而,秦始皇是凭借着“虎狼之国”的军事实力才得以横扫六国的,这里面并没有汉字的半点功劳。他不仅吞并了采用汉字的六国,也吞并了尚未采用汉字的岭南之地。六国并没有因为采用汉字而免遭吞并,岭南之地也不是由于尚未采用汉字而惨遭吞并。同时,对于匈奴所居之北方草原,秦始皇就没有予以吞并,原因很简单:面对没有文字而更为“虎狼”的匈奴,他的实力还是不够,汉字又帮不了他什么忙,所以只能筑起长城,试图把人家挡在外面。

秦始皇初定天下之后,鉴于当年周朝确立的大篆体汉字系统在中原各国产生了不同的变体,即“文字异形”,不利于统一的行政管理,便立即实施了“书同文”政策。具体而言,就是以秦国变体为基础,加以删繁就简而形成小篆,并推行到全国,同时废除其他任何变体。

然而,“书同文”实施之后,秦王朝并未能巩固它的统治,而是仅维持了15年便被推翻,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短的统一王朝记录。我们当然不能把秦朝的短命归咎于“书同文”。事实上,战国时期出现的“书不同文”也非国家分裂的原因,而是结果。

汉朝建立之后,汉民族正式确立自己的意识形态为儒家思想,并正式确立自己的远古始祖为黄帝,进一步巩固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汉民族从此开始牢固树立了“黄帝子孙”的意识,凡是认同这一点的,都可以视为汉民族。

然而从东汉末开始,汉民族又一次进入了分裂时期,即延续了约60年的三国时代(220—280),直到西晋的统一。当然,这次分裂也不是由于汉字出了什么问题。事实上,正是在整个汉代,作为汉文化重要载体的汉字已开始大规模地随着汉字文献典籍向东方(朝鲜、日本)和南方(越南)的外民族传播,“汉字文化圈”也开始形成。

汉民族内部的第三次大规模分裂则出现于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唐末以来,除了中原地区五代的连续更替以外,其外围陆续出现过主要由汉族建立的十大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大部分集中在南方。汉民族的这一次分裂,从前蜀第一个出现(891)到北汉最后一个被消灭(979),持续了将近90年,后来由北宋实现了重新统一。当然,五代十国的分裂和北宋的统一,同样与汉字无关。

我们发现,汉民族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分裂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不同的政权均承认自己属于汉民族,同时又都认为自己才是汉民族的唯一代表,不能容忍本民族内部存在另一个并立的政权。战国时期是如此,三国时期也是如此,五代十国时期同样如此。至于谁能笑到最后,当然还是要看实力和机遇,秦朝是如此,西晋也是如此,北宋同样是如此。

这是因为,汉民族自形成以来,就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大一统”的观念,反映在政治上,则是“天无二日”的思想,即认为同一个民族只能有一个政权。战国时期的“王道”和“霸道”之争,争的是用什么方法来“王天下”;方法可以不同,但“王天下”却是每个诸侯努力的最终目标。后来所谓“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大抵与之一脉相承。

因此,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分裂时期,任何一个政权都会自然而然地以重新实现民族统一为己任。一旦自己的实力发展到足够强大,而且机遇适当,便会毫不犹豫地开始主导统一进程。这样一来,每次分裂的时间就会比较短,而统一维持的时间则会比较长。这就从政治上保证了汉民族维持其文化上的向心力,使之没有机会产生分化的结局。因而,每一次的民族分裂,并没有造成民族的分化而产生两个以上的新民族。也就是说,政治统一是民族统一的根本保障,而不是相反。这才是汉民族最终没有像欧洲那样分化为各安所居的众多小国的根本原因。

反观欧洲,就文字而言,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同一种文字系统,即拉丁字母;在语言方面,属于同一个语族的不同语言照样可以相互沟通。这就意味着,欧洲的分裂并不是语言的分化造成的,或者说,语言的分化并不足以导致欧洲的分裂,分裂的原因应该主要从政治、经济层面去找。

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又开始了一体化进程:1951年法国等6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改为欧洲经济共同体,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1995年申根协定正式生效,使申根国家之间的边境形同虚设;1999年欧元区正式启动,相关国家采用统一货币;2009年欧盟设立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一职,俗称“欧盟总统”。2012年,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欧洲议会演讲时甚至大胆倡议:欧盟应迈向“民族国家联邦[2],也就是把欧洲建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联邦国家。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是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其推动力是欧洲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合作意愿,绝不是因为相关国家的语言文字已经先期统一。相反,如果欧洲各国将来真的统一了,倒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言文字的统一呢。

由此可见,影响到一个民族政治上统一与否的,是其他因素。在中国,中央政府的政治威望和对民族内部不同人群及其地域的控制能力尤其重要。这方面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引发内乱,并诱发外敌入侵,反过来又进一步削弱朝廷的政治威望和控制能力,最终使民族走向分裂。无论是三国的分裂,还是五代十国的分裂,没有一次能逃出这个规律,却与汉字文化的兴衰毫无关系。

上文提到的唐德刚先生还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想必对“炎黄子孙”的历史造诣颇深,然而却成为汉字“统一法宝”论的一位代表人物,看来历史学家即使到了著名的程度,偶尔也有对历史看走眼的时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