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语言学概论”教学实践中趣味性语料渗透的意义

试论“语言学概论”教学实践中趣味性语料渗透的意义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学概论”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基础必修课,但相对来说又比较枯燥的一门课,这是由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的。“语言学概论”以语言理论为指导,系统地介绍语言的基础知识、语言的起源和本质、语言的结构和发展变化等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适当渗透一些趣味性的语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基础必修课,但相对来说又比较枯燥的一门课,这是由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的。“语言学概论”以语言理论为指导,系统地介绍语言的基础知识、语言的起源和本质、语言的结构和发展变化等问题。它注重人类语言普遍特征的学习研究,而不是某一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这些课程内容的性质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怎样才能将枯燥的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学生都乐意聆听的课堂呢?这就取决于授课老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了。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适当渗透一些趣味性的语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渗透趣味性语料,可以提高语音学习的兴趣

从事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老师都认为,语音部分是“语言学概论”中最枯燥的部分。那么怎样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到语音部分来呢?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经典有趣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赵元任先生在语音方面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1925年的一天,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赵元任先生给学生讲授中国音韵学。他用了两句通俗的话来说明阴阳上去入五声(现在普通话中已无入声)。第一句是“中华好大国”;第二句是“偷尝两块肉”。这两句话,或庄重自豪,或风趣幽默,正好说明了五声,立刻为学生记住了。后来赵元任先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便于分辨,他又发明了一句“荤油炒菜吃”来解说。另外,赵元任先生认为如果没有四声,就无法理解汉语语意。在语音和字义的问题上,赵元任先生曾写过一段著名的《施氏食狮史》小段落,用一个音(shi)来幽默阐述他的观点:“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这段文字被收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短短百来字,如果仅仅是朗读而不看文字的话,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的。这也是赵元任先生幽默的性格所致,他常常喜欢采用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与态度来对待学问。可以想象,赵元任先生的课一定非常有趣,这样的课学生能不爱听吗?

我们在讲授语音部分“四呼”的时候,可以举钱玄同先生的所谓开口音和闭口音的例子:“一个唱京韵大鼓的姑娘不小心把两颗洁白的门牙磕掉了,为掩盖缺陷,她凡答话都用闭口音(即合口呼)。问:‘多大年纪?’答:‘十五。’问:‘属相是什么?’答:‘属鼠。’问:‘家住哪里?’答:‘保安府。’问:‘干什么职业?’答:‘唱大鼓。’后来门牙镶上了,再答话时就改用开口音(即齐齿呼)。问:‘多大年纪?’答:‘十七。’问:‘属相是什么?’答:‘属鸡。’问:‘家住哪里?’答:‘城西。’问:‘干什么职业?’答:‘唱戏。’”这样的例子就是趣味语料。学生在听完之后,只要不忘记这个例子,就会对合口呼、齐齿呼有深刻的印象。

在讲授语音时,如果能把绕口令等引入教学实践,可能会比单纯讲解、练习声韵调发音效果更好些。例如讲方言时可以举这样的一个例子。昨天来了一位人口普查员。刚开始口气还蛮亲切的:“你好,我是人口普查员。请问你家有几口人?”我答:“我家是一口人。”对方:“十一口人?”我说:“不是十一口人。而是一口人。”对方:“怎么又变成二十一口人了?”我耐着性子说:“你听错了,其实是一口人。”对方:“七十一口人?怎么会那么多啊?”我终于爆发了,吼道:“就是一口人!”对方:“天哪!九十一口人?”这样趣味性举例,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发音,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知识真正变成学生的能力。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几乎是举不胜举,如果我们平时留心注意积累,那么枯燥的语音部分内容同样可以讲得生动活泼,趣味有加。

二、渗透趣味语料,可以提高词汇学习兴趣

一个人的词汇掌握得越多,他的表达能力可能就越强。可是我们很多人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同样一个意思的表达,有的人说出来让人笑,有的人说出来却让人跳,这就是词汇选择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要尽可能积累足够多的词汇,这样讲课起来就能够得心应手。

比如,同样是关于“死”的词语,就有很多。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严密的等级制度,不同的人的死亡,就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据《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只有庶人死才曰死。皇帝之死除了称“驾崩、晏驾、大行、山陵崩”外,又称“登假、登遐、千遐、崩殂、殂落、厌代”等等。这些词语,如果要学生表达出来,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他们大脑里储存的词汇,又可以调动他们表达的积极性,这样可能就因为这个词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那么关于死亡的现代汉语词语还有哪些呢?汉语中表示“死”的词语到底有多少,恐怕很难说清楚,诸如:就木、故去、溘逝、溘死、断气、咽气、合眼、闭眼、没了、完蛋、呜呼、回老家、玩儿完、翘辫子、上西天、见阎王、登鬼录、填沟壑、粉身碎骨、见马克思、与世长辞、溘然长逝、寿终正寝、命赴黄泉、呜呼哀哉、一命呜呼、天夺其魄、仙逝、仙游、千古、作古、归西、归天、大故、不在、过去、不讳、千秋之后、百年之合、见背、弃养、牺牲、舍身、献身、效死、效命、阵亡、成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许国、马革裹尸、肝脑(胆)涂地、横死、强死、凶死、丧命、送命、毙命、暴卒、倒头、死于非命、饿死、升天、涅盘、坐化、羽化、鹤化、物化、圆寂、归寂、示寂、入寂、入灭、灭度、夭折、夭亡、短折、早世、早逝、早死、中殇、殇、兰摧玉折、玉楼赴召、葬玉埋香、香消玉殒、倩女离魂、客死、驾鹤归西、撒手人寰、含笑九泉、归于极乐等等。

在讲授词语的同义词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搜集和列举类似的词语一定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词语积累的兴趣。授课教师如果平时本身注意积累,在授课时能直接进行传播和表达,也可以给学生一些震撼。

同样是对女人的称呼,不同的人就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又可以避免生活中的很多麻烦。如:漂亮的叫美女,不漂亮的叫有气质;有才气叫才女,没才气叫淑女;瘦了叫苗条,胖了叫丰满;高的叫亭亭玉立,矮的叫小巧玲珑;脾气好的叫温柔,脾气不好的叫泼辣;傻笑那叫青春,绷着脸那叫冷艳;活泼的叫顾盼生辉,矜持的叫稳重大方;化妆叫妩媚动人,不化妆则是清水芙蓉;穿得整齐叫庄重华美,穿得随意则叫潇洒自如;年轻叫青春靓丽,年长则叫成熟动人;追的人多叫众星捧月,没人敢追叫傲雪寒霜;挣钱的叫追求独立,不挣钱的叫牺牲为家;天天在家不出门的那叫贤惠,天天出去不回来的那叫女权;从不离婚的叫感情专一,经常离婚的叫追求幸福;唠唠叨叨叫循循善诱,贬损欺压叫野蛮女友;偏要和男人一样那叫不让须眉,偏要男人让着那叫女士优先;长的像女人那叫有女人味,长的不像女人,更没关系,那叫超女。

这些有趣的词语是我们语言生活几乎一刻也离不开的,在上课的时候偶尔使用,学生也一定比较感兴趣。甚至让学生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对不同女性的称呼引起的不同的效果,撰写相关的语言学论文,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只要学生有兴趣,那么课堂就会生动有趣,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提高。

三、渗透趣味语料,可以提高语法学习的兴趣

语法在语言学习中也是很难引起学生足够兴趣的,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学习语法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些人甚至喊出“扭断语法的脖子”、“中学阶段要淡化语法教学”等口号。对于这样的口号,我们语法研究者不能一味地打压,我们要学会反思,一方面要尽量使研究的东西有一定的价值和实际用途,另一方面也要尽量使之有一定的可读性。

赵元任先生的语法研究很有意思。赵元任先生有一次到台湾讲《语言问题》,他说:“今天的讲题是:‘语言学跟跟语言学有关系的一些问题’。”当天晚上,几家报馆就接二连三地给赵元任打电话。一家报馆问他:“你的讲稿里有没有错字?”赵元任回答:“没有。”等会儿,这家报馆又来电话问:“要是没有错字,那么那两个‘跟’字怎么讲?”赵元任说:“第一个是大‘跟’字,是全题两部分的总词;第二个是小‘跟’字,是‘跟语言学有关系’修饰语里头所需的介词。”“就不能省一个?”赵元任说:“不能,省了就念不通了。”夜里,那个报馆的编辑人员换班了,没有交代这事。新来的人拿稿一看,怎么两个“跟”字?又给赵元任打电话:“是要两个‘跟’字吗?”赵元任说:“要。”第二天,赵元任打开几家报纸一看,只有一家登对了,别的报纸都删去了一个“跟”字。当然,这仅仅是赵元任先生语法研究中的一个花絮,但也可以看出赵元任先生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趣味性、广泛性以及深刻性。

再比如讲到语法的性质之一递归性的时候,我们可以举作家王蒙的《相见时难》的句子作为例证:

哪儿去了?

什么哪儿去了?

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我哪儿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会不知道我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

这些生动的例子是很有意思的,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

事实上,很多从事语法研究的人也非常善于发现语法里很多有趣的现象,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有趣的现象进行研究,梳理成文,或者发表,或者传授给学生,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语言学大师们比如王力、吕叔湘、朱德熙、陆俭明、邢福义、马庆株等都是研究语法的,这些语法学家的研究成果通俗易懂,对于从事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四、渗透趣味语料,可以提高文字学习的兴趣

文字是“语言学概论”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又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内容。因为它枯燥无趣,死板板的。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比如在讲授汉字的构造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掌握中国的四个汉字就可以在中国畅通无阻了,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也可以说明汉字结构的意义。这四个汉字:一个是“卡”,表示能上能下;一个是“尖”,表示能大能小;一个是“引”,表示能屈能伸;一个是“斌”,表示能文能武。如此解释固然有调侃的意味,但也不能完全否认其现实意义的。

另外有一条关于汉字的忠告短信,在讲授汉字的结构时可以采用,也一定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如:值—正“直”做“人”,应是人一生追求的价值;佚—一旦“人”格丧失,就会被社会抛弃;“愧”—“心”中有鬼,就应感到惭愧;铐—“金”钱“考”验难过关,当心镣铐加在身;便—于“人”方便,“更”是于己方便;舒—“舍”得给“予”他人,自己才能活得快乐;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是做“人”的“责”任;协—“办”成一件“十”分成功的大事,必须靠大家共同努力;聪—“总”是用心“听取”群众意见的人,就会有聪明的决策。敏—“每”天善于学习,博览天下“文”章的人,才能有敏捷的大脑;“劣”—干事耍滑偷懒“少”出“力”,就出不了优质品;“您”—如果大家都能把“你”放在“心”上,说明你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到有些汉字时可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下列谜语,可以让学生猜猜试试看的,前半部分是谜面,括号里是谜底:

夫人何处去(二);打断念头(心);人堆人(众);表里如一(回);

果断有力(男);黄昏前后(昔);推开又来(摊);迁来一口(适);

四边残缺(匹);拉她也不来(接);后来者居上(屠);重逢(观);

课桌椅样样齐备(木);人人都走横道线(丛)。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进行了汉字简化运动,可是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还是习惯使用繁体字,于是有一段时间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的争论很是热闹。我们可以举出下面这些汉字来说明简化字还是有很多问题的。一位台湾朋友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聖不能听也不能说,買成钩刀下有人头,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匪还是匪,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

汉字自产生之日起就包含很多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对汉字的字形结构等方面有所了解和研究,尤其是对《说文解字》等要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自己掌握的知识足够丰富,在传授时才能如风行水面,自然成纹。

这些语料有的虽然带有调侃的意味和搞笑的成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适当使用也是许可的。因为毕竟课堂上不可能总是那么严肃,神经绷得那么紧张,轻松愉快的课堂应该是比沉闷枯燥的课堂更受学生欢迎。

在趣味语料储备方面,很多大语言学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语法学家王力、吕叔湘、朱德熙、陆俭明、邢福义、马庆株等之外,修辞学大家王希杰先生搜集和使用语料的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因为他们的作品引用了丰富的语料,阅读他们的著作就是一种享受。由于语料丰富,这些先生的课堂也非常活跃,效果也非常好。学问上我们可能很难达到他们的境界,但不妨碍我们向他们学习,因为“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是一种享受,使学生听课是一种享受,教师必须要储备足够多的趣味语料,只有这样,这门枯燥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才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原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