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民俗俏皮话

天津民俗俏皮话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民俗俏皮话”,就是反映地域民俗特点的民间歇后语。有些民俗俏皮话,产生的基础是百姓在口头传播的民间故事,故事必然是幽默的人和有趣的事。后用于熟识者之间对各种饮品的推让。梅先生是天津一位没落文人,因失业而生活困顿。从此留作话柄,天津民间骂某人“不是人”,则以“邢三吊唁”言之。次日天亮,携婢女远遁他乡,不知所终。后天津人嘲笑别人睡下、倒下皆曰“周先生过河”。

所谓“民俗俏皮话”,就是反映地域民俗特点的民间歇后语。例如:“老鹤龄——别晃悠了”,旧时出殡,仪仗里有一队鹤龄(骑仙鹤的童子)晃悠地走路。此语讽刺晃晃悠悠不干活的人。“扎堵子带红缨儿——又当儿子,又当孙子”,扎堵子,孝子戴的孝帽子;红缨儿,孙辈在孝帽上缀带的红绒球。又当儿又当孙,讽刺投靠权贵的谗佞之徒。“大殡——绕一圈儿”,旧时大户出殡讲排场,故意绕行以壮声势。“拾毛褴的河边溜达——剟鱼(多余)”,拾毛褴的手持前端装一钢针的短竹竿,用以剟取废纸等。

有些民俗俏皮话,产生的基础是百姓在口头传播的民间故事,故事必然是幽默的人和有趣的事。例如:

“徐聋子宰猪——满没听哼哼”。宜兴埠的徐姓屠户是个聋子,宰猪时听不见猪叫,故泰然自若。用于形容充耳不闻或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杨瞎话儿讲报——信口开河”。杨瞎话儿,旧时一位三不管说书艺人的外号。他以“讲报”即讲解评论当天报纸时事、敢于大胆针砭时弊而名噪一时。

“白爷做姑爷——你想把我灌死?”北辰区霍庄子的白爷为人憨厚,不善言谈。他娶妻后回四,岳父陪他喝茶,倒上一杯,他一口喝光。岳父以为他渴了,又给他满上,他又一口喝光。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喝到第八杯。他实在喝不下了,说了句:“你想把我灌死?”引起哄堂大笑。后用于熟识者之间对各种饮品的推让。

“马三立看稻子垛——火烧连营”。火烧连营是《三国演义》故事之一。马三立在“文革”时期,曾被下放郊区农村落户。一次在稻场值班时,曾因抽烟酿成火灾。最后在群众大会上,被罚说一段相声了事。

“梅先生拔烟袋——不得已而为之”。梅先生是天津一位没落文人,因失业而生活困顿。他在书场听评书时,见前座之人腰系烟荷包,插一旱烟袋,露出翡翠嘴儿。他想这个烟袋嘴挺值钱,就动了邪念,伸手去拔烟袋,但被对方发觉。问他为何如此,他面带羞愧说:“不得已而为之。”对方知道他的难处,很同情,就帮他找了份工作。“不得已而为之”,用于表达无可奈何之态。

“王奶奶哭孙子——凉了”。王奶奶是接生婆,没儿没女,但很喜欢孩子。街坊四邻的孩子们都叫她奶奶,她也把这些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孙子。她还是半个医生,孩子们生病就请她给看看。有位母亲抱着孩子来找她看病,她一摸孩子早已死了,就哭着说:“我的孙子呀!凉了。”用以形容事情失败无法挽回。

“王先生打鼓——点儿来了”。天津刘园法鼓的王先生有绝技,别人敲鼓都用两个鼓槌,他却扔掉一只,只用单槌能打出两只鼓槌的鼓点儿。“点儿来了”用于形容开始下雨。

“邢三吊唁——不是人”。西窑洼邢三,为人仪表堂堂,却不务正业。有几身好衣服按季穿上,只为骗吃骗喝。某富户办白事,他上午去吊唁,吹鼓手奏乐迎接,上拜台行礼,登写门簿,然后入席吃“八大碗”。他想这么好的酒席,晚上再来捞一顿。于是下午他又去了,吹鼓手刚要奏乐,他一摆手,想说已行过礼,我不是外人。可他一着急就口吃,说出来的却是“我不是人”。从此留作话柄,天津民间骂某人“不是人”,则以“邢三吊唁”言之。

“周先生过河——躺下了”。私塾教师周振清在大户人家任教,与一婢女相恋,夜间冒雨私奔。欲渡河但深夜无人,只得解缆自渡,但苦于不谙驾舟之术。时风雨大至,深恐落水,乃卧于舟底,听任其漂流,最后辗转登岸。次日天亮,携婢女远遁他乡,不知所终。后天津人嘲笑别人睡下、倒下皆曰“周先生过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