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刺绣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刺绣的发展史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篆竹简《说文》:“繡(绣)从丝、肅声。”专家推断绣制这样的龙袍,如在当时要花十三个年头。五彩即绘绣兼施,上衣下裳,文采炳炳。粤绣由广州绣、潮州绣两大体系组成。白绫绣五彩花鸟图 蜀绣上海的顾绣,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顾绣有两名刺绣名家,一是缪瑞云。并为其绣一一题赞。赞颂绣工、绣品的诗文不少。

小篆

竹简

《说文》:“繡(绣)从丝、肅声。”繡从肅,田艺蘅《留青日札》解释说:“慎肅难成,故从肅。”就是说做刺绣这活,就是小心谨慎,也难做成,这也确实。绣是繡的俗字。绣与织锦不一样,锦是织,绣是刺,它是用一针一线在绸布上作文字、图画。一个好绣工,确也技艺非凡,他们能做到穷形尽相、出神入化,他们的杰作能让人叹为观止。汉代郭宪《洞冥记》中讲到当时有霞光绣、藻龙绣、连烟绣。绣工都能在擘丝、针法上下工夫,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羼针、撒针、乱针、滚针、套针、偏针、齐针、接针、刻鳞针种种针法。根据不同客体,不同图像,选择针法。比如绣鸟的脚爪、蜡嘴、白头翁用齐针和掺针,隼爪要加扎针,要扎出脚纹。翠鸟要用接针,略略绣过,以显其纤弱。又如绣花瓣、鸟羽、叶脉,凡线条处均留水路一线,针脚要齐平如刻。工夫之深,绣工之辛劳,难以想象。南京云锦研究所,为十三陵复制两件万历皇帝龙袍,花了两年时间。专家推断绣制这样的龙袍,如在当时要花十三个年头。联想到秦韬玉诗说“苦恨年年压金线”,元好问诗中说“莫把金针度与人”,前人说这些话是有苦衷的。

我国刺绣历史很早,蚕桑事业的发展,为刺绣准备了条件。也与古人重服饰有关,帝王也极重视,所谓“垂衣而治天下”。在尧舜时期,尧作素服,舜穿五彩。五彩即绘绣兼施,上衣下裳,文采炳炳。《楚辞·招魂》有:“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王逸注:“文彩奇绣也。”再如楚庄王爱马,马衣文绣。汉代御史着绣衣。唐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李贺也有诗:“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赵州土有平原君墓在,李贺仰慕平原君为人。这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刺绣的状况。

白绫绣五彩芙蓉鹭 湘绣

刺绣到宋代形成南北两种不同风格,大致南针细密,北针粗犷,南方针线细密,丝已分股,风格较雅致。北绣如汴绣重实用,为了耐磨用双线绣衣袖。汴绣兴起于北宋京城,当时已出现刺绣作坊,有文绣院,有刺绣一条街。酒肆、店招,即所谓酒旗,多为绣品。

到清代出现了湘、苏、粤、蜀四大名绣。

湘绣历史很早,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一批古代锦绣被服实物,不下五十余件。其中就有绚烂多彩、使人叹服的刺绣衣物。湘绣基地在长沙沙坪、开福区霞凝一带。《长沙县志》曾记载当年绣工逾万,年产2万余件绣品的盛况。美术绣、仿真绣,都要求绣品逼真逼肖,工艺要求很高。当时湘绣有针法70余种,能使湘绣达到逼真传神的地步。

苏绣盛于宋,那是蚕桑养殖之地,工刺绣的人也多,几乎家家刺绣,家家有绣娘。表现为针法细腻,图面秀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无不毕肖,且生动传神。清代刺绣大师沈寿绣“八仙上寿图”为慈禧祝寿,得慈禧褒奖。一幅“耶稣像”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得一等奖。在2004年,五位苏州绣娘用五天时间绣出航天英雄杨利伟。杨见了连声称赞:“太漂亮了,比照片还要像。”据说航天服上一个折皱,要用二十三种彩线表现色差。前几年苏州绣工修复一幅明代《沐浴皇恩图》,彩线用了三百多种。如金线、网线、孔雀毛线等。图中宫廷场面如亭台楼阁等场景,十分宏大、壮伟。人物如帝王、后妃、宫女、乐工数十人,神采各异,可想见其功夫。

沈寿绣蛤蜊图 苏绣

粤绣也称广绣。粤绣由广州绣、潮州绣两大体系组成。特色是做工平、齐、匀、密。唐代有十四岁女孩卢美娘,尺绡绣出《法华经》一卷。广州是通商口岸,明代葡萄牙商人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购得一片龙袍绣片,回国得国王重赏。明末广东刺绣作坊骤增,绣品也参与输出。粤绣戏服,在国内的知名度也很高。

白缎绣五彩梧桐凤凰图 广绣

蜀绣多以软缎、丝绸为原料。严谨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在四大名绣中,针法变化最多。图面疏朗、清秀,具水墨风韵。

白绫绣五彩花鸟图 蜀绣

上海的顾绣,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顾绣源于明代嘉靖进士顾名世。他的露香园画绣闻名于世。顾绣有两名刺绣名家,一是缪瑞云。她是顾氏长子之妾,她熟谙宋元字画,又擅长刺绣。她从擘丝、配色、针法多方面研究揣摩绣画,顾绣擘丝,能将一根丝劈成六十四份。又多名士指点,所绣人物气韵生动,花鸟逼真,她成了顾绣第一人。第二位是韩希孟,他是顾名世次子顾振海二儿媳。韩出于书香门第,文化底蕴深厚,在配料、针法等方面都有改进。能巧摹名画,把顾绣推上了艺术的巅峰,能使所绣胜于所画。明末大画家董其昌见其绣惊呼:“技至于此乎!”并为其绣一一题赞。韩氏所绣《顾氏宋元名迹册》现藏北京博物馆。画册有名画如赵孟《洗马图》,米芾、米友仁《米画山水图》,王蒙《花溪山水图》等

不少少数民族妇女刺绣工夫亦深。如云南马关阿娥新寨(阿娥为壮语),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刺绣成了那里版画源头。

赞颂绣工、绣品的诗文不少。如《论衡·程材》:“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其中,“部”指古代行政区;“恒女”指寻常女子。胡令能《咏绣幛》:“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小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再如冰心《寄小读者》第十二也曾描写女孩刺绣的情状:“这里的女孩子,只知道低头刺绣,极静的时候,连针穿过布帛的声音都可以听到。”

注:

①施远《早期的顾绣杰作》,《新民晚报》2007年12月31日。

②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0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③殷安妮《神绣缣幅,巧如天制》,《新民晚报》2008年1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