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紫砂壶的起源,你知道多少?

紫砂壶的起源,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甲骨金文小篆壶,象形字。另外还有一个“匏”字,它是葫芦的一种,也是葫芦。产于宜兴的紫砂壶,别树一帜。在《骨董琐记》里,已明确说“砂壶始于金沙僧,团紫泥作壶具”。他的知名度极高,他的壶成了收藏家的无上至宝,至使“供春之壶胜金玉”。时壶壶柄留有大彬指纹为标识。所谓“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内竞求鸣远碟”。壶铭也有谈哲理的,如“与今对坐成今古”等等①。

甲骨

金文

小篆

壶,象形字。早期陶壶,应该出现在葫芦之“瓠”之后。《诗·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借为瓠。瓠也用于济渡,古称腰船。《鹖冠子·学问》“中流失船,一瓠千金”。另外还有一个“匏”字,它是葫芦的一种,也是葫芦。壶、瓠、匏同义。

壶不限于陶质,还有瓷、铜、锡等。产于宜兴紫砂壶,别树一帜。宜兴古称阳羡,陶业兴盛,人称陶都。陶都不只是产紫砂壶,古代还有宜兴均陶、精陶等产品。紫砂为阳羡之花。文震亨《长物志》:“茶壶以紫砂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这就点出了紫砂壶一个显著特点。紫砂透气性好,色、香、味皆蕴,茶叶不易变质,外形温润有暗光,传热慢不烫手,这都与紫砂含铁量高独具的材质有关。

文化是陶文化的一支,制壶有设计、制坯、整形、磨刮等工序。许多制壶名家以他们的高度修养、精湛技艺,创造一个又一个精品,也创造了紫砂陶文化的灿烂辉煌,推动了紫砂陶器的发展。

文献记载北宋梅尧臣《宛陵集》有“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可见紫砂有起于北宋的可能。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谈到金沙寺僧制陶。在《骨董琐记》里,已明确说“砂壶始于金沙僧,团紫泥作壶具”。明代正德时人供春(也叫龚春)是卓越的紫砂匠师,紫砂鼻祖。他的知名度极高,他的壶成了收藏家的无上至宝,至使“供春之壶胜金玉”。供春壶壶体有四指纹,留为标识。供春原本吴氏家僮,供役之余,学艺于金山老僧,得其陶土之诀。他的作品临摹自然,颇具创意。壶具栗色黯然如古金铁。明代万历时大彬,又一名家。他的制作称为时壶,或大彬壶。《茶疏》:“往昔供春之茶壶,近时大彬所制,为时人宝惜,皆以粗砂制之。”传时大彬曾仿龚春作大壶,后与陈省正论壶,作小壶。传时壶制作精细,提壶盖能将整个壶提起,可想见工艺之精。时壶壶柄留有大彬指纹为标识。

明·供春壶

明·时大彬作

陈鸣远为清初制壶高手。亦有创新精神。有人把陈鸣远与明代时大彬并提。所谓“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内竞求鸣远碟”。陈鸣远为康乾时期代表人物。他仿自然物造壶,不失创新精神。他重装饰,亦重铭文。解放后陶艺有了空前发展,精品不断出现。其后代表人物有吕尧臣等。

清初鸣远款紫砂壶

吕尧臣熊猫壶

紫砂壶是一门艺术,加了壶铭,可谓锦上添花。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涵养孕育而成,它的文化底蕴深厚。壶铭可供休闲怡情。如“明月清风”、“清香四溢”、“一片冰心”、“明月清风,浩然养素”。又如:“闻君家在梅边住,靠近阑干索尽诗。只怕梅花应冷笑,清香原不要人知。”再如“饮之吉,瓠瓜无匹”。可作清玩。又如“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皆臧(善)”。恰当的题铭可用以赠友:“古木逢春”、“麻姑献寿”、“松风竹户,提壶相呼”、“明月松风凉夜,心投意合主宾”。壶铭可以励志:如“君子比德”、“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怀念千张纸,心藏万卷书”。壶铭也有谈哲理的,如“与今对坐成今古”等等

壶铭的语言多精要,内容多含蓄、隽永。壶铭为饮茶人增添了情趣,为壶增添了文采,为民族文化增光辉,铭以壶传,壶以铭传,传之千古。

注:

①韩其楼《中国紫砂壶》,福建美术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