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体理论的再认知

语体理论的再认知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体理论的再认知一、修辞文本与语体文本修辞要适应语体,这是修辞的首要原则。文体,又称语文体式,“是一个立足于语言本位而形成的揭示语言成品语言结构形式特征的概念”[1];语体,则是一个立足于语言功能的有效实现,揭示语言本体与语言环境对应配置规律的语用模式特征的概念。因而,语体不是一种具体的言语结构“体式”

语体理论的再认知

一、修辞文本与语体文本

修辞要适应语体,这是修辞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修辞活动,一切修辞活动都客观地受着这一原则的制约,因而任何修辞手段的运用都必须服从这一原则。现代修辞理论认为,所有的语言行为生成的言语成品都是修辞的文本,那么,从语体修辞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修辞文本也都是语体的文本。

社会语言活动中,由于交际功能的不同,语言使用自然地会产生一些变化,形成不同的语言序列,这些语言序列从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总体地适合特定的交际需要,在组合过程中所生成的整体言语格调(或曰言语风格)与所对应的交际语境是相协调的。这样一些具有特定言语功能格调、适应一定交际语境系列的语言序列就是语体。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是由不同的语言材料(包括具有特定表达功能的副语言材料)组合而生成的言语格调和言语特点的综合体系。在人们的社会语言活动中,无论是口头交际还是书面交际,要想有效地实现其交际功能,都须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来调整语言的构成,从而形成为不同的修辞文本;而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不同的语言序列和言语格调与之相适应,就产生了不同的语体文本。因此,在交际活动中,当人们想要有效地实现某一交际功能,需要根据具体的交际环境系列(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方式)对整个语言序列进行调适以求总体适应、整体协调时,其语言运用必定进入语体修辞范畴,受语体修辞规律的制约。同样,当我们从适应特定交际语境序列的角度研究整个语言序列的调配规律时,我们就是在研究语体修辞的规律;当我们从适应特定交际语境序列的角度调适整个语言序列时,我们就是在进行语体的修辞,而这样产生的修辞文本,就是语体的文本。语体是语言功能分化的结果,不同的交际功能产生不同的语体文本,不同的语体文本适用于不同的交际功能。比如法律文书与诗歌散文的写作就不同,法律文书是使用于司法领域的修辞文本,功用在于行使法律权利,处理法律事务,主要运用逻篇抽象思维方式构建文本,语言要求具有严肃性、周密性、明晰性;诗歌散文是使用于文艺领域的修辞文本,功用主要在于通过情感的发散、形象的塑造、意境的构拟来感染教育读者,满足社会的审美需要,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方式来构建文本,语言要求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艺术性。二者由于如上因素的不同,在调适语言时,各自在语音、语词、语句、语格、语篇诸方面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会形成与交际功能相适应的不同的语言特点序列,从而形成为不同的语体文本。

二、语体的形成与语体界定

人们使用语言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交际领域的多样性,人们无法用同一语言模式实现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依据所面对的主客观语境因素调适自己的语言行为,建构出最能有效达到特定言语目标的语言序列,这样,语言使用的特点就产生了分化。分化的结果便是受制于不同的交际环境,针对不同交际目标的语言特点序列一一出现。经过社会语言实践的不断积累和长期积淀,这些不断经受检验、优化了的语言特点序列便逐渐稳固了下来,被社会所认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用“模式”,在社会的语言生活中普遍推广,尔后成为规范,这便是语体及语体规范的形成过程。由于语体是社会化了的言语模式,是一种经过社会检验的语言运用上的“共体性”风格和具有系列性的言语特点,因而它会制约个人的语言运用,如果我们违反了语体规范,就会影响到交际的效果。

语体是从各类修辞文本中高度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语用范式,是经过语用实践检验的符合语用规律的言语模式,因而,它对人们的语言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语体虽然是概括的、抽象的,但却是客观的,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之中,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运用。人们要想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就必须掌握语体的知识,把握语体的规律。言语交际中,任何语言手段的使用都必须以语体为依据,忽视语体的存在,任何语言手段的使用都将是盲目的。

语言运用中的语体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与人类的言语交际同时出现的,即便是在文字产生之前只有有声语言的时代,人类的口头交际语言也必然会有分化,绝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语体现象是一种社会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社会模式,正是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分化和活动目标的分化,导致了语体的分化;语体类型的出现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语体规范的形成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是由社会优化和固化了的语用模式。语体现象还是一种历史的语言现象,从历时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人类语言实践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人类的语用认知成果;从共时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人类语用模式的时代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为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对于语体现象,人类早有认知,也积累了丰富、宝贵的语用实践成果。但限于社会发展水平和认知科学水平,在20世纪之前还没有形成深入系统的语体认知理论成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系统论的产生,对现代语言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人们对语言使用的研究开始综合各种相关因素,整体地、系统地,并且是更为概括更为理性地探索其对应规律,于是便产生了语体理论。

文体,又称语文体式,“是一个立足于语言本位而形成的揭示语言成品语言结构形式特征的概念”[1];语体,则是一个立足于语言功能的有效实现,揭示语言本体与语言环境对应配置规律的语用模式特征的概念。也就是说,文体是一个语言“样式”的概念,重在体现语言因素构成的外在“格式”,不涉及内在成因;语体则是一个语用“模式”的概念,重在体现交际中语言因素与语境因素的对应规律,涉及某一语言“格式”或某种言语“格调”的内在成因。文体“是在具体运用语言构成言语组织时依照一定的形式把语言组织起来的产物”,“是一种被大家约定俗成并且加以遵循的隐匿性体式规范”②,其特征是具体性和实用性,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语体现象的认知实践成果。语体“是以语言交际功能为依据而建立的语言的功能风格类型”③,是所有交际因素的综合对应体,是不同的交际需要和交际功能的理论适应体。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着的语体现象的认知理论成果。因而,语体不是一种具体的言语结构“体式”或“格局”,而是从语用实践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用以阐释或指导具体适用言语结构“体式”形成的语用理论模式。“文体”既然是语体认知的实践成果,那它必然和“语体”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和关系可作如下的表述:“语体的体系性的系列特点实际地存在于属于该语体的‘语文体式’的具体言语成品之中,而‘语文体式’的语言运用的特点则以语体(特点系列)为归趋,并且只有归趋于语体特点系列的语文体式的语言特点才具有语体的意义;所以,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语体是同功能诸‘语文体式’所具有的语言运用特点的概括和综合”。[2]随着人类社会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认知科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断发展着的语体现实已客观地、迫切地需要人们必须对它作出全面深入的研究,因为语言使用效率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之一,特别是我们所处的信息社会。目前,世界范围内对语体现象的全面关注和系统研究,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语言使用效率要求的必然体现。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规律、指导实践、实现规范,而规范就意味着效率。

三、语体的定义与语体构成

随着20世纪国际语言学界出现的“语言学的转向”,学术界的语言研究开始从只注重语言结构的研究向更为关注语言应用的研究转化,因而以语境为依据探求语言运用规律、追求语言使用效率的语体修辞学,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语言学界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步接受了国际语言学研究的新理念,开始了对语体修辞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在不断探索语体理论和探寻语体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和完善着语体修辞学的学术体系。尽管对仍在不断发展着的语体现实还没有展开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但对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已经形成了大致的共识。关于语体的定义,各位专家的认识大同小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语体定义有下面一些。

“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不同的交际环境,就各自形成了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这就是言语的功能变体,简称语体。”[3]

“所谓语体,就是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目的、对象、方式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综合体。”[4]

“语体,就是语言的语境偏离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模式,或者说是语境变体,是语言零度形式在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之下而产生的偏离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一系列区别性特征所构成的系统。”[5]

“语体指的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目的、任务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综合,具体表现为词语、句式、语音手段、辞式、章法及符号、图表等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手段共同组成的特点系列。”[6]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都认为语体是语言特点的体系,并且是受制于非语言因素(非语言语境因素)而形成的。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活动受制于不同的非语言因素,就会形成不同的运用语言特点的系列。这些定义都准确地揭示了语体的成因,反映了语体的实质,是对语体及语体现象的科学概括。但语体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的语用综合体;语体现象是涉及语境、功能、风格、社会规范(常规)、个人创新(变异)以及认知和构建等多方面问题的复杂的语用现象,因而,我们还应该多角度地来认识它,多方面地来阐释它。如从发生的角度来说,语体是言语的功能变体;从构成的角度来说,语体是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二者相适应的特点综合体;从语言功用的角度来说,它是以整体的语言序列及其所生成的言语格调来发挥修辞作用的,即言语格调的适应和语言序列的适用;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说,它是经过社会优化了的语用模式,具有规范性,同时也具有创新性。

语体作为一种语用模式,是由两大要素构成的:一是非语言因素,二是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主要指交际方式、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对象,用我国修辞学界通用的术语来说,就是非语言语境因素;语言因素就是与语境相对应的语言特点序列。在语体构成的两大要素中,语境因素是制约因素,它决定语言使用的特点;语言因素是受约因素,它受约而形成语言使用的特点,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在语体构成的过程中,语境因素是依据性因素,语言因素是调适性因素,语境因素是“前因”,是定量,语言因素是变量,是“后果”。前者由语用者语言使用的方式、领域、目的、对象而可确定,后者依据语用者的交际需要而可调适。不同的语境就会调适出不同的语言序列,不同的语言序列出自不同的交际需要。只要人们的言语行为是出自有效实现交际功能,并且是现实地具有了特定的交际方式、领域、目的、对象时,其语言运用必定进入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之中,作用的结果,就是特定语体的构成;而作用的规律,正是语体修辞的规律。如前所述,一切语言行为所生成的言语成品都是修辞的文本,一切修辞的文本与交际语境序列相对应也必然都是语体的文本,那么,语体实际上就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言语成品之中。任何一部言语成品都是一个特定的语体文本,都是语境因素与语言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统一体,其语言运用对应于语境类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符合这种语体的特点系列。在语体的构成中,非语言语境因素呈现一定的序列,是可确定的,语言因素形成对应的序列,也是可以设定的,依据这两大构成要素,因此,语体也是可以划定的。

(原载《西北第二名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注释】

[1]②③李熙宗《“语体”与“语文体式”》,载中国修辞学会编《迈向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283页。

[2]李熙宗《“语体”与“语文体式”》,载中国修辞学会编《迈向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283页。

[3]王德春著《语体论略》,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4]黎运汉编《现代汉语语体修辞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5]王希杰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3页。

[6]李嘉耀、李熙宗著《实用语法修辞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