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词义的选择
词是句子甚至整个语篇的基本构建单位,如何选择恰当词义,是翻译过程中首先要碰到的问题。只有选择了适当的词义,并在必要时加以恰如其分地引申,才能确保译文的通顺。大部分词不只有一个实际意义,这是词本身所具备的特性。英语和汉语的词汇都非常丰富,英语的一词多义,汉语的一字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样,一个简单的字或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就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依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字或词语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拘泥于词典提供的基本释义,机械地在两种语言中寻找对应的词,是有碍于译文质量的。译者只有在掌握词典基本释义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搭配习惯确定和选择词义,才能进行不同的翻译搭配,并确定词义。在翻译过程中,正确选择恰当的词语是保证译文质量的重要前提,特别是要善于选择和确定原文中关键词的词义。
词义选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6.1.1 通过词语的搭配选择
词的搭配所要研究的是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即词的同现关系,搭配即“词项的习惯性结伴使用”,词项间的搭配选择具有有限性和可预见性。从横向维度来看,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呈线性排列,共同构成一横组合单元,这样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搭配。搭配可以是两个词,也可以是多个词乃至整个句子在翻译的表达阶段,译者常常需要根据译语的语言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使译文用词符合译语的规范。英语与汉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组合规律或搭配习惯。因此,在翻译中,可以通过词之间的固定关系选择词及确定词义。以英文单词“run”为例,当它做动词时,最为我们熟悉的意义是“跑”,但在许多场合中,都不能以此义来翻译,需要根据与之搭配的词确定其词义:
例1.For a while, she ran a restaurant in Boston.
译文 她曾有一段时间在波士顿开餐馆。
例2.Run the tape back to the beginning.
译文 把磁带倒到头。
例3.The company is running a series of advertisements in the national newspapers.
译文 公司在全国性的报纸上登了系列广告。
例4.The playranfor two years.
译文 本剧持续放映了两年。
例5.Water was running off the roof.
译文 水从屋顶上流淌下来。
例6.The idea runs in his mind.
译文 这个念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由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构成。翻译时,译者需正确选择词义。除借助工具书外,词义的选择及引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文逻辑关系,尤其在翻译受到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影响、作了引申或带有较强文化色彩的词时,译者更需按照源语的逻辑思维习惯进行分析判断,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即搭配关系),结合语境挖掘深层含义,选择合适词义。然后根据译入语逻辑关系、重组词语,使译文符合表达习惯。以上例句中都包含“run”一词,尽管均用作动词,其词义也不尽相同。如例1所示,汉语中我们会说“开餐馆,经营餐馆”,但不会说“跑餐馆”,例2中的“倒磁带”,例3中的“登广告”这些词语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语境和词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境使词义具体化。例4,例5,例6中“run”加不同的介词,结合相对应的语言环境,分别翻译为“放映”、“流淌”、“萦绕”,使译文更加通顺。在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多义词,要判定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并恰如其分地译成汉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再如“dry”一词,也是一个英语学习着熟悉的常用词。但仅仅依靠其基本原义,不考虑上下文,也不借助于搭配关系所提供的语义,很难准确把握该词在以下这些短语中的确切含义:
a dry cow(不产奶的母牛)
a dry party(无酒的聚会)
a dry book(枯燥乏味的书)
a dry answer(冷淡的回答)
dry humor(冷幽默)
dry facts(不加渲染的事实)
a dry business season(生意淡季)
dry wines (无甜味的酒)
a dry rehearsal(空弹演习)
比如在汉语中种种天象虽然都与“发生”、“开始”的意念搭配,但各有其约定的搭配式,如“风起”、“霜生”、“云涌”、“雪飘”,等等。在汉语中可用同一词语如“叫”描述好几种动物的叫声;而在英语中表示动物“叫”时一般用不同的词语,如frog/ croak,flies/buzz,snakes/hiss,pigs/grunt等。词语的惯用自然搭配是篇章衔接连贯的重要手段。主语和谓语的搭配、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名词与介词的搭配等,都是汉译英中要考虑的问题。
同样,下列词组中的 “heavy”一次,也因汉语搭配习惯不同而须分别译成不同的词语:
heavy weather 恶劣气候 heavy fog 浓雾
heavy artillery 重型火炮 heavy sky 阴沉的天空
heavy storm 暴风雨 heavy road 泥泞的路
heavy heart 沉重的心情 heavy hand 高压手段
heavy applause 热烈掌声 heavy fighting 激烈的战斗
heavy market 市场呆滞 heavy crops 大丰收
heavy traffic 车水马龙 heavy soil 粘重土
heavy news 悲痛的消息 heavy fire 猛烈的炮火
heavy food 油腻的食物 heavy smokers 烟鬼
heavy drinking 酗酒 heavy money 大笔钱
搭配是语言系统内各个语言成分同现和组合,是语言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词语的搭配关系确定词义是翻译理解阶段辨析词义时经常采用的手段。英语中绝大多数单词都是多义的,孤立单词的词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明确的,只有当它和别的词语搭配,具有阐明、限定作用的参照成分时,其词义才显现出来。
6.1.2 根据上下文选择词义
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含义,因此可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来判断和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下所具有的词义,现以 figure一词为例,孤立地看,很难确定这个词究竟为何意,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判定其确切含义。
(1)figure
例7.Government figures underestimate the problem.
译文 政府的数字低估了这个问题。
例8.Several leading figures resigned from the party.
译文 几个主要的人物从政党中辞职了。
例9.Most women have to watch their figure.
译文 大部分妇女得注意她们的身材。
再如“last”这一形容词:
(2)last
例10.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译文 他是最后来的。
例11.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
译文 他绝对不会干那件事。
例12.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译文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例13.He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blame.
译文 怎么也不该怪他。
上下文不仅指上下句,有时也可能指上下句群、上下自然段、上下层次、甚至整章整篇。对一部作品来说,任何一个局部的正确理解,都离不开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整体永远是局部的上下文。一篇译作,无论长短,都是由一句句译文组成的,而每一句又都由一个个词构成。故译书译文译句,都离不开译词,而词的确切含义取决于它所在的上下文,这就要求译者根据语言环境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比如:
例14.Distant but distinct in the warm darkness the voice of the watchman in the steeple called to the sleeping, old city.
“Three...o’clock...and all’s well”. (Scarlett, Chapter 30)
原译 在温暖的黑暗中,从远处清晰传来尖塔看守人对沉睡中的旧城喊叫的声音。
“三……点……钟……一切平安!”
(《斯佳丽》,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搭配方而,译文有诸多不妥,如“温暖”与“黑暗”明显搭配不当;watchman译为“看守人”也不够确切,一般有贵重物品的地方才需要有专人看守,steeple内能有什么财宝,并且根据语言环境内与其共现的词语,如darkness voice steeple,我们大致可以判断这个watchman是干什么的,他是值班守夜的,并且是为大众报时的;而“喊叫”及“旧”等词都不够准确,在汉语表达习惯中,一般不说旧城,偏向于使用“古城”这个字眼;而o’clock译成“钟”只是表面对应,与汉语口语表达习惯相悖,因为报时的时候这个字我们是喊不出口的,没有“三点喽”显得贴切自然。
改译 融融夜色中,熟睡的古城上空远远传来尖塔守夜人清晰的报时声:
“三……点……喽……一切平安喽!”
6.1.3 根据词性确定词义
很多英文单词有多种词性,当词性不同时,往往词义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可分析确定词性,然后再根据词性选择适当的词义。如:book这个单词,在作名词时,意思是“书、书籍”;用作动词却常表示“预订,预约”的意思。又如:while作连词时,有 “当……. 的时候、而、虽然”等意思;作名词时,却指“片刻、一会儿”;作动词,又有“消磨”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弄清楚词性,常常就会将词义搞错,进而影响原文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法关系来辨别关键词的词性,以便能准确的判断词义。
下面以like为例:
例15.He likes English and math.(动词)
译文 他喜欢英语和数学。
例16.Do as you like.(动词)
译文 做你愿意做的。
例17.Like charges reb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形容词)
译文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互相吸引。
例18.Very like, he will come tomorrow.(副词)
译文 他很可能明天会来。
例19.Like knows like.(名词)
译文 英雄识英雄/惺惺相惜。
例20.He looks like an American.(介词)
译文 他看起来像美国人。
例21.I hope I can speak English like you do.(连词)
译文 我希望我的英语能说的像你一样。
英语中有许多词汇不仅仅有一种词性,而是分属好几个词类,不妨来看看这个句子:Workers can fish.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把can看作助动词,而把fish看作动词原形,就是“工人们能够捕鱼”;二是把can看作实义动词,而把fish看作名词,就是“工人们把鱼制成罐头”。这两种解释都是合理的。还有些时候,一些词从形式上虽然可以判断词性,但是由于在句子中的功能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因此,正确判断词性对于理解词语的意义甚至全句的意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具体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词性和句子结构。一个词,由于其词性不同,在句子中的位置也就不同,因此,利用其语法特征往往可以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下面举例说明:
例22.All humanity in the long run would benefit through having the habitat of the highest race extended and scattered Germanic peoples united under one rule.
原译 从长远来看,如果能把最优秀的民族的国土扩展并分散到世界各地,日耳曼各民族团结在一个统治之下,那么人类最终会从中受益的。
改译 从长远来看,如果能把最优秀的民族的国土扩展开来,使分散的日耳曼民族团结在一个统治之下,那么人类最终会从中受益的。
按照原译,united是一个谓语动词,但是作“团结”解释时,unite一般是及物动词,也就是说,单从结构上来看,句子应是scattered Germanic peoples were united under one rule.但是这句话里没有were,因此united不像谓语动词。实际上,仔细分析全句,就会发现这是一个have sth. done的句型,其中的united和extended一样都是过去分词。
(2)词性和上下文
例23.I think, however, that provided work is not excessive in amount, even the dullest work is to most people less painful than idleness.
原译 然而,我认为,所给的工作量不很大,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最单调的工作也总比无所事事好受。
改译 然而,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工作量不是太大,即使所做的事再单调也总比无所事事好受。
原来的译文是把provided看作过去分词,修饰work,语法上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意思不通,逻辑也不对,其实,只要把它看作一个连词,作“假如”、“只要”解释就通顺了。这是provided的一个特殊用法,希望大家注意。
例24.We assemble thousands of operatives in the factory, and in the mine, of whom the employer can know little or nothing, and to whom he is little better than a myth.
原译 在工厂里,在我的工厂里,我们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工人,老板对他们不可能了解许多,而对他们来说,老板也不过是个神话人物。
改译 在工厂里,在矿上,我们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工人,老板对他们不可能了解许多,而对他们来说,老板也不过是个神话人物。
这句话要是粗心一点就会出错,很容易把mine当作“我的……”解释。其实这里的mine是一个实词,作名词的意思是“矿井”、“矿山”,仔细分析这个句子,发现上下文里没有提到“我的”,其实还有一点,就是mine作物主代词的时候前面是不加the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