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隐喻是创造新词语的途径

隐喻是创造新词语的途径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5 隐喻是创造新词语的途径词义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图10-2图10-3隐喻由于其意义的隐含特点,常常被作为进行文字游戏,尤其是谜语的手段。莱可夫和特纳首先从诗性语言是否优于普通语言进行研究,有的学者把诗歌语言看作截然不同的语言,特殊、高尚、拥有非凡的工具性和技术性,如隐喻和转喻,一般的普通人掌握不了。

10.5 隐喻是创造新词语的途径

词义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一定的词音和一定的词义的相互联系,既然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那么两者在约定俗成的条件下,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发展变化。词义是人们对词所称谓的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认识,它和事物、现象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直接联系着的。在词汇中,词义相关的词在词义系统上总是类聚为一个集,表现出家族相似性结构。它们的词义结构呈现集合和重叠意义的辐射集。正如维特根斯坦指出的那样,一个词的所指事物不必具有共同的属性才能被理解和使用,而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关系,即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至少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的属性,但没有任何属性(或很少有)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具有最多共性的成员是原型成员。在词义派生与扩展中,词的本义就是原型义。人们用隐喻思维派生和扩大词义有两种家族相似式方式。

第一种涟漪式,就像石头掉进水中所产生一圈圈波浪一样,以原型义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也即AB、AC、AD、AE模式。以汉语“手”和英语“table”为例。如图10-2和图10-3。

第二种竹筒式,像竹子生长一样,笔直往上长,不分叉,也即维特根斯坦所说的AB、BC、CD、DE模式。以汉语“向”和英语“ruffle”为例。如图10-4和图10-5。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词义范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义项身份,即并不是每个义项都可以具有同等的地位代表该词义范畴,只有原型义项最能代表该词义范畴。在一词多义的平面上,一个词构成一个词义范畴,其所指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一词多义现象与同一意义所指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多义现象是原型范畴的一种延伸,这种延伸有两种方式。在语言中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同等使用,涟漪式比竹筒式更常用。

img35

图10-2

img36

图10-3

隐喻由于其意义的隐含特点,常常被作为进行文字游戏,尤其是谜语的手段。如中国的“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其谜底是“眼睛”。又如英语谜语:

I am a riddle with nine syllables,

An elephant,aponderous house,

A melon strolling on tow tendrils,

A red fruit,ivory,fine timbers!

This loaf’s big with its yeasty rising.

Money’s new-minted in this fat purse.

img37

图10-4

img38

图10-5

I am a means stage,a cow in calf.

I’ve eaten a bag of green apples,

Boarded a train there’s no getting off.(Sylvia Plath)

该谜语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幽默和机智,不断变化的隐喻从各个不同角度强调了一个怀孕妇女的形状、体形、生殖能力、价值以及她命运的不可逆转性。谜语中这种似是而非、不即不离的微妙关系在英语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和惟妙惟肖,让听者惊叹不已。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起吃饭和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多,再加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短信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因而产生了一种餐桌文化。莱可夫和特纳首先从诗性语言是否优于普通语言进行研究,有的学者把诗歌语言看作截然不同的语言,特殊、高尚、拥有非凡的工具性和技术性,如隐喻和转喻,一般的普通人掌握不了。但是,莱可夫和特纳对这一看法持保留态度,两人认为所谓名诗人其实使用了和我们平常人一样的工具,他们之所以与我们不同,主要是使用该工具的诗人才华骄人,得心应手,而这些又归因于他们平时对生活注重持之以恒的观察、学习和实践。无论是诗歌语言还是普通语言,它们的隐喻特点是一样的:在日常语言中,不知不觉、不假思索地使用隐喻;隐喻遍布人们的思维方式里,无处不在;人人都能掌握隐喻,是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隐喻是理解自己和世界的最好方式,与其说隐喻是语言,还不如说隐喻是思想。

莱可夫和特纳认为人们对诗歌以各种表述喻指生命的各个阶段,从童年、成熟、暮年,以至死亡,在理解上毫无困难,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不自觉地和自然地掌握了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许多基本隐喻,这主要涉及三个基本隐喻:

第一个是PEOPLE ARE PLANTS(人是植物)

第二个是A LIFETIME IS A DAY(人生是白天)

第三个是DEATH IS GOING TO A FINAL DESTINATION(死亡是走向最终的目的地)

美国哲学家派帕(Stephen C.Pepper)之所以提出根隐喻,是因为他观察到人类的世界观总有一些互相联系的中心范畴,而这些中心范畴来自根隐喻。各种范畴的联系是逻辑蕴涵关系,不是偶然的。为此,派帕确定了六个根隐喻,即形式、机器、有机体、情境、洞察力和权威,前四个是他最为强调的重点。如果某个体与某类相似,它的行为与该类其他成员也相似。形式注重物理的类型、种类和语类。它不太在乎经验的即时性,事物是如何工作的或者是如何联系的,而是重视发现相似的事物和思想,并把它们组合成各种范畴,人们区分不同形式的能力依靠人们对事物异同的直觉。隐喻性语言只有在对相互之间的知识、信仰、意图和态度等都非常熟悉的人之间才能被理解。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形成的小团体可以小到只有两个人,甚至只有自己一个人。这些小团体中的人,往往有一种特殊的团体认同意识,语言上的隐秘是保持这一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方式。那种不懂或不会使用这种隐秘语言的人往往被看作是圈外人,不是小圈子里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