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貌的文化相对性

礼貌的文化相对性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貌的文化相对性常常是语用学家研究的对象,在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貌的表达和标准是各不相同的。他结合了不同文化中礼貌的普遍性和汉语文化中礼貌的特殊性,颇有影响。

礼貌的文化相对性

孔 辉

作者简介:孔辉,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通讯地址:上海浦东川周公路2788号(O),上海闵行区七宝镇七莘路3333号3区47号601室(H)

     邮编:201319

     邮编:201101,电话:13817226422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201319 中国上海)

摘 要: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活动的准绳,它对维护社会和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文化中的礼貌又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因此礼貌又具有文化相对性。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方礼貌的文化异同,主张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文化认同原则,做到文化换位思考,从而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相对性,文化认同原则

引言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宗教法律、制度、组织机构等的总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一方面,礼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所有文化中都有这种现象;另一方面,礼貌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以及表达方法。这种差异性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何兆熊认为“礼貌的语言和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现象,是特定的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才能透过这种表象,挖掘出其真正的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何兆熊,2000:239)这就是礼貌的文化内涵。礼貌的文化相对性常常是语用学家研究的对象,在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貌的表达和标准是各不相同的。

一、中英文化中的礼貌研究

1.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讲到礼貌原则,不能不提起美国哲学家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他认为为了达到语言交际的特定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都应该遵守一定的会话原则——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遵守这四条准则就可以达到最理想的语言交际,然而在实际交谈中常常出现违反准则的情况,Grice并没有做出解释。英国语言学家Leech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于1983年提出了一条很重要的语用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该原则包含以下六项准则:

1)策略准则(Tact Maxim)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Leech的六准则都涉及自身(self)和他人(other),1)和3)条准则是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2)和4)条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5)和6)条是从双方的角度去考虑。其中1)和2)、3)和4)是分别成对的,1)和2)的依据是“惠”(benefit)和“损”(cost),3)和4)的依据是“赞扬”和“贬损”。在这六条准则中,策略准则最重要。利奇自己说:“Tact Maxim is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kind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speaking society”。何兆熊认为,策略准则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种言外行为中最需要讲究礼貌的、也最能体现礼貌的一种行为。因此,策略准则是应用最广、最不可缺少的一条准则。策略准则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意图上要尽量少使别人受损,即凡是越能增大对别人的益处的则是越礼貌的。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中国学者顾曰国吸收和借鉴了英国语言学家Leech,对比分析了中英文化中的礼貌现象,指出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礼貌现象是有区别的,并追溯中国礼貌的历史根源,根据礼和礼貌的关系,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中礼貌的四个方面的特征:respectfulness(尊重),modesty(谦逊),attitudinal warmth(态度热情)和refinement(文雅)。他解释说,respectfulness是自我尊重和赞赏对方;modesty是贬己尊人的一种方式;attitudinal warmth表现为关心、体贴和好客;refinement是举止、谈吐得体大方。他结合了不同文化中礼貌的普遍性和汉语文化中礼貌的特殊性,颇有影响。同时,于1990年和1992年提出和总结了与汉语文化有关、带中国特色的一套礼貌原则,共包含下列五项准则,具体如下:

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和“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物时要“抬”和“尊”。

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应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视为是懂礼貌、有教养。其基本内容是“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这与“脸”或“面子”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尊重对方的“面子”,力求使谈话和谐。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

顾曰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提出符合富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虽然也有其不足之处,但在语言学界是颇有大影响的。

二、中英礼貌原则异同

1.中英礼貌原则的相同之处

对比英国语言学家Leech的礼貌六原则和中国语言学家顾曰国的礼貌五原则,不难发现其中有某些相似之处。Leech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相当于汉语的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或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会话表达上尽量夸大得到的好处或尽量说小自己的代价,也是从自身(self)和他人(other)双方去考虑惠(benefit)和损(cost)这两个因素。Leech的赞誉准则和一致准则类似于顾曰国的求同准则,即都是通过增加双方的一致性来满足对方的欲望,维护对方的面子。Leech的谦虚准则,虽然不是建立在贬低自己的基础上,但是也是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这相当于汉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汉语中文雅准则在英语里也属礼貌现象。汉语里的雅言与秽语基本上能找到对应的英语表达。至于Leech的同情准则,顾曰国也认为,它的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这方面在汉语中也属于礼貌现象,而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在中国也是礼貌的。比如,不鄙视有残疾的人,平等对待他们也是一种有礼貌的表现。通过对两人礼貌原则的相似处的总结,可以看出Leech与顾曰国在礼貌原则上共性的核心思想都是在言行中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不管是增加对方的实际好处还是顾及对方的面子,同情对方的处境。

2.中英礼貌原则的差异

礼貌虽然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它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要求,从而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下面我们将Leech的六原则和顾曰国的五原则相比较,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

1)“贬己尊人”准则

“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汉语民族听到别人的赞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而英语民族听到赞扬时,总会乐意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从而避免伤害对方的正面面子。

例1:Foreigner: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Chinese:No,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例2:中国人:你的裙子很漂亮!

  外国人:谢谢!我也认为它很漂亮!

例1中,中国人的回答在汉文化中是谦虚的典型表现,是礼貌语言,但在外国人看来很没面子,他认为自己的评价是错误的,当场被否认,而认为中国人不友好,不接受别人对他的夸奖,有点虚伪的感觉。例2中,外国人的回答对于英国文化来讲,无疑也是一种谦逊的典型表现,而在中国人眼里却认为他很不谦逊,甚至有点自诩的感觉。这两种答语皆为交际语用失误。英国文化中,受到赞誉时总要感谢一番,以示对发话者的观点之赞同,达到求同效果(即一致、同情准则),以示礼貌。这种交际策略与以贬己尊人而达到礼貌的目的是相互冲突的,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导致交际失败。

2)称呼准则

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言文化的特征。某一种称呼在汉语言文化中被认为热情得体,但在英语言文化里却是唐突无礼的;相反,另一种称呼方式在汉语言文化中可能唐突无礼,但在英语言文化里又会十分真诚亲切。

汉语中的称呼语丰富多彩,而英语中的称呼显得比较贫乏,总结了一下,其不同大体有以下几种。

(1)中国人习惯使用表示血缘关系的词语来称呼家人、亲属、朋友甚至陌生人。汉语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姑夫等称呼在英语中只要“uncle”一词就包括了,所以英语的称呼语要比汉语简单得多。汉语中对比自己大的同龄人叫大哥,大姐;称呼和爸爸妈妈同龄的人为叔叔、阿姨,在英语文化中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通常对具有上述关系的人直呼其名,或对陌生人用“sir”或“madam”来称呼。

(2)汉语中“姓+头衔”的称呼是很普遍的,这在英语中则表现为“头衔+姓”,但是如果被称呼的人具有双重身份,那么英汉语言称呼起来就有区别了。比如,一位姓李的人既是教授又是主任,汉语中通常称之为“李主任”,而英语中称之为“Professor Li”。因为汉语文化常用职务来突出权势,从而抬高别人,达到尊敬和礼貌的效果。而英语文化常使用表示专业的词语来称呼以体现对专业人员的尊重。

(3)汉语中“老+姓”、“小+姓”的称呼同样也是礼貌的,这是与英语截然不同的。中国人尊老敬老,老王老李的称呼是不过分的,对于德高望重德老前辈还称为“姓+老”,如李老,王老。如果称英美文化中的人为“old+surname”,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老”是他们的禁忌。在汉语中年长者称年轻者“小李”“小王”被认为是热情亲切,而在外国却很少听说。

(4)汉语中有一些专门用来表示尊称的词语,如“令堂”“令郎”“令爱”等。为了表示自谦,汉语中也有像“卑职”“晚生”等称呼语。而英语中缺少类似的礼貌称呼语,只能简单的成为“your father”,“your son”。汉语中“您”的称呼也是表示对长、对上、对同级和同辈人的尊敬,而在英语中只有一个既表“你”又表“您”的“you”,它在英语中要通过句法结构来表示。

3)文雅准则

“文雅”是一种礼貌。英语、汉语里都存在不雅词语,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其中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重要的修饰手段,在英语中极为常见,但是它在英汉语言里的使用场合是不同的。语言中有些词语或概念会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而引起对方的误解或不快,应该避免使用。在语言方面犯忌和在文化方面犯忌一样,会显得唐突无礼,令人生厌。在这一点上,英汉文化基本相同,但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却有差异。以“老”字为例,美国人怕老,千方百计地避开“old”一词,常借用其他词来委婉表示“老年”这一概念,如home for adults(养老院),an adult community (老人区),老人为senior citizens (资深公民)。在中国这个传统上为差序格局的社会中,老人是被尊重,爱戴的对象,因此人不惧老,社会不忌“老”字,反而爱用“老”来表示尊敬与爱戴,这点我们已在前面谈到过了。

4)求同准则

所谓求同准则,即说者、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这里“面子”主要指与人的社会地位相匹配的一种社会正价值。当个人行为符合并加强了这种正价值,他就“有了脸”或“露脸了”;当个人行为与这种正价值相悖,他就“丢了脸”,“没脸”,或“不要脸”。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也应该考虑到对方的面子不受威胁。Brown和Levinson认为礼貌就是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人们所遵循的原则就是“求同准则”。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人们往往是“先褒后贬”,先把对方赞扬一番,指出并肯定双方共同点,给对方个脸面,然后才说出不同点。

例3:A:你觉得这件衣服怎么样?我挺喜欢的。

  B:还可以,不过我觉得那件更适合你。

  这件不如那件好。(B为了给A留面子,先肯定了A的看法,然后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例4:A:That dress she is wearing is beautiful,don't you think?

  B:Well,I like the color.

为了承认并尊重对方的面子,回避也是一种有效策略。B为了尊重A的面子,并没有正面回答提问,只是说喜欢颜色来侧面表明自己不同意A的观点。

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前者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后者指有自主的自由,希望自己行为不受阻碍。他们认为,人们交谈中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些威胁面子的行为,这对汉语来讲有点过度,如表示感谢,接受感谢和道歉,请求原谅,接受提供等英语中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对中国文化来说并没有威胁面子问题。

5)礼貌与隐私

在英语文化中,隐私的含义比较广,所以一些汉文化中,礼貌的言语行为,在英语文化中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中国人十分重视相互关心,在汉文化中几乎同“贬己尊人”准则一样重要。在汉文化中,热情对待他人,对他人表示关心是礼貌的行为。两个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就可能会互相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收入等,以缩短交际双方的距离,而这些内容会被英语民族的人们视为粗暴地干涉他们的隐私。中国人之间为了表示关心,有时用祈使句,如“多喝点水”、“多穿点衣服”等,而这样的表达方式会使得英语文化中的人感到一种受冒犯的感觉。但是有些民族不再认为是隐私的语言,在汉民族看来,却是禁忌的内容,如女性怀孕等有关性、生育方面的话题。

6)礼貌与文化价值观

不同文化中的礼貌现象差异与不同的文化价值有关。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推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自主(individualism)是个人价值至上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最显著的特征,它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力和独立,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看重隐私的重要原因之一。汉民族文化则因崇尚社会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对西方文化中关于个人自主的价值观很难理解,因此在礼貌策略上显出很大的差异。于是汉语民族文化中人与人的真诚的关心和热情,如吃饭时不断给客人夹菜,送别时道一声“慢走”,不顾对方的拒绝强迫接受服务、礼物等行为,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礼貌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礼貌是有差异的,应该从礼貌现象的表面找出它的文化内涵,即礼貌的文化相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之所以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交际障碍,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对对方文化的不了解。因此,作者认为交际双方首先要认同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但认同本民族的文化也要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即要遵循文化认同原则,然后再把本民族的某些思维方式和语用原则迁移到外民族文化中去,进行文化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文化冲突,一方面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语用习惯,另一方面要传播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使双方都能了解到礼貌的文化差异,然后不断寻找建立在双方文化基础之上的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谐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Levinson,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何兆熊,“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J],《外国语》,1995(5):2—8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18—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