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状态形容词考察

状态形容词考察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状态形容词考察《世》中状态形容词共有169个,包括单音的和双音的两类。(容34)二、附加式状态形容词《世》中附加式状态形容词由单音实义语素加虚义的形容词词尾构成,《世》中共有46个。

第三节 状态形容词考察

《世》中状态形容词共有169个,包括单音的和双音的两类。双音节状态形容词可从构成方式和意义上分为附加式、重言式、联绵式和拟声词四类。

一、单音节状态形容词

《世》中单音节状态形容词的语法特点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也不能用于比较;词义上与复音状态形容词一样,明显渗入了人们感受的主观因素。杨建国(1979)以先秦汉语的状态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把单音节形容词中“b类”(如“嘒”、“汎”、“濛”、“菀”等)归为状态形容词(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将其称为“单辞形况字”),认为这些状态词与单音性质形容词相比,不能受时间副词、程度副词的修饰;不能用于比较句中;不能用为使动和意动。《诗经》中单音状态形容词数量很多,可以自由地担任谓语、状语定语,同时由它们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也有相当比例,如“沛然”、“焕乎”、“涟如”等,它们“在时代较晚的散文中就明显地减少了”。据殷国光先生研究,《吕氏春秋》中没有单音节状态形容词。[17]《世》中单音节状态形容词有5个,约占状态形容词的3%。如:

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18](文22)

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伤2)

角枕粲文茵,锦衾烂长筵。(排36)

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容34)

二、附加式状态形容词

《世》中附加式状态形容词由单音实义语素加虚义的形容词词尾构成,《世》中共有46个。词尾虽无实在的词汇意义,但其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凑足音节,还附加了标明状态形容词词性的语法意义。先秦常见的形容词词尾如“焉”、“斯”、“如”、“乎”等在《世》中皆未出现,《世》也没有出现先秦时常见的重言词后附“然”、“乎”、“焉”等词尾的格式。因为附加法属于语法造词范畴,在语法造词的初期较之于语音造词如重言式、联绵式来说是汉语构词法上的一个发展,后来随着复合式造词法的成熟和迅猛发展,这种附加造词法也就逐渐有所萎缩。但《世》出现了新兴的词尾“馨”,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汉语词尾的新发展。

形容词词头在《世》中未见。形容词词尾有4个:“然”、“尔”、“馨”、“所”。

《世》中共有43个由“然”作词尾的附加式复合词,在句中多作谓语、状语和补语,几乎不作定语。“然”前的词根语素都是单音节的。

作状语的,如:

既坐,傲然啸咏。(言40)

帝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方23)

作谓语的,如:

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文37)

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言93)

作补语的,如:

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文72)

周得之欣然,遂为衿契。(方29)

作定语,后跟助词“之”,如:

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识18)

《世》中“尔”为词尾的附加式形容词只有1个“蠢尔”,而且是引文。语出《诗经·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雠。”《世》中还有“率尔”、“顿尔”,各出现3次、1次,都是副词,在句中只用作状语。

《世》中由词尾“馨”构成的形容词有2个:“尔馨”和“如馨”。“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个“能体现此期时代特色的”的特殊的形容词后缀,因为“晋宋之前未见‘馨’字,隋唐之后又多用‘生’字”[19]。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好像”义的动词“如”字及其宾语之后,表示“像……一样”。如:

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忿3)

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文22)

二是用于“尔、如”等指示代词之后,意思为“这样、这般”或“那样、那般”。如:

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品26)

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生如馨儿!”(《容29》注引《语林》)

至于“馨”的性质,清刘淇《助字辨略》称之为“语之馀”,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称之为“语助”。现在人们普遍认可徐震堮先生的观点,他认为“馨”是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犹今语之“般”、“样”。[20]柳士镇同意徐震堮的观点并详论之。他认为,第一类用法是先秦两汉时期表示样状的形容词的后缀“然”的直接继承,尽管“馨”与“然”很难说有什么语义上的渊源关系,但语法作用无疑是相同的,二者用法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既然“然”字可以作表性状的形容词后缀,“馨”字也自然应当具有这样的特性。对于第二种用法“尔馨、如馨”,按说,作为形容词后缀的“馨”字不应附着于指示代词之后。但柳认为,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的指代作用不那么单纯,其中有些纯然是指代事物,但有些却在指代事物本身又指代事物的性质或状态,更有些主要来指代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这后两种就同表示样状的形容词后缀沾上了边儿。”[21]考察此期“如馨、尔馨”的语法功能,以充任定语为常,也充当谓语。我们把“如馨、尔馨”作为形容词。江蓝生、曹广顺二先生释“宁馨”:“如此。馨,形容词后缀。”对“馨”的性质解释得非常明确精当。[22]

另外,对“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方44)中的“地”字,吕叔湘先生认为是“语助之词”[23],另外如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也持基本一致的看法。殷正林先生认为从此例不易确定“地”是哪种词尾,“但是在这里是词尾则不容置疑”[24]。我们同意柳士镇先生和汪维辉先生的观点,“地”的后缀用法产生于唐代,广泛运用于宋代。“如馨地”中“地”有实在意义。《世》共有15例“地”作定中短语的中心词,都是名词。“如馨地”就是“如馨之地”;断句时“如馨地”应属上而不属下。[25]

除以上三个公认的形容词词尾外,“所”也是中古汉语中构词力很强的后缀。《世》中有“多所”4例,“少所”3例。如:

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品36)

王平子迈世有俊才,少所推服。(赏45)

竺家宁(2005)认为这类“所”字无义,与“何所=何”一样,“多所”、“少所”等于“多”、“少”,在句中作状语。马汉麟先生曾把“何所V”分析为“何/所V”,认为是个主谓倒装结构。[26]但现在更多的学者把“所”分析为词尾,把“何所V”分析为“何所/V”,认为汉代以后这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不再是“标志名词性词组的结构助词,而已经词尾化了”[27]

三、重言式状态形容词

(一)重言式状态形容词的性质

整齐和谐的要求是汉语书面语的内在表达趋势,像《世》这种对话成分在书中占很大成分、内容上多与品评清议有关的著作,追求表达的生动化,出现了大量的重言形式。重言词属于语音造词的范畴,在语法造词大量出现前数量较多。从汉语词汇发展史的角度看,《荀子·正名篇》曰:“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这是汉语音节双音化的基本动力。上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最初的双音化都以单音节为基础,依靠音节重叠、读音相近的单音词连缀、添加音节等方式完成,因为读音相近、相同的单音节在以单音节为主的语境中更容易被认可为一个整体结构。重言式就是其中的典型格式之一。《诗经》中有353个重言词,《楚辞》中共有226个[28]。到了《世》中63个重言词在形容词中比例已有所下降,占7.1%。

人们一般把叠音式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统称为“重言”。前贤已经注意到了重言中的区别,邵晋涵《尔雅正义·释训》说:“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只言‘居’,则非喜与恶也。”现代词汇学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明确的区分:组成一个重言词的两个单字,如果单独无义可释,纯粹记录两个音节,或即使单独有义而该义与整个重言词的意义无关,那么这个重言词是叠音式;如果单独有义,无论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只要其意义跟所组成的重言词的意义相互关联,那么这个重言词是重叠式。[29]叠音式是单纯词,而重叠式是合成词。叠音词处在语音造词阶段,而重叠词是由语音造词向语法造词过渡的产物。关于重言词的分类,有的学者侧重于词语的用法方面,如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把重言词分为“不叠不能用”和“不叠也能用”两类;有的学者侧重于词语的内部构造,如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把叠音式称为“叠字”,把重叠式称为“叠词”,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分别称为“叠音”和“叠词”两类,等等,认为叠词是由词组转化而成的合成词,而叠音则是与联绵词性质相同的单纯词。

至于重言词的性质,王筠《说文释例》断定“凡重言皆形容之词”[30];郭锡良认为“《诗经》的353个叠音词(即我们所说的‘重言词’),全是状态形容词”[31]。朱广祁(1985)详细论证了《诗经》中“重言不是名词、重言不是动词、重言只能是形容词”[32]。不管是重言式的哪一种,都是对某一具体状态的描写,都要附丽于某一特定事物。重言状态形容词修饰或表达的往往是具体名词,如人物、鸟兽、山川、饰品等,很少与抽象意义的事物结合。如“朗朗如百间屋”,只讲“朗朗”人们的感觉是模糊的,而“百间屋”就给人以直观的感觉,气度恢宏,使抽象的东西具象化了。

重言状态形容词这种表义上的弱点,使它在与其他词语搭配方面,显得单调而且语义模糊。重言词不像后世形容词重叠有量的程度差异,也不像它那么能产,因而表义上不能负载更多的信息,用法逐渐萎缩,逐渐被BB作后缀的ABB式状态词和以单音形容词为基式的形容词重叠式所取代。重言词由独立运用而变为附着于语义明确的单音形容词之后的附加成分,成为ABB式状态形容词的后缀,完成了其“词—附着成分—后缀”语法化过程。[33]《世》中没有ABB式状态词。

《世》的重言词是对先秦汉语的继承,也都是拟声绘色的形容词,有表情态的,有表心态的,有绘声的,有绘色的。

(二)重言式状态形容词的类别

我们讨论重言词,首先就会遇到叠音和叠词划界的问题。“其中的A是否能单用,是否单独有义并且此义跟AA的意义有无关联,成为二者的分水岭。”[34]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应在共时层面上考察,必须以文献的实际用例为参证。“比较稳妥的办法是以本书证本书。”[35]如“云龙骙骙”、“愔愔竟夕”,《汉大》释:“骙,马行威仪貌。”唐郗昂《岐邠泾宁四州八马坊颂碑》:“骙而翔,馺而走,如龙如鬼。”“愔”,和悦貌;安舒貌。唐卢鸿一《嵩山十志·幂翠庭》:“皇徽兮绿水阴,德之愔兮澹多心。”二字尽管在上例单用都有义,且与重言词有意义关联,但根据唐代后出例来定魏晋时“骙骙”、“愔愔”为叠词是不恰当的。后者带有明显的仿古痕迹,又受到押韵或节奏的限制而不得不作了生硬的缩略。在判断AA式是否为叠词时,我们认为,如果在共时层面上,即使没有单用例,但A能与“然”、“尔”、“焉”等形容词词尾组合,并且组合时语义与AA有密切的意义关联,也可以确定为叠词而非叠音。因为词缀是指“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实义)的、只有附着在词根上才能起作用的构词(或构形)成分”[36]。附加式构成的复音词的语义重心在词根上。A有意义,组合为AA也有意义,即叠词。如“茫茫”和“茫然”,南朝宋鲍照《还都道中》诗之三:“茫然荒野中,举目皆凛素。”“亭亭”,直立貌,另同时期有“亭然”一词。晋戴逵《竹林七贤论》:“戎亭然不动。”我们说“茫茫”、“亭亭”都是叠词,因为在附加式合成词中,词尾意义虚化,整个词义都落在了词根语素上,词根语素必须有实在意义,如果其语素义与AA式中的A相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AA中的每个A都有实在意义,AA就可看作叠词。

从形式上来看,《世》共有63个重言词。按格式分为以下两大类。

1.AABB式

AABB式有5个:战战栗栗、战战惶惶、落落穆穆、萧萧肃肃、悠悠忽忽。

赵金铭先生(1992)称AABB式为“双叠式”。蒋绍愚先生(2005)提出AABB式“始见于唐代”,而伍宗文先生(2001)认为这个看法“似乎还可以讨论”,把AABB式大量出现的时间提前到先秦时期。《世》中的AABB式形容词不是AB式的构形变化,它是由AA和BB两个独立的部分因为表达的语用需要加合而成,没有太多的表程度的意味,且用例极少。AA、BB连用时其叠音或叠词的性质不必一致,它们更经常的用法是AA或BB分开使用。与现代汉语中的AABB式不同,现代汉语中此式通常是由AB式合成词重叠而成的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表程度的加深,用例非常多。

战战栗栗 战战惶惶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11)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言11)

《韩非子·初见秦》有“战战栗栗”,《战国策·秦策一》有“战战慄慄”,A、B都单独有义。AA、BB都是叠词,AABB是词组。其中A、B意义相同相近,它们可以分别叠用为AA、BB,二者可再并列为AABB。而且,正因为A、B义同义近,所以AB、AA、BB及AABB的意义也相同相近。《尔雅·释诂下》:“战、慄,懼也。”“战栗(慄)”、“战战”、“栗栗(慄慄)”、“战战栗栗(慄慄)”意义相近。“战战惶惶”由“战战”与“惶惶”两部分组成,都单独有义。《说文》:“惶,恐也。”但未有“战惶”一词。

落落穆穆

太尉答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赏27)

“落落”犹磊落,常用以形容人的气质、襟怀。《三国志·蜀志·彭羕传》:“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谠落落之誉。”单用“落”字与“落落”无涉。“穆穆”,仪容或言语和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毛传:“穆穆,美也。”单用“穆”字,也有“壮美”义。《诗·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雝显相。”郑玄笺:“穆,美。”所以“落落穆穆”是其中之一单独有义,这样就排除了由“落穆”重叠扩展而成的可能,而是由“落落”与“穆穆”并列而成,它们一个是叠音,一个是叠词。“落落穆穆”是由叠音与叠词构成的短语。

萧萧肃肃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容5)

《汉大》:“萧萧,萧洒。”即举上例。另收“萧然”,“萧洒、悠闲”义。晋葛洪《抱朴子·刺骄》:“高蹈独往,萧然自得。”“肃肃”,严正貌。汉班固《十八侯铭·御史大夫汾阴侯周昌》:“肃肃御史,以武以文,相赵距吕,志安君身。”也收“肃然”:严肃认真;庄严。《荀子·强国》:“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汉贾谊《新书·容经》:“军旅之容,湢然,肃然,固以猛。”可知“萧萧”和“肃肃”都是叠词[37]。“萧萧肃肃”是由两个叠词构成的短语。

悠悠忽忽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顇,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容13)

《文选·宋玉〈高唐赋〉》:“久而不去,足尽汗出,悠悠忽忽,怊怅自失。”李善注:“悠悠,远貌;忽忽,迷貌。言人神悠悠然远,迷惑不知所断。”“悠”引申表“闲适貌”。如:“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言70)《容止》刘孝标注引北魏梁祚《魏国统》:“肆意放荡,悠焉独畅。”根据我们判断叠词的标准,“悠”单独为义,“悠悠”为叠词。“忽”有“恍惚,不明”义。《楚辞·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悠”、“忽”都单独有义,“悠悠”、“忽忽”都是叠词。“悠悠忽忽”是两个叠词构成的短语。

以上5个AABB组合中的AA和BB,只有“落落”是叠音,其余都是叠词。

2.AA式

AA式重言词也可分为叠音和叠词。

AA式叠音有11个,A作为单字或者无义,或者“单举其文与重语异义”,重叠为一个新词,单字起标音的作用。如:

楚楚

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言84)

“楚楚”为“蕃茂貌”。“楚”单用义与“楚楚”义无涉。《诗·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朱熹集传:“楚楚,盛密貌。”

翼翼

未若诸庾之翼翼。(排33)

出自《诗经·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伍宗文认为先秦时有两个“翼翼”,其一是形容恭敬谨慎及整饬的,其二是形容壮盛及繁茂的。前者看作重叠词,后者应看作叠音词。[38]《世》中“翼翼”为第二个意义,是叠音。

另外《世》中叠音词还有:碌碌、罗罗、亹亹、欻欻、怱怱、骙骙、愔愔、镞镞、窟窟。

AA式叠词有43个,它们都是由两个词素重叠为AA式,A是有意义的粘着语素或自由语素,意义与AA式一致或关联。《世》叠词在AA式中占大多数。如:

霏霏

《世》中出现1次,引用《诗经·小雅·采薇》成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霏”虽不单用,但并不仅仅代表一个音节,而兼有表义的作用,只是属于不可独立运用的粘着语素而已。《毛传》:“霏,甚貌。”《集传》:“霏,雨雪分散之状。”

黯黯

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容37)

《词典》:“黯:深黑;昏暗。”蔡邕《述行赋》:“玄云黯以凝结,集零雨之溱溱。”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重扃閟兮灯已黯,中泉寂兮此夜深。”“黯”可以单用,并与“黯黯”义有意义联系。

迟迟

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排2)

《辞典》:“舒缓徐行的样子。”《世》中还有3例“迟”单用为“缓慢”义。如:

牛本不迟,由将车人不及,制之尔。(汰5)

重叠后由表性质转为表情状,加强了描绘的意味。

烂烂

眼烂烂如岩下电。(容6)

“烂烂”为明亮貌。《世》中亦有单用“烂”例,如:

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文84)

据“以本书证本书”的原则,“烂烂”是叠词。

超超

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言23)

“超超”谓超然出尘貌。陶潜《扇上画赞》:“超超丈人,日夕在耘。”。另《世》中还有3例“超”单用为“超逸、高超”义,形容词。如:

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企1)

昂昂

昂昂若千里之驹,泛泛若水中之凫。(排45)

《辞典》:“抬头昂视的样子。形容气势挺拔。”喻出群、高洁。语出《楚辞·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王逸注:“昂昂,志行高也。”《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昂昂子敬,拔迹草莱。”张铣注:“昂昂,出群貌。”昂,本义为“高”,后引申出“抬起,仰起”。《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读曲歌》:“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昂昂”是两个语素的组合,是叠词。

以上叠词中A本身都是形容词性的,单音性质形容词表现性质范畴,重叠后AA在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方面都附加了丰富的内涵,从而把与性质范畴相对的状态范畴凸显了出来。而非形容词性的成分叠用成形容词性的叠词后亦如此,AA的语法性质发生改变,成为带描绘色彩的状态词,语法功能上也发生了变化,不用于陈述动作、指称事物而用于描绘状态。其词汇意义虽源于A,但在其基础上又有引申,在概念义和附属义方面都有所改变。《世》中A为动词性成分的叠词有5个:“察察”、“濯濯”、“已已”、“闪闪”、“泛泛”;A为名词性成分的叠词有“岩岩”、“英英”2个。A为动词性成分的叠词如:

察察

刁玄亮之察察。(赏54)

“察察”为苛察、烦细义。《老子》:“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陆贾《新语·辅政》:“察察者有所不见,恢恢者何所不容。”《后汉书·章帝纪论》:“魏文帝称‘明帝察察,章帝长者’。章帝素知人厌明帝苛切,事从宽厚。”“察察”为动词性语素“察”重叠而成的状态形容词,重叠后附加了描写意味。《世》中另有4次动词“察”的单用例。

已已

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伤9)

《世》中“已”单用作动词的用法如《赏146》:“阿见子敬,尚使人不能已。”相比之下,概念意义虽同,但“已已”重在表情貌,叠用后描摹性强,对人的情态把握得更为准确。“已已”是叠词。

濯濯

王大故自濯濯。(赏153)

“濯濯”意为“明净清朗貌”。而“濯”为“洗涤”义。《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毛传:“濯,涤也。”重叠后形成了新的描绘情貌的状态词。《诗·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钩膺濯濯。”毛传:“濯濯,光明也。”《晋书·王恭传》:“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描绘王恭的仪容风采。

A为名词性成分的叠词如:

岩岩

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赏37)

“岩”为名词,巨大的石头,“岩岩”,《集传》曰:“积石貌。”即巨大的石头堆积的样子,为状态形容词。

英英

此碗英英,诚为清澈,所以为宝耳。(排14)

意为轻盈明亮的样子。“英”本义为名词“花”。《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毛传:“舜,木槿也;英,犹华也。”晋陶潜《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中有“英华”一词。“英”重叠为AA式后有了描摹的意味。

另外《世》中叠词还有:

黯黯、昂昂、察察、超超、迟迟、峨峨、泛泛、霏霏、纷纷、浩浩、混混、霍霍、寂寂、愦愦、烂烂、琅琅、朗朗、垒垒、棱棱、了了、烈烈、懔懔、芒芒、靡靡、绵绵、平平、森森、闪闪、谈谈、洮洮、亭亭、汪汪、徐徐、轩轩、雅雅、岩岩、厌厌、遥遥、已已、弈弈、英英、卓卓、濯濯

(三)重言式状态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世》中重言词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位置,一般用作谓语和修饰语。作谓语的如: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言71)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容11)

作定语的如:

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规15)

见一群白颈乌,但闻唤哑哑声。(轻30)

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世》中重言式状态词放在类同动词前修饰动词后面的宾语的例子特别多。我们称之为“AA+V+N”格式,如:

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间屋。”(赏50)

子猷承问,答曰:“昂昂若千里之驹,泛泛若水中之凫。”(排45)

何乐士先生(1988)认为AA在这种句式中作谓语。这种句式《世》中出现18例,主要集中于“赏誉”门的比喻句中。比喻的目的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它不像连动句有动作的前后相续;也不是状语作“如”或“若”的修饰成分。说它们作谓语,是因为AA这里起到两个作用,既可以用于描绘主语,又同时描绘类同动词后的名词的状态。如“昂昂”例,许译:“像千里马那样高视阔步,像野鸭子那样漂浮不定。”“昂昂”、“泛泛”虽然也陈述主语,但是从语义上看它和类同动词宾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只说“昂昂”、“泛泛”虽然也有描绘作用,但是给人的印象却不能具体化、直观化;只说某人“像千里之驹”、“像水中之凫”也失之笼统,应突出的性状不明,所以要与具体事物共同出现才能达到这种效果。AA的语义首先指向其后面的名词,然后再共同作谓语。“如、若”的宾语可以是名词语,也可以是“主·(之)·谓”结构,此时AA语义指向“如”的名词宾语或“主·(之)·谓”结构的主语。如:

有人哭和长舆曰:“峨峨若千丈松崩。”(伤5)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容4)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容5)

《世》中联绵词也可以这样用:

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容5)

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容4)

单音节的状态形容词也偶有此用法,如:

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文22)

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容34)

AA有时可以不出现在含“如、若”等类同动词的比喻句中:

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赏8)

“琅琅”的语义指向“见”的宾语“礼乐器”,而非“宗庙”,陈述“礼乐器”的状态。

四、联绵式状态形容词

联绵词,是在两个音节的组合中呈现特殊语音关系的双音单纯词,它的词义蕴涵上则往往表现出描绘性、形容性的特点。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八)把“img28巍”、“裳裳”等描摹事物情状并具有语音联系的词称为“声通形状之词”,并认为理解这类词的意义不能以字形作为唯一依据。《世》中联绵式状态形容词有44个,其本质特征在于双音节、单语素,音节间有语音联系。列举如下:

双声的(14个)[39]

仓卒 磊落(历落) 琳琅 流涟 飘瞥 嵚崎 忼慨 颓唐 犹豫 淹伊 诪张 浩汗 溪刻 萧洒

叠韵的(17个)

缠绵img29巍 狼抗 蹉跎 扶疏 茗柯(茗艼) 汪廧 鞅掌从容 勃窣 纷纭 蒙笼 婆娑 突兀 萧条 卓荦 嵯峨

非双声叠韵的(13个)

嵯蘖 狼狈 狼籍 磊砢 氃氋 傀俄 踧踖 寂寞 陵迟 造次 萧索 乐讬img30

从词性上看,《世》联绵词中只有“差互、留连、消摇”等少数几个是动词,“img31img32”等少数是名词,其余都是状态形容词,在句中大多作谓语和修饰语。作谓语的,如:

于是四坐惊散,无不狼狈。(轻7)

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自1)

可以作状语或定语,作定语时后加“之”,如:

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问讯,仓卒不知何辞。(言37)

谢中郎云:“王修载乐讬之性,出自门风。”(赏122)

五、拟声词

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汉语里,常用拟声词来模拟自然界以及动物的声音,以加强单音词所不易表现的声音感。《世》中共有11个,如“艾艾”、“咄咄”、“哑哑”、“咄嗟”、“萧瑟”、“咍台”、“轰隐”、“铮铮”、“渊渊”、“肃肃2”、“谡谡”(同肃肃2)、“诺诺”。多数拟声词用叠音的方式来模拟声音,如“艾艾、哑哑”,外形很像重言词,但因其拟声功能我们把它单列一类。它们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这类用法自古而然,不仅此期没有什么变化,直到今天也没有什么变化,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都与其他状态形容词相近。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中把“关关”、“呦呦”等拟声词归入“叠字”作为“联绵字”的第一种。我们将之放在状态形容词中单独作为一类讨论。略举几例:

肃肃2

《世》中有两个“肃肃”,性质因文而异。肃肃1是状态形容词,出现2次,一为“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赏8)另一为“萧萧肃肃”。肃肃2是拟声词,描摹风声。如:“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容4)《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也有例:“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诺诺

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文10)

上例“诺诺”虽与单音表应答的“诺”概念意义并无不同,但能描摹出何晏的卑躬顺从的情状,宛在眼前。《韩非子·八奸》中有例:“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亦有:“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此2例中“诺诺”都是有描绘情态作用的拟声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