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必读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必读书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版前言本书原是为复旦大学文科“语言学导论”这门课设计的,此前授课的对象是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教材用Fromkin&Rodman编写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本书以《语言学新解》定名,其中的“新”字体现在好几个方面。

第二版前言

本书原是为复旦大学文科“语言学导论”这门课设计的,此前授课的对象是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教材用Fromkin&Rodman编写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虽然这本教材的内容比较翔实,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还是难了一点。从2003年初开始,复旦大学教务处把这门课转换成了供全校学生选修的基础课,并把编写相关教材纳入了计划。2003年8月本书出版后,已使用了几轮,效果较好,使用这本教材的“语言学导论”课程,也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现结合教学中的感悟,决定全面修改此书,修改的基本原则是:进一步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增加本书内容的合理性,并添加“语言学术语的汉英对照”一栏,以便教学参考。

本书以《语言学新解》定名,其中的“新”字体现在好几个方面。比如,现在市场上用中文或英文编写的语言学概论性质的书籍很多,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布局也无非是把语音、音系、文字等范畴所涉及的细节,按部就班地描述一遍,而本书仅收入当代语言学最有代表性或最为典型的内容,在分析上采纳“点击式”的精细讨论,放弃面上的完整,即不必包罗万象,竭力避免大篇幅的语音、文字等方面的罗列,取而代之的是触类旁通式和举一反三式的定点描述方法。比如在分析语音特征时,不是把所有的语音和语音特征都罗列出来,而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语音分析两到三例,借用代表性较高的语音特征和比较形象的描述方法,进行象征性的分析和解释。在介绍音位、变音等抽象概念和有关规则时,也不进行罗列,而是只介绍一到两种音位的变音过程,即力求告诉读者分析语音和语音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将其他语音、语音特征、音位、变音等现象和过程,留给读者参照本书提出的方法自己去分析和思考。这样做读者就有可能在弄懂最基本的概念和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理解同类中的其他语音现象和范畴。同样,在形态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等章节,本书也采取抛砖引玉式的分析和描述方式。本书作者相信,这是一种避开宽度注重深度的写法,能达到节约篇幅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编写本书的纵向和横向两根轴线上,也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新特点。在横向布局方面,本书大胆地但适当地引入了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界面分析等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和比较前沿的内容,并尽量用浅显的语言来进行阐述。这样做并非是在向研究倾斜,而是起到开阔视野、提高思辨能力的作用。书中有关部分还涉及英汉对比思考,此举是为了让读者能进一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在相关的语言现象表层背后的深层运作机理。在介绍语言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还在局部适当加入作者自己的思考、分析和研究,以便达到既能让语言学初学者得到启发又可供研究生、语言教师、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参考借鉴的双重目的,本书对语言研究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大多数语言学导论性质的书,多少都提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边缘语言学(peripheral linguistics)方面的基本内容,而本书仅聚焦于核心语言学(core linguistics)主要的和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方面。比如句法学要介绍的内容实在太多,在一本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仅把重心放在生成语言学的标准理论ST模式上。原因很简单:ST是当代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句法理论,以Chomsky领衔的生成句法学派或形式句法学派,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地对生成语法的技术机制进行修改,然而其初衷其实并未发生质的改变,并未彻底摆脱原来的ST框架。还有,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批评,也多半把生成语言学理论看作为定义出发点和理论评价参照点,从而形成了生成语言学和其他语言学理论在对比上的非对称关系。在讨论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时,本书仅涉及分解语义学和表征语义学的基本内容,不介绍形式语义学知识。一本小书不可能包罗万象,虽未谈及形式语义学,但本书对分解语义学和表征语义学的介绍,已为读者进一步学习形式语义学打下了基础,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当然,在介绍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时,涉及一定量的跨层次和跨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在讨论概念化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触及了一定量的历时语言学知识,在语用学一章更是纳入了若干非语言性质的社会规约内容。但这些都不是纯粹为了边缘语言学而定下的内容,而是把这些内容作为支持对有关语言现象进行深度分析的手段,故其实质仍然是核心语言学,即仍然属于核心语言学的范畴。

我认为,语言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因此,无论其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书用中文写较好,相关的课用中文讲较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或读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转码上精力的追加投入,从而扩大读者面和听众面。有人可能会问:如用英语上课或用英语写书,学生或读者不是可以获得既提高英语能力又学习语言学知识的一箭双雕效果吗?我的教学经验证明,事实并非如此。语言学毕竟不是讲故事,初学语言学的人,想要弄懂基本概念,必须重复学习和不断思考,此时再把英语当成信息的载体,中国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学习的效果就会下降。提高英语听读能力的目的,应该在其他英语实用课上或通过自我训练的方式达到。

最后必须提到的是,“语言学导论”这门课的课程建设以及《语言学新解》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复旦大学教务处的关心和资助以及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领导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熊学亮  

2006年9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