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古汉语动词前后缀

上古汉语动词前后缀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1 上古汉语动词前后缀对于上古汉语词缀的研究迄今还处于初步阶段,甚至上古汉语到底是否有词缀也还存在着争论。本研究主要关注上古汉语形态系统中的前缀及后缀部分。以下我们首先简单看看上古汉语中几个讨论得比较多的前缀和后缀。藏语具有使动和名谓化的功能,上古汉语也具有。金理新指出,上古汉语*ɡ-前缀构成的名谓化动词很多。

5.1 上古汉语动词前后缀

对于上古汉语词缀的研究迄今还处于初步阶段,甚至上古汉语到底是否有词缀也还存在着争论。上古汉语有词缀首先是由欧美学者提出来的,很多学者讨论过其形态和功能。上古汉语到底有没有词缀,到底有哪些词缀,至今还没有完全的定论,但是从1896年康拉迪第一次提出上古汉语有构词前缀以后,经过马伯乐、高本汉、包拟古、蒲立本、雅洪托夫、李方桂、龚煌城、潘悟云、吴安其、金理新等学者的不懈探讨,已经取得相应的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上古汉语形态系统中的前缀及后缀部分。结合形态和功能研究上古音的词缀,目前有比较系统研究的主要有沙加尔(1999),金理新(2006)。以下我们首先简单看看上古汉语中几个讨论得比较多的前缀和后缀。

5.1.1 前缀

*s-前缀

*s-前缀是一个致使前缀,这是*s-前缀讨论最多的语法功能之一。藏语具有使动和名谓化的功能,上古汉语也具有。名谓化除了把名词转变成动词之外,还可以把名词转变为形容词。此外,还具有从动词派生动词的功能,派生动词主要表示动作的起始与持续。孙宏开(1998)指出藏缅语族很多语言用*s-前缀表示动词的致使意义,是使动语法范畴的唯一表达方式,其他致使意义的表达形式是发展结果。梅祖麟(1988),郑张尚芳(1990)都认为*s-是一个表使动、致使化的前缀。金理新(2006)也认为,非致使和带*s-前缀的致使式配对的动词上古汉语甚多。藏缅语族中几乎没有一种语言的致使形式采用单一方式表达,上古汉语也共存辅音清浊交替和附加前缀的方式表达致使;而清浊交替本来表达及物不及物的关系,致使非致使则是其意义延伸;而表达致使非致使的词缀在上古汉语中是*s-前缀。

*s-前缀还可以从动词派生动词,也是一个起动(inchoative)动词前缀。沃尔芬登(1929)认为藏语s-前缀原始意义是简单的指向性陈述,延伸出以下意义:用来表示动词词根本身所指出的条件或状态的一般趋向,指向某一不直接的宾语的动作或行为,最后发展成所谓的及物或致使动词。第一种意义帮助动词词根由主语进入自身指出的状态或条件,属于这一类的有致使意义也有起动意义。金理新(2006)认为,上古汉语*s-前缀既有致使意义也有起动意义,起动意义表示主体状态的改变,这类动词既可以是致使动词也可以是起动动词。由于使用同一个词缀,因而上古汉语带*s-前缀的动词也往往是不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

上古汉语*s-前缀的语法意义很丰富,梅祖麟(1989)认为还有方向化的作用,金理新(2006)对此有不同理解,认为是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性的前缀。

*ɦ-前缀

上古汉语和古藏语一样也存在非致使前缀,使名词和数词转变为自动词,即*ɦ-前缀,此外还具有表示时态完成体的功能。蒲立本(1973)提出非致使和致使对立的浊辅音声母非致使动词的浊辅音声母是由清辅音加上*ɦ-前缀派生的,Baxter(1993)、Sagart(1999)也提出*ɦ-前缀。藏语中s-,ɦ-是名谓化前缀,附加在名词词根前变成动词。上古汉语同样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藏语中非致使动词是ɦ-前缀,上古汉语中*ɦ-也是非致使前缀。金理新(2006)提出,如同藏语ɦ-一样,*ɦ-前缀既是一个非致使动词前缀也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前缀,带前缀*ɦ-的是形容词或跟致使动词配对的非致使动词,致使动词一定是及物动词,与之配对的非致使动词一定是不及物动词。非致使动词可以处理为不及物动词,而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处理为非致使动词。*ɡ-前缀

沃尔芬登(1929)提出藏缅语族动词前的*ɡ-前缀表示动作行为的指向。孙宏开(1989)认为,前缀ɡ-的致使化意义是发展的结果,不是其原始意义,ɡ-前缀在发展过程中产生s-前缀的意义并取代之。金理新(2006)指出,上古汉语*ɡ-前缀构成的名谓化动词很多。上古汉语*s-前缀替换*ɡ-前缀是名词变成动词,*s-前缀更多的情况是跟*ɡ-前缀对立的,说明语法意义本不相同,*ɡ-前缀原本没有名谓化功能,应该是在使用过程中的扩大,新兴的名谓化*ɡ-前缀承担了*s-前缀的功能。*ɡ-前缀通过语法类推取代了*s-前缀的很多功能并保留下来,有时也有致使化功能,但是相对于*s-前缀的致使动词要少。附加*ɡ-前缀的动词和附加*r-前缀联系客体的语法意义完全不同,前者强调动作的作者是施事者而后者强调直接宾语是动词的受事或者间接宾语,或另外的第三者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

沃尔芬登(1929)认为,原始藏缅语族和藏语一样有*ɡ-前缀,这个前缀在藏语中有指向(directive)意义。这个前缀在原始藏缅语族中本是一个古老的代词成分,而这一古老代词成分仍保留在克钦语等语言里面。马提索夫(2003)也认为藏缅语族诸语言中出现在名词之前的*ɡ-前缀是一个代词成分。在此基础上金理新(2006)认为,上古汉语*ɡ-前缀本是一个古老的代词标记,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共性是附加*ɡ-前缀。*ɡ-前缀是一个借代标志,突出派生词所指事物的某一特征或特性。可以附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根前,跟原有的动词或形容词交替构成名词,也可以附加在名词词根前或跟原来的名词交替,构成一个意义有联系又有所不同的名词。上古汉语的*ɡ-前缀不是一个简单的动转化意义的构词前缀,不仅可以出现在动词词根前,也可以出现在名词词根前,派生而成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派生出来的名词强调这个名词具有这个动词或形容词的这一特性。金理新(2006)认为上古汉语的*ɡ-本来是一个古老代词*ɡa通过形态化自由语素演变而来,原有的词汇意义虚化而语法意义增强,附加*ɡ-前缀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借代意义。因而附加*ɡ-之后构成的名词意义比词根意义要窄,外延要小。藏语中数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附加ɡ-前缀,上古汉语也是如此。

*r-前缀

金理新(2006)提出*r-前缀是一个受事动词前缀,具有表示受事动词的功能,还具有将名词转变为动词的功能,即名谓化功能。*r-前缀可以附加在名词之前或跟原名词词缀交替,一般只能构成一个充当谓语的动词。名词附加*s-前缀则可以构成动词或形容词。*r-前缀本来是受事动词前缀,用来标志表示受事的动词。此外,在上古汉语中也可以表示致使化,但并不多见,是其边缘意义。上古汉语的*r-前缀由于意义延伸代替原有的*s-前缀获得名谓化和致使化的语法意义。

*m-前缀

*m-前缀的功能主要是把使动词转化为名词。沃尔芬登(1929)提出,藏缅语族m-前缀是一个动转化前缀,俞敏(1984)认为上古汉语的*m-也是一个动转化前缀。*m-在上古汉语中用为动词前缀,只是这个前缀后来消失了。沃尔芬登把动词、形容词前的m-前缀定义为中间态。上古汉语*m-前缀动词是跟*ɡ-前缀相对的非指向性动词,没有明确的动作指向,也是非动作性的动词,这种中间态动词不可以换成被动动词,不能在被动句中作谓语而只能在主动句中作谓语。

5.1.2 后缀

*-s后缀

*-s后缀使名词转化为动词,具有名谓化功能、使动词转化为名词的动转化功能、还可以是及物动词后缀、受事动词后缀、非自主动词后缀。*-s后缀的名谓化作用相对于上古汉语的*s-前缀而言出现时间要晚一些。上古汉语和其他藏缅语类似,名词转变为动词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上古汉语可以通过辅音清浊交替或附加*s-前缀或附加*-s后缀使名词转变为动词,上古汉语可以派生动词的词缀很多,*-s后缀只是其中一个。*-s后缀可以使名词转变为动词也可以使动词转化为名词。梅祖麟(1980),提出*-s后缀的动转化功能,认为是由于时间不同而分属不同层次。金理新(2006)则认为是由动词完成体后缀派生出动转化的功能。这种一个语法形式表达两种彼此相反的语法意义实际上是上古汉语*-s后缀发展的结果。哪一种词缀先后出现是不固定的,当有某种内部需要表达某种语法意义时,就会出现表示该语法功能的词缀。金理新(2006)指出入声和去声交替表示名词、动词之间词性转化的例子不少,随着辅音清浊交替和附加前缀功能的式微,新兴的动词*-s后缀转变名词和转变动词都是晚起的,通过类推扩展到这部分词上。

*-s后缀还具有及物动词后缀的功能,上古汉语及物动词带*-s后缀,不及物动词不带*-s后缀。所以*-s后缀本身不是致使化的后缀,而是及物化的后缀,某些词语上有致使意义是及物意义的延伸。词根可以是不及物也可以是及物的,但附加*-s后缀的派生词是及物的,尽管可以没有显性宾语,动词本身确定了宾语的内容。金理新(2006)认为,上古汉语名谓化*-s后缀是由及物动词后缀*-s扩张而来,后来逐渐脱离及物动词性质成为纯粹的名谓化后缀。但不意味着动词*-s后缀比名词*-s后缀晚,名谓化和动转化*-s后缀有不同来源,这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后缀竞争,限制了其发展,后来都脱落演化成去声。

*-s致使动词可以是受事动词,受事动词也可以是致使动词,但两者语音标记不同,致使动词附加*s-前缀,受事动词附加*-s后缀。*-s后缀还是一个非自主动词后缀,上古汉语自主和非自主动词的转换是自主动词附加*-s后缀变成非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这就扰乱了两者界限,带后缀*-s的可以及物也可以不及物。

*-ɦ后缀

*-ɦ后缀正好和*-s后缀功能相对,是一组配对词缀,把动词转化为名词和名词转化为动词,在两者之间进行名词和动词的转换。金理新(2006)提出*-ɦ后缀是一个施事动词词缀。上古汉语通过*-s和*-ɦ后缀的交替表示受事动词和施事动词的例子很多。施事动词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只能是带一个宾语的单及物动词;受事动词则一定是及物动词,而且可以是带双宾语的双及物动词,比如直接宾语是动词的受事,间接宾语是动词的作者施事者。施事动词和受事动词的配对,是受事动词依赖于施事动词存在的,即有受事动词就有施事动词,而有施事动词不一定有受事动词。所以在受事动词有*-s后缀标记时,施事动词可以不加标记,施事动词是无标记动词而受事动词是有标记动词。金理新(2006)认为,某种意义上说,施事动词和受事动词也可以算是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关系。自主非自主动词可以通过辅音清浊交替,通过附加*-s后缀来实现转换。其中清辅音声母为自主动词,浊辅音声母为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附加*-s后缀变成非自主动词,所以*-ɦ后缀是自主动词后缀,也可以是施事动词标志。

上古汉语不及物和及物动词存在词形差别,及物动词的构成形式是在词根上附加*-s后缀,*-ɦ后缀是个不及物动词后缀。此外,上古汉语完成体后缀*-s,交替的未完成体后缀是*-ɦ。总之,上古汉语的*-ɦ和*-s存在这样语法意义的对立:*-ɦ是一个动词化前缀而*-s是一个动转化前缀,上古汉语的动词化过程是一个施格化(agentivization)过程,而动转化是一个受格化(accusativization)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