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义的翻译过程

广义的翻译过程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广义的翻译过程广义的翻译过程超过了从语言到语言、从文本到文本的过程。奈达指出,这十个方面并非适用于每一个《圣经》的翻译工作者,但却涵盖了翻译各阶段的工作。从以上的简单介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奈达对《圣经》翻译工作程序的总结不仅仅是具体工作步骤的实践规范,更是一种有关如何翻译的理论参照。

第四节 广义的翻译过程

广义的翻译过程超过了从语言到语言、从文本到文本的过程。理论界对于广义翻译过程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不及对狭义翻译过程的研究,而且古今中外的学者多是从实践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经验性的探讨。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翻译家奈达的观点。奈达自幼笃信基督,立志做一名传教士。他于1943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后,便到美国圣公会(Anglian Church)供职,并于1946年起担任《圣经》翻译部的执行秘书,对《圣经》有很深的研究,特别是通过组织《圣经》的翻译,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圣经〉翻译出版的程序》一文中,除了对狭义的“翻译程序”,他对广义的“翻译过程”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奈达认为:“翻译程序远非只是指具体翻译某一文本时一步一步的过程,它还包括许多需要事先加以考虑的因素,如原语文本的性质、译者的能力、翻译过程的方向(如从习得语译成母语或从母语译成习得语)、译文所针对的读者类型、出版商和编辑的类型、译文的发行和译者可能使用的译文方式。”以《圣经》的翻译过程为例,要采取的程序很多,但就整个过程而言,涉及十个方面的基本程序,这就是他所明确的是个不同而又互为联系的部分:(1)不适合的翻译程序;(2)译前准备;(3)翻译小组的结构;(4)审稿结构;(5)辅助人员;(6)翻译程序,即各种翻译队伍中所采取的一般程序和特殊程序;(7)对译文进行检验;(8)校对清样;(9)行政管理工作的程序;(10)译本出版以后的工作。奈达指出,这十个方面并非适用于每一个《圣经》的翻译工作者,但却涵盖了翻译各阶段的工作。的确,上述的十个方面不仅涵盖了狭义的翻译,而且还包含了有关翻译的出版及文本流传的广义过程。第一个方面看似与翻译过程无关,但实际上,若细细领会奈达在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即他指出“天真幼稚的”翻译方法、拘泥于规划的翻译方法和任意改编的三种典型的翻译方法是“不适合的翻译程序”,我们便不难看到其良苦用心:要翻译,须先行确立一种正确的翻译观念和翻译方法。如果说第一条涉及翻译观和翻译方法,那么奈达所提出的第十条则将文本流传和读者的接受纳入了翻译过程的考察视野,这是极有见地的。尤其是读者的反应与译文的不断修订、文本的新生命过程与翻译没有“定本”的观点,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显而易见,有关《圣经》翻译工作的程序并不完全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工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提出的一些工作程序,如翻译小组的结构、审稿人员和辅助人员的结构、清样的校对、行政管理工作等方面,对翻译、审稿、辅助、校对和管理人员的条件、职责与工作方面都有严格的界定,且与具体的翻译过程环环相扣,为翻译工作的严密进行与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而“译前准备”更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译者所要考虑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具体问题,如“读者需要什么”、“读者能够接受什么”,从读者的需要和接受来考虑制定翻译的方案,是一项涉及译本生命流传的重要工作。至于具体的准备工作,奈达认为最为基本的一条是“制定或修订翻译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到选择何种文本,小到怎么处理修辞疑问句或怎么处理标点与分段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

从以上的简单介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奈达对《圣经》翻译工作程序的总结不仅仅是具体工作步骤的实践规范,更是一种有关如何翻译的理论参照。从奈达所谈《圣经》的翻译程序,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译经大师玄奘所主持的“译场”的严密分工与翻译步骤。据《续高僧传》记载,玄奘对译经的过程及分工非常严格与明确,包括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顶、润文、梵呗和监护大使等十一项。光是对译文的校对工作就涉及多道程序。道宣在《续高僧传·卷第四》“唐京师大慈恩寺玄奘传”中记载:“既承明命,返迹京师。遂召沙门慧明、灵润等以为证义。沙门行友、玄赜以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以为梵文,沙门玄摸以证梵语,沙门玄应以定字伪。”陈福康认为,玄奘“能从不同的层面,缀文、参译、刊定、润文,从而保证文字的纯正与流畅。而且,又把证义、证文放在纯粹的文字功夫之前,首先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所以,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陈福康1992:43-44)对比奈达的《圣经》翻译程序和玄奘的“译场”分工,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的存在并非偶然,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翻译的具体工作程序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针对具体的翻译对象,制订严密的翻译程序,再加上明确的分工,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基础,虽然玄奘和奈达都是针对宗教典籍的翻译工作制订的程序,但其中一些原则,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忆似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文为Rememberance of Things Past)是部“超时代、超流派”的杰作,它的写作特色和风格为翻译带来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正因为困难,所以这部被法国文学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杰作的辉煌巨著,在其问世后半个多世纪,一直没有汉译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译林出版社才开始组织国内法国文学翻译界的力量,合作翻译七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我们所知,这部作品的翻译过程是复杂而严密的。从翻译程序看,从出版社征求专家意见、决定组织力量翻译全书起,至少经历了如下的环节或步骤:责任编辑根据国内法国文学翻译界的实际状况,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确定翻译人选;组织高水平的专家研读全书,编写各卷内容提要、人名地名译名表、作品人物关系表和有关重要注释;制定“校译工作的几点要求”,开译后多次组织译者经验交流,相互传阅和评点部分译文;就书名的翻译、风格的再现问题专门在北京大学组织了我国法语语言文学界的著名学者和全书的翻译人员进行专题讨论;交稿后编辑认真校译,并邀请有关专家抽校译文,有问题的译文重新修改。全书出版后,又组织了“普鲁斯特国际学术研究会”,邀请法国著名的普鲁斯特研究专家和翻译者共同研讨普鲁斯特的作品价值,总结翻译经验。在这期间,参加《追忆似水年华》翻译的个别成员还应邀赴法国阿尔国际文学翻译中心与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普鲁斯特作品的翻译者交流经验。从整个过程看,即从译前的准备一直到译后的交流,与奈达所提出的《圣经》的翻译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吻合的。

从上文中,我们看到,从实践的角度,翻译过程可视作一个文本的语言转换所经历的具体而微的一系列程序或步骤,而这些程序或步骤的制定,则又需要以一定的翻译观为基础。不可否认,上文所简述的几个比较有典型意义的翻译程序,大都涉及集体性的翻译,翻译对象要么是宗教典籍,要么是重要的文学著作。集体性的翻译在协调、组织、沟通上需要作出周密的计划,严格的翻译程序便显得特别重要。就单个译者独立进行的翻译而言,实际上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也同样要经历诸如译前准备、研读、理解、阐释等重要阶段,虽然具体的方法对每一个译者来说也许并不雷同,但其中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则是同样的,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探讨,一方面拓展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另一方面对翻译实践本身也具有明显的指导价值。

应该说,从一部书的翻译到翻译文本跟读者见面,开始其新的生命历程,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它涉及文本的选择、文本的研究、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文本的生成、文本的接受等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过程。对文本的选择不仅仅由译者个人的喜好决定,还涉及文化语境、意识形态、市场效应、翻译动机等多种因素。

思考题

1. 简述关于狭义翻译过程和广义翻译过程的内在联系,与不同之处。

2. 一般来说,狭义的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简单阐述这三个阶段的内容,并思考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会面临哪些问题。

3. 在表达阶段,译者常常会因自身的思维定势,而把原文翻译的不中不洋,试用本章介绍的方法,谈谈如何纠正自己的思维定势。

4. 谈谈如何体会奈达与玄奘对广义翻译过程的理解,以及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