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当代文学概述

现当代文学概述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当代文学概述在时间上,我们习惯于把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的文学称之为现代文学,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文学称之为当代文学。1920年出版了胡適的《尝试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中国当代文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文革”十年时期的文学;新时期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概述

在时间上,我们习惯于把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的文学称之为现代文学,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文学称之为当代文学。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这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开始。以陈独秀、胡適、李大钊等为主要撰稿人的一批先进学人,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把整个新文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上是以新诗为突破口的。1917年《新青年》发表第一批新诗,包括胡適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等。1920年出版了胡適的《尝试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1921年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出版,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自由奔放的诗歌形式,“开一代诗风”。

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风格上,朱自清是成绩最大的一个,著有诗集《踪迹》;冰心也写了不少清新的小诗,如《繁星》和《春水》等;还有宗白华的《流云》等,都是影响比较深远的作品。

湖畔诗社成员潘谟华、冯雪峰、应修人和汪静之,则以纯真大胆的爱情短诗为特色,如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以及汪静之的专集《蕙的风》,都不同程度地唱出了新一代的情歌意蕴。

在新月派诗人中,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中心,对新诗的格律问题进行了探索。如闻一多的新诗集《红烛》和《死水》,以及他关于新诗要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主张,为新诗形式的开拓和内容的表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则成了现代诗作的典范和精品。

30年代,现代诗派以戴望舒为代表,汇集了卞之琳、何其芳和冯至等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被称为是“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1932年,臧克家发表了《老马》,影响也极为深远。另外,田间被称为“时代的鼓手”;艾青的《大堰河》则是以揭露、诅咒旧世界的强烈情感和清新朴实的独特风格而震动了诗坛。

40年代,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再加上《东方红》的出现,民歌体新诗的兴盛一时蔚然成风。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都是优秀作品,深得群众的欢迎。

在小说创作方面,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的罪恶。1921年10月,郁达夫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专集《沉沦》;1929年,叶绍钧出版了《倪焕之》;接着,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又成为30年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成果。抗战爆发后,小说创作在国统区主要有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钱钟书的《围城》;在沦陷区有张爱玲的《金锁记》,黄谷柳的《虾球传》;在解放区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以及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

在散文创作方面,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开办随感录栏目,发表了陈独秀、刘半农等人的随感。鲁迅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将。“随感录”是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这些文章或批评时政,或揭露时弊,篇幅短小,内容丰富,被刘半农称为“杂文”。

另外,叙事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也是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种。1926年,鲁迅的《朝花夕拾》出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等作品已成为现代散文的精品。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强调自我,提倡“言志”的小品文。《故乡的野菜》等是名篇。其他如冰心的《往事》《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背影》等,写的都是作者对生活极为细致的观察和感受,是小品文创作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郁达夫的散文抒情直率、清新,如《履痕处处》中那种忘情山水的文字,使他成为创造社里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报告文学是散文品种中出现得最晚的一个,柔石的《一个伟大的印象》是最早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夏衍的《包身工》发表,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成熟。

中国传统戏剧主要是京剧和地方戏。现代戏剧(话剧)是在西方戏剧观念的影响下诞生的,五四时期的话剧呈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特征。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田汉《获虎之夜》、欧阳予倩《泼妇》、胡適《终身大事》等剧作,分别从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妇女问题等角度,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发出了挑战。“问题剧”创作成为时代风潮。

30年代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期,成就突出。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影响深远。40年代是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最高潮,抗战救国时期街头剧等小型演出和表现民族思想的历史剧得到迅速发展,郭沫若的《屈原》,阿英的《南明史剧》,陈白尘的《升官图》,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曹禺的《家》《北京人》等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峰。另外,田汉的《江汉渔歌》,杨绍萱的《逼上梁山》等对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贺敬之的新歌剧《白毛女》在探索歌剧艺术的民族化道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文革”十年时期的文学;新时期的文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小说创作中,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优秀作品《初雪》(路翎),有写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作品《登记》(赵树理)和《结婚》(马烽),还有最早用文学的形式提出了土改以后中国农村面临的两极分化问题的优秀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李準)。1956年以后,由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文艺获得了比较大的繁荣,小说创作形成革命历史斗争和当代农村生活这两大主题。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小说创作。前者代表作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等;后者代表作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进入60年代初期有浩然的《艳阳天》和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可算是农村生活和部队生活的缩影。

1977年以后,相继出现了“伤痕文学”,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反思文学”,代表作有叶辛的《蹉跎岁月》,梁晓声的《雪城》,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改革文学”,代表作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何士光的《乡场上》,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等;“乡土文学”,代表作有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寻根文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诱惑》和《归来》等;“军事文学”,代表作有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现代派小说”有新时期之初王蒙的“意识流”小说《风筝飘带》,有80年代中期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莫言的《红高粱》、残雪的《苍老的浮云》等等。此外,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在文化内涵、文学观念和文本特征方面均有激进的反叛色彩和实验品格的“实验小说”,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的《板地之侧》、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余华的《现实一种》等等。此后,又出现注重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的“新写实小说”,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单位》、方方的《风景》等等作品。

在诗歌创作上,十七年时期以颂歌为基调,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是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品。闻捷的《葡萄成熟了》是当时独到新颖、细腻动人的抒情诗代表作品。“文革”时期,仅有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堪称精品。新时期诗歌首先出现的是现实主义诗歌潮流,艾青的《光的赞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等唱出了时代心声。朦胧诗人以心灵独白的方式,采用曲折的象征、暗示和隐喻等方式来揭示时代悲剧给人造成的精神创伤。北岛的《回答》、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顾城的《一代人》等是代表作品。

很快,“新生代”诗人又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整体特色是对朦胧诗建立的审美风格的反拨,他们普遍坚持平民主义的审美态度,进行“零度情感”的诗歌创作,反崇高,消除深度模式,消解善恶二元对立的价值模式,追求语言的戏谑和反讽等。代表诗人有“非非”诗派的周伦佑、尚仲敏等,“他们”诗派的韩东、于坚等,“新传统主义”的欧阳江河等等。

散文创作上,50年代的代表作有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冰心的《小橘灯》等;60年代的代表作有杨朔的《茶花赋》和《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冰心的《樱花赞》,李广田的《花潮》等。

新时期的散文创作,要数巴金的《随想录》倾注着强烈的真情和自审意识;80年代末到90年代,散文更加多元化。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张中行、贾植芳等的“学者散文”,周国平等的“哲理散文”,史铁生等的“生命散文”,刘小枫、张承志等的“宗教散文”,唐敏、叶梦等的“女性散文”,大仙、王俊义等的“现代散文”,使散文的形式、语言、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报告文学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时代的重大主题。

戏剧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本时期的创作较为薄弱,优秀剧作有《陈毅市长》(沙叶新)、《血,总是热的》(宗福先、贺国甫)等。

此外,港台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都有独到成就。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余光中、席慕蓉的诗歌,林清玄、王鼎钧的散文,白先勇、李昂等的小说在大陆影响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