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比类取象的形象思维与形式分析的理性思维
从思维结构看,中国文化具有形象思维模式的特点,形象思维是用形象的方式进行概括并用形象材料来进行思维的过程,它凭借表象、想象、构象来反映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这种思维不具有也不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属于非逻辑思维范畴,其特点在于它对事物的认识基本上表现为一种形象的运动,即人们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或相近进行一种类比推理,总是在一种形象的运动与转换中完成一个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因此比喻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就成了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或者干脆说它就是思维方式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比类取象式的思维方式造成汉语的词语运用也富于形象性。
受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在言谈交际中特别注重形象的选择和表达,汉语反映客观事物,习惯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用意象组合的方法,使语言的表达富于图象化,即使是在论述抽象的概念道理,也常用意象的比附,使语言具体、形象、生动。例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桃花(peach)除了用来指代美女外,还可以用来形容女性白里透红的肤色,尤指少女双颊颜色。《警世通言》中描写杜十娘“两弯眉似远山青,一泓清潭秋水润,面似桃花,齿如排玉”。桃花一般用来形容女性红润的脸庞,尤其是漂亮的女性,汉语中也称为“桃腮”。当然,桃色有时也形容男性红润的脸庞(一般用“桃瓣”形容,因为花有女性的联想)。《红楼梦》中贾宝玉出场时,曹雪芹写道: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栽,眉如墨画,颜如桃瓣,目若秋波。”好一个英姿飒爽的怡红公子!在汉语中人们把女子的脸庞称为“桃腮”,英文中对应的说法是:peachy cheeks(桃腮),如:She may have contrived to keep her peaches and cream complexion.(她也许已想出办法来保持自己白皙红润的肌肤。)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家刻画少女饮酒后脸上出现的红晕,常常说成“一杯竹叶穿肠过,两朵桃花脸上来”。正因为桃花在汉语中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故有爱情的联想,中国人便把艳遇称为“桃花运”或“桃花缘”,把风流韵事称为“桃色事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量的植物词语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联想意义,如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初雨,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这就造成汉语中有丰富联想意义的植物词的数量远远超过英语。以形容女子美貌为例,中国人处处使用植物比喻,“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杏眼桃腮,手如柔荑,如花似玉,花容月貌,齿如排玉,指如削葱,等等。而英语中只有rose,peach,daisy、lily等几个词来形容美丽的少女。汉语的复合词也往往采用表征式的构词方式,着重反映语言对象的具体形象和易为人感知的特征:其中描写式的复合词如“笑面虎”、“蜜月”、“雪里红”、“心里美”(指一种萝卜);喻指式的复合词如“手足”、“爪牙”、“狗腿子”、“落汤鸡”、“连襟”、“布衣”、“裙钗”等。这种表征式构成的复合词,无论是描写事物的外表,还是揭示事物的内涵,都能具体形象地显示其所反映的对象。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形态与功能都与天地相对应,人为天地所生,人与天地生存,人与天地共有基础物质“气”,人与天地共守基本规律“道”,“天人合一”的必然结果是自然并非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转化为人的内部存在,具有人伦的意味;人也并非外在于自然的主体,而是人化宇宙的一部分,本着“天人合一”的观念看世界,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生命、无灵性的实体,自然界一切色彩形态组合的对象均是流转不拘的生命形态,与人的本心有着相通之处,都能成为人们怡情悦性的审美对象。中国古代文论中特别讲究意境,意境说要求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进行主体投射,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在山水中发现人的影子和性灵,要求审美者用景语来抒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因为莲花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人们把它看做君子的象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和晴雯比做芙蓉的化身,第63回中说黛玉“除了她,别人都不配做芙蓉”,晴雯则在死后被封为“芙蓉女神”。封建社会士大夫喜欢玩赏玉饰,为官正直者互赠雕有青莲和莲花的玉佩,祝愿朋友官运亨通一品清廉,因为青莲和“清廉”谐音。又因为“莲”和“恋”谐音,并蒂莲又成为爱情的象征,比喻成双配对,忠贞不渝。由于“莲”还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此诗表层义写采莲女采莲,低头摆弄莲子,莲子青心,象征爱的纯洁、清澈、不杂纤尘、忠贞不渝,其深层意义则象征采莲女对爱人的深情爱恋。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莲子”语意双关,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因为从心理上讲,人往往都是触景而后生情,先受外物感染,然后情动于中,在心言志,发言为诗,这样写出来的诗文才能感动读者,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也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否则,谓之无境。”由于人的内在世界与自然的外在世界的混同融合,自然界不是作为外在的认识对象而存在,而是转化为人的内部存在,在人的心灵中就蕴藏着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因而作为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中国人将自然宇宙的运行规律内化为人类社会运动的伦理规范,同时又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投射为宇宙自然的普遍原理,既使人类的血缘意识得到了深化和超越,又使宇宙抽象的自然规则得到了具体的显现,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