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评现实主义视角下的话语分析

批评现实主义视角下的话语分析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批评现实主义视角下的话语分析刘立华摘 要:批评现实主义主张话语是建构社会现实的工具,物质实践被赋予一个独立却又与话语密切联系的本体论地位。本文试图勾画出批评现实主义基础上的话语研究,以期获得一个该理论范式基础上的话语研究的全貌。批评现实主义认为,自然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区分在于后者依赖于人类的行为而存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批评现实主义视角下的话语分析

刘立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摘 要:批评现实主义主张话语是建构社会现实的工具,物质实践被赋予一个独立却又与话语密切联系的本体论地位。话语实践与物质实践的区分为我们考察话语对社会现实的呈现和建构提供了可能。本文试图勾画出批评现实主义基础上的话语研究,以期获得一个该理论范式基础上的话语研究的全貌。

关键词:话语;话语分析;批评现实主义

Discourse Analysis: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Realism

LIU Lihua

(Center for Business English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n critical realism, discourse is considered as constituting the social realities, and material practice is given an ontological status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but in relation with discursive practice. This dichotomy between discursive and material practices makes it possible for discourse to represent and then construct the material world. Following the assumptions of critical realism, this article tends to describe a holistic picture of discourse studies in this research paradigm.

Key words: discourse;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realism

1. 引言

话语分析是一门发展比较快的学科,黄国文和徐珺(2006)对话语分析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总结。他们侧重区分了“话语分析”、“语篇分析”这两个概念与三个学派,即英美学派、批评话语学派以及Foucault学派之间的关系。Mills(1997/2003)也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话语分析:语言学意义上的话语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以上对话语分析的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也有重合之处。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对话语这一概念的界定。本文试图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批评现实主义为基础,具体探讨话语与社会的动态辩证关系,希望获取一个批评现实主义框架下话语研究的概括。

2. 批评现实主义

批评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学者的著述中:Bhaskar(1986)、Archer(1995)、Sayer(2000)。批评现实主义认为,自然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区分在于后者依赖于人类的行为而存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现实或是社会世界是提前就建构(pre-constructed)好的现实。它的社会建构特征没有排除人们对其知识缺乏或是对其误解的可能。因此,对批评现实主义者来说,有必要区分出本体论和认识论以避免混淆自然现实和现实的知识这种认识论的谬误。这并不是说可靠的知识很容易获取,而是要我们反对判断的相对主义,即对于世界的任何呈现都是平等的,同时要寻求是否有些知识建构要好于其他建构的依据或是理由。

作者简介:刘立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话语研究、跨文化传播

学者Hruby在论述现实这一定义时曾指出存在一个连贯的、可以依赖的、连续的现实,该现实构成了我们感知的基础,虽然我们的感知不会完全反映现实,虽然这种反映常常变化,但是它们的确会以某种方式阐释世界,它们依赖于现实,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Hruby,2001)。以上论述说明了语言或是话语与现实的关系,简而言之,我们的思维之外存在一个可以感知的现实,话语则是现实的反映和建构。

3. 话语和现实

3.1 话语的定义

“话语”这一术语来自希腊动词,ana-lyein(deconstruct)和拉丁动词discurrere (running back and forth)。话语分析这一领域近几十年来已经渗透到了多个学科中,例如,社会学、哲学历史、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在以上所有学科范式中,“话语”这一术语具有不同的意义,其意义从社会科学方法论到其整个研究领域的一个术语、到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再到一个批评性的范式等等而不同。Maas指出,话语这一术语已经从一种学者的故意(scholarly deliberation)转到“对话”(Wodak,1996)。在其创造性的讲座中,Foucault对话语事件(énoncés)的本质和语境做了重要的论述。Foucault认为,话语的产生过程也是一个在社会中受到控制、选择、组织和被轨道化的过程,以上过程受制于一定的程序,其任务在于削弱话语沉重的和具有威胁性的物质性(Foucault,1984:10-11)。

但是我们要考察的是,Foucault是否否认了话语之外的现实的存在。Foucault(1972:49)认为“话语构成了人们谈话的所有客体”,那么语言创造了我们意识中所有的客体,包括具体的建筑物、树木,以及抽象的概念,例如友谊和幸福等等。Mills(1997)却认为,人们对Foucault有关话语和现实之间关系的论述存在误解。她认为,在这一点上,Foucault的观点和拉康以及墨菲的观点类似:每一个客体被建构成话语的观点与是否存在一个思维之外的现实的观点没有任何关系,或是与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区分没有任何关系。就像地震或是一块砖头的来临或是降落是客观存在的一样,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这种现象是描述为自然现象还是“上帝的惩罚”则是话语世界(实践)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否认的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该事实独立于话语世界的观点(Mills,1997:50)。Mills因此认为,Foucault没有否认话语之外一个现实的存在,但是话语限制了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Burr(2003)也对以上Mills的观点表示了赞同:Foucault没有否认事件的物质性本质,但是话语是我们理解现实的唯一的方式,进而决定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话语心理学家和Foucault一样,也因为他们表面上看似对现实存在的否定得到了现实主义的强烈批评。Edwards 等人(1995)发表文章指出,即使是我们捶桌子这样的动作也是对某一特定世界的修辞建构。Edwards等人对以上修辞建构的强调不能被认为是一种对现实的回避。话语心理学家没有否认现实的存在,但是他们强调的是,一旦我们开始谈论或是指称(signify)或是呈现物质世界,我们就进入了话语这一王国,因而也就开始了社会的建构,我们所说的桌子、石头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特征。

3.2 话语和非话语的区分

批评现实主义在话语心理学领域是少数人的观点。然而,持批评现实主义观点的人试图发现哪些构成了非话语的因素,这些因素或是成份又怎样构成了个人或是社会对人类行为或是理解的制约。例如,Cromby和Nightingale(1999)把这种因素称为物体化的因素,例如截肢、物体的物理性质以及机构的权力等。Parker(1992)列举了以下影响话语的因素:直接的物理的施压、空间的物质结构、个体的习惯性的或是物理的对各种话语的特征。Willig(1999)也强调了这种非话语的成份,她主张,这种可以被观察或是体验的现象可以通过潜在的相对持久的结构产生出来,这种结构可以是生物化学的、经济的或是社会的。

因此,批评现实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物质的纬度,至少是部分的非话语的。如果我们应用批评现实主义观点来分析“母亲”这一社会角色对“母亲身份”、“抚养儿童”以及“女性就业”等问题进行研究时,这就要求我们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考察:物体化、物理空间和机构的结构。这些因素包括父亲或是母亲以及孩子的健康、是否能获取一定的设施、政府对儿童福利的政策等,从批评现实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因素被看作是具有一定独立于话语以外的本体论的特征,同时它们产生了一定的语境,该语境又使得有些话语结构,而不是其他的话语结构成为可能或是不可能。因此,在批评现实主义看来,至少存在一个话语与非话语世界之间的区分,非话语世界构成了话语世界的环境或是语境,制约着话语实践。这一观点为我们在进行话语实践的分析时充分考虑其非话语的环境特性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3.3 话语建构现实

批评现实主义在认可非话语成份制约话语实践的同时,更强调了话语是建构社会现实的工具,这种建构受制于物质世界本身内在的可能性和制约性。批评现实主义是一种方法论,它挑战了在社会建构心理学领域中话语的物体化作为第一的观点。对批评现实主义者来说,物质实践没有简化为话语,或是说,物质实践的意义来源于从话语角度的解释。物质实践在批评现实主义当中被赋予一个本体论的位置,即物质实践独立于话语实践,同时又与话语实践密切联系。进一步讲,物质实践包容而不是决定了话语实践,话语产生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因为社会环境或是条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式,这些方式又被个体所占用(Willig,1999)。因此,批评现实主义结合了建构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虽然意义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但是非话语的成份也会对意义的产生影响。Bhaskar(1989)主张一种认识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又包括人类在建构社会时的主体角色以及人类的行为会受到一种个人的和社会机制的影响,这种机制独立于我们的思维和印象。“社会实践依赖于一定的概念;但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阐释性传统相反,社会实践没有被这种概念所穷尽。它们总是有一个物质的纬度(Bhaskar,1989:4)。批评现实主义主张,人类存在的非话语纬度和话语纬度之间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关系,这一观点不同于现实主义和相对主义。

4. 话语是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

4.1 话语与社会其他因素的辩证实现关系

语言学家把话语与文本看作是对等的两个术语,前者多指口语语篇,后者则多指书面语篇。社会学家或批评学家对话语的界定受到Foucault的影响,认为话语是特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的陈述,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批评话语分析在借鉴以上观点的基础上,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对话语做了界定。他们认为,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成份的一种构型,涉及劳动形式、身份确认和对现实世界的呈现三个部分,同时它又包含四个范畴:物质元素、社会元素、文化/心理元素以及抽象意义上的话语(Fairclough,2000:167-168)。那些进入到社会实践的元素被称为社会实践的环节(moment),话语与其他环节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在社会实践中,话语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元素。

Fairclough(1992,1995,2000,2003)在吸收Harvey(1996)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对话语这一概念作了发展,把它应用于具体的文本分析之中。Harvey(1996)认为话语的社会重要性体现在话语对社会的行为和话语的反映性建构以及话语所具有的社会转换职能上面。在Harvey(1996)看来,社会由社会关系、权力、物质实践、理想/价值/信念、机构/仪式和话语等元素构成,话语与其他元素或环节的关系是分析和评价的关系,是一种内化的和辩证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抽象的社会结构和具体的社会行为之间的桥梁,而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言语的交际和一些视觉形象。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话语会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地方。话语旅行暗含了话语秩序这一重要概念。话语秩序是社会实践网络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Fairclough,2003:24),它不是由具体的句子或是名词组成,而是包含三个具有辩证关系成分:体裁、话语和风格。体裁与具体的社会活动有关,表现为文本中的行为意义;话语(具体意义上的话语)则用来表达文本的呈现意义;风格则与身份的确认有关。

4.2 批评话语分析

该理论下的批评话语分析模式把话语看成是社会过程和社会事件的一个元素,同时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实践的一个元素,虽然社会实践和社会过程都没有简化为话语。它们都是话语与非话语成份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话语这一概念包括了语言在内的其他的符号体系,话语分析的任务不仅是简单地对话语本身的分析,而是对话语与非话语成份之间关系的分析,目的在于对这种复杂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其中包括话语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分析话语与非话语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必须要事先把话语和非话语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把它们看作是社会现实的两个不同的元素,即一种本体论的不同,而不仅仅是认识论或是分析的不同。话语与非话语之间是不同的,但是又不是隔离的,这是因为其他的社会因素,例如社会关系、物质的区分以及机构的组织等等在被通过话语建构的同时会包括或是内化为特定的话语成份,而没有简化为话语。话语与非话语成份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实现的关系。

批评现实主义的层次化的本体论以及社会实践充当了调节结构和事件之间成份的观点构成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基础。话语分析也因此涉及到两种关系的分析:话语与非话语元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作为社会事件话语元素的文本与作为社会实践网络的话语秩序之间关系的分析。

5. 总结

批评现实主义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一是主张一种话语与非话语之间的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实现关系;二是在承认话语建构受制于物质世界本身内在的可能性和制约性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了话语的社会建构功能。总之,我们进行话语研究时采取批评现实主义而不是相对主义方法的优势在于:第一,批评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分析能通过提出非话语的语境来解释为什么人们采取某种特定的话语;第二,批评现实主义的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解释物质实践对话语实践的影响;第三,批评现实主义不但能描述出个体(群体)使用话语来建构特定现实的方式,而且还能够把个体的谈话放置在物质性当中,这种物质性也是他们要协商的对象。我们把这种个体谈话的语境化作为一种道德的立场,如果在分析个体的谈话时不考虑它的物质存在特征,那么就不会公正对待个体的生活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