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众口“译”词话追思

众口“译”词话追思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众口“译”词话追思 ——“译”字挽联、寿联、诗词等摘抄近几年来,我国陆续痛失翻译巨擘与名家,仅在2009年里,先后离我们而去者便有数位:杨自俭、沈苏儒、季羡林、绿原、石素真和杨宪益。逝者长已矣,生者思难尽。3鸠摩罗什: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因为译绩不俗,被人尊为“科学译祖”及“西学翻译之父”。

五、众口“译”词话追思
——“译”字挽联、寿联、诗词等摘抄

近几年来,我国陆续痛失翻译巨擘与名家,仅在2009年里,先后离我们而去者便有数位:杨自俭(4月11日)、沈苏儒(6月4日)、季羡林(7月11日)、绿原(9月29日)、石素真(11月4日)和杨宪益(11月23日)。逝者长已矣,生者思难尽。为了缅怀先辈或寄托哀思,人们情不自禁地写出些许纪念文字来。其实,在一些翻译家还健在之时,因感佩于其人其事,相关人士(主要是友人、学生和同事)也常有贺诗和寿联等文字。有意思的是,因为所志所颂皆是翻译家,上述作品中相当一部分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译”或“翻译”字眼,读来甚为别致。本文拟以相关译人故去时间之先后为序,摘抄含有“译”或“翻译”字眼的颂、挽联、寿联、贺诗等20余则,借此表达我们对译业前辈深深的怀念。尤需说明的是,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黄玉顺先后为多位翻译家奉上了哲学诗,至为难得。为了帮助读者索解,特对每位逝者的生平或背景简作介绍,同时对少许可能的难点和其他有关情况加注说明。

1

安世高:东汉末僧人,原安息国太子。到中国传布小乘佛教的毗昙学和禅定理论。桓帝建和二年(148)经西域来洛阳译经,先后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人本欲生经》、《大十二门经》等三十余部四十卷。译品“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道安语)。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黄玉顺曾撰《咏安世高》诗一首,文字如下:

安息太子汉末僧,安侯禅法译小乘。

安般守意阴持入,不野不华义理澄。

2

三支:东汉、三国时名僧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支亮、支谦。《历代三宝记》卷五:“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支谶,东汉桓帝末年抵达洛阳,系统翻译和传布大乘佛教般若学理论之第一人,于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先后译出《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般若三昧经》等,共十四部二十七卷。支谦,三国吴佛经翻译家,自幼学习中外典籍,“备通六国语”,后受业于支亮,而支亮又受业于支谶。从黄武二年(223)到建兴二年(253)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维摩诘经》、《大阿弥陀经》等经典三十六部四十八卷。《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支谦传》记其译经“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黄玉顺曾撰《咏支谶支谦》诗一首,文字如下:

天下博知三支兼,支谶支亮到支谦。

师徒授受色空义,般若之学动观瞻。

支娄迦谶译大乘,般若般舟与首棱。

后来中观行中土,谁云不是赖此僧?

支谦居士吴博士,编译二乘三契旨。

辞旨文雅尽堪传,般若净土皆从此。

3

鸠摩罗什: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后秦僧人,“译界第一流宗匠”(梁启超,2001:184)。从弘始三年至十一年,与弟子共译出《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出三藏记集》卷第十四评其译籍“众心惬服,莫不欣赞”。据传,有弟子三五千,著名者数十人,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叡被称为“什门四圣”。黄玉顺曾撰《咏鸠摩罗什》诗一首,文字如下:

鸠摩罗什中观论,后秦长安译经存。

三论初祖推童寿,中论百论十二门。

阿弥陀经净土典,妙法莲华天台尊。

大乘大义实相在,江南流行成实论。

什门八俊出四圣,关中四子尽高僧。

最是僧肇与僧叡,何况道融与道生。

4

玄奘(60?—664):唐代著名高僧,佛教唯心主义理论家,不畏艰险的旅行家,卓越的翻译大师,舍生求法的典型,中印友好的化身。从贞观十九年开始译经,十九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主要有《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摄大乘论》等,此外还将《道德经》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远传天竺。被人尊为“译圣”和“有名之元勋”,还享有“新译”创始人和全人类文化史中“第一个伟大的翻译家”等殊荣。勋业昭昭,惠泽遐流,照古腾今,国家宗教局特地为颂一首,文字如下:

乾坤正气,河岳英灵。

文明先驱,和谐典型。

天竺求法,东土传薪。

名王率领,外道咸宾。

京都际会,著译真诚。

鸿名绝后,懿德光前。

兄弟中印,贞石高崇。

慈光永在,依恋无终。

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白土吾夫曾送赵朴初一支万年笔,笔杆上刻有玄奘所译《般若经》全文,十分珍贵,朴老喜爱不已,特吟诗一首,文字如下:

万里殷勤见素心,奘师译笔重难任。

西徂东渡雄无敌,继往开来庆有人。

5

窥基(632—682):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17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25岁参加玄奘译场,28岁参译《成唯识论》,述记并详加解释。龙朔元年(661),玄奘主译《辨中边论》、《辨中边论颂》,窥基笔受,亦皆作述记。有《瑜伽师地论略纂》、《杂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金刚般若经会释》等著述十余部,号称“百部疏主”。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黄玉顺曾撰《咏窥基》诗一首,文字如下:

窥基又称大乘基,佐助玄奘作新译。

慈恩大师善因明,百部疏主多文笔。

6

徐光启(1562—1633):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会通中西之启明星。与外籍传教士合作编译些许重要文献,主要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译品质量过人,与耶稣会士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便被梁启超赞为“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因为译绩不俗,被人尊为“科学译祖”及“西学翻译之父”。李之藻(1565—1630):明代著名科学家、译著家及出版家,与徐光启和杨廷筠并称“中国圣教三柱石”。协助徐光启修订《大统历》,并编撰《崇祯历法》。与利玛窦等合作编译《浑盖通宪图说》、《同文算指》、《寰容较义》、《乾坤体义》、《寰有诠》、《名理探》等书。其中,《同文算指》是中国最早引进的西方数学著作,《名理探》是逻辑学中的最早译本。黄玉顺曾撰《咏徐光启与李之藻》诗一首,文字如下:

徐氏光启字子先,当年译介且钻研;

几何原本来东土,农政全书行中原。

李氏之藻字我存,当时同为历局监;

既译逻辑名理探,又说宇宙天学函。

7

严复(1854—1921):近代著名启蒙主义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甲午战争后至1909年,先后译出《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名著,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天演论》影响巨大,自其问世,几乎无人不谈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更成为当时维新士大夫的口头禅。甲午战争之后,在《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宣扬西方科学技术和自由、平等学说,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力主变法图强。黄玉顺曾撰《咏严复》诗一首,文字如下:

侯官严复何事忙?留英归来说富强。

启蒙变法开民智,译书办报写文章。

物竞天择译天演,人权天赋学西洋。

中西各自有体用,分之并立合两亡!

8

林纾(1852—1924):近代著名文学家和小说翻译家。不懂西语,却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合作译出外国小说一百七八十部,涉及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位作家。“林译小说”主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现身说法》、《恺撒遗事》、《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拊掌录》、《伊索寓言》、《吟边燕语》、《黑奴吁天录》等。享有“译界之王”和“译坛泰斗”等桂冠。不仅能文善译,还通绘画,曾为康有为作“万木草堂图”,康为赋谢而赠诗一首,文字如下:

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

喜剩灵光经历劫,谁伤正则日行吟。

唐人顽艳多哀感,欧俗风流所入深。

多谢郑虔三绝笔,草堂风雨日批寻。

本诗中第一句本来不无道理,据说却同时开罪了严、林二人:当康以“译才并世数严林”赠林纾时,林纾固嫌严上己下,而严复又嫌林不通外文,遑论“译才”。严与林虽然在这件事情上有些“文人相轻”,却也彼此看重和欣赏过对方,严复即曾撰《赠林畏庐》一诗,对林纾的翻译等予以好评,文字如下:

左海畸人林畏庐,早年补柳遍西湖。

数茎白发看沉陆,无限青山入画图。

尽有高词媲汉始,更搜重译续虞初。

饶他短后成齐俗,佩玉居然利走趋。

9

王国维(1877—1927):中国新学术之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之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俱卓有成就。曾任学部图书馆编译和名词馆编修,所译《世界图书馆小史》是我国出版最早的图书馆学著作,所译《势力不灭论》无意中最早介绍了《浮士德》。王生性孤僻,木讷寡言,独独与陈寅恪相见恨晚,两人互相推重,互相欣赏,论书论世,至为契密。1927年6月初,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绝命书中委托陈为其整理遗稿。仙逝之后,陈先后为其写下《王观堂先生挽词序》、《清华学校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王静安遗书序》等多篇文章,另还有挽联挽诗。《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③中特地提到先生的翻译,因整个挽词太长,仅节录数句如下:

忠顺勤劳矢素衷,中西体用资循诱。

总持学部揽名流,朴学高文一例收。

国籍译风充馆长,名词愈埜领编修。

校雠鞮译凭谁助,海宁大隐潜郎署。

10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杰出的翻译家。向来重视翻译,曾把在漫漫长夜中翻译革命理论和进步文学的中国译者比喻为“从别国窃得火来”,宛如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从天帝那里将火盗与人类。文学活动中,大半精力用以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1936年10月19日溘然逝世,闻此噩耗,姚莘农(姚克)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挽联一副④,与斯诺一同署名,内容如下: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本联表达了姚克和斯诺对鲁迅英年早逝(享年55岁)的哀婉,以及对文坛痛失旗手和挚友痛失良伴的感慨。将鲁迅的书名《呐喊》、《彷徨》巧妙地嵌入,语带双关,耐人寻味。“译著尚未成书”,指姚克与斯诺在鲁迅指导下编译《活的中国》(Living China),此书直到鲁迅逝世后才在伦敦出版。鲁迅逝世后,各方纪念文字甚多,其中,其好友许季裳所撰的一首挽诗最能显示其真精神,文字如下:

惊闻重译传穷死,坐看中原失此人。

两纪交情成逝水,一生襟抱向谁陈。

于今欲杀缘无罪,异世当知仰大仁。

岂独延陵能挂剑,相期姑射出埃尘。

对于本诗,作者本人曾有部分注解文字。第五句后注曰:“子贡子路相与言曰:‘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第六句后注曰:“兄慈仁恻恒,心如赤子,而世人不省,伐树削迹,阨之至死。”

11

傅雷(1908—1966):著名翻译家、作家、文学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一生中传译外国文学(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老实人》、《天真汉》、《艺术哲学》等。辞世二十年之际,毕朔望撰祭诗一首,认为他是继严复、伍光建和鲁迅之后的唯一大“鲲”,文字如下:

译界千秋我孰信?玄奘严伍鲁后君。

精勤博雅容堪到,大汉风神只此鲲。

为纪念傅雷一百周年诞辰,有关部门于2008年5月16至19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傅雷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暨“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有关方面举办展览一场,即“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先生百年诞辰展览”。在为该展览设计的大幅宣传画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

饱含民族深情的博大胸怀

感召精神世界的传世译著

12

钱稻孙(1887—1966):翻译家、作家、教育工作者。最早将欧洲中古文学传到中国,是但丁《神曲》之第一译人,其他译作还有《万叶集选》、《东亚乐器考》、《门生罗》、《源氏物语》(未完成)等。有感于钱氏之为人为学,学生杨联陞1940年曾作诗一首,向老师辞行,文字如下:

狂澜既倒挽何时,顿觉先生两鬓丝。

学子谁怜无倚傍,成钧卿与作经期。

雅言共拾修辞典,蹊径独开译古诗。

叩别师门深怅惘,几番为我赋缁衣。

13

张仲实(1903—1987):著名的马列著作翻译家和编辑出版家。译作多为精品,主要包括《论民族问题》、《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政治经济学讲话》、《政治经济学教程》、《论民族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传略》、《列宁传略》等。因生前曾参与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和《斯大林全集》等著作,有知情者撰诗二句如下:

半世纪翻译经典著作,

一辈子宣传马列主义。

14

吕叔湘(1904—1998):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曾有“吕氏春秋”之说。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领域。长期从事汉语语法的研究,亦从事翻译,译作有《文明与野蛮》、《伊坦·弗洛美》、《我叫阿拉木》等。译品从容、精致、隽永。叶圣陶曾就其翻译题诗一首,文字如下:

并臻信达兼今雅,

译事群钦夙擅场;

颇冀移栽名部说,

俾因椽笔得深尝。

15

施蛰存(1905—2003):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生前开有“四窗”: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学研究之“东窗”、文学创作之“南窗”、外国文学翻译及研究之“西窗”和金石碑版研究之“北窗”。译作主要有《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劫后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等。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为他和徐中玉二先生合做百岁和九十岁生日,约请王辛笛写旧体贺诗,其中写给施先生的文字如下:

上元灯照北山诗,

译海词章寓蛰思。

初度期颐春未老,

人间共仰谪仙姿。

16

戈宝权(1913—2000):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先后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五十余种,译著主要有《普希金文集》、《高尔基小说、论文集》、《裴多菲小说散文选》、《七月在顿河》、《希腊罗马神话典故》等。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彩虹翻译奖。所译《海燕》、《致大海》、《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篇什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1986年7月5日将50年来精心收集和珍藏的两万册中外文图书捐给江苏省,继而将有关奖金捐出设立了“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基金,奖掖与扶持青年文学翻译工作者。弥留之际叮嘱家人既不开追悼会,也不举行告别仪式。后来,梁培兰女士遵从此嘱,只在家中设一灵堂,供朋友们吊唁。在戈先生遗像周围众多花篮中,一副未具落款的挽联格外引人注目:

浩浩乎通晓俄日法英语言贯通中外文化不愧人民使者

津津欤历经寒窗冷凳岁月译介世界巨著堪称文学贤人

17

何恺青(1914—2005):曾任台北师范学院、(台湾)“清华大学”教授。赴美后任教于华盛顿大学东亚语文系,以迄退休。复在西雅图仁人服务社教授中国语文及书法。著有《国学概论》、《中文会话140课》等。译有《中国书法学概论》等,所译《新编俏皮话》出版之际,友人刘远为此赋诗一首:

问典穷经采集忙

翻成质胜好文章

诙谐直逼东方朔

传译无烦公冶长

事故人情多领略

语言辞汇少铺张

凭君一管生花笔

正本清源且漱芳

18

贾植芳(1915—2008):作家、翻译家、现代文学家、比较文学专家。译著主要有《论报告文学》、《契诃夫的戏剧艺术》、《俄国文学研究》等。因为政治原因,曾四次入狱,其中,1955年因胡风案而沉冤20余载。一生“把人字写得格外端庄”,曾在回忆录《狱里狱外》中说:“我走完了自己的苦难历程。值得安慰的是,我并没有失掉自我,我还是我,苦难反而深化了我对各国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和思考,净化了我的灵魂。”去世后,人们在其遗像两边读到他学生陈思和所撰挽联如下:

从鲁迅到胡风,冷眉横世热肠扶颠,聚悲智良心傲骨侠胆为一腔正气;

由社会到书斋,大写做人中道敷文,融创作翻译学术育人开八面来风。

19

杨自俭(1937—2009):著名翻译家、英汉翻译比较研究专家。译著有《继嗣佳人》(合译)、《语义学》(合译)、《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合译)等。曾担任中国译协理事兼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等职。离世后,各方人士多有纪念文字,其中尤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员居多。潘文国等便撰有《公祭吾会名誉会长杨公自俭先生》,辞曰:

呜呼杨公,学会之魂。励耘廿载,至伟厥功。

语学发展,译界共尊。雄文三册,与世并存。

自奉甚俭,待人最诚。几多学子,感沐春风。

一夕逝去,惊心摄魂。愁云惨雾,泪珠缤纷。

旧朋新友,送君登程。名列仙班,辉映众神。

为表缅怀与敬意,李亚舒先生特寄上七言诗一首,内容见下:

迢迢湘水看飞雁,

怅怅青岛见来邮;

北国难忘邀聚首,

南天犹忆共车游;

几度同台畅快语,

多部著译相赠留;

惊悉俭兄乘鹤去,

一曲悲歌双泪流!

杨先生突然病故后,晚辈学人也撰有不少挽联,其中,刘文彬、汤君和孙迎春所撰文字分别如下:

廿年致力学会建奇功

一生献身译学立大业

气度恢弘堪为后世学人典范

学术金玉总称当代译界光辉

领军大国译学建设学科队伍自俭献身学术执着真理精心钻研诲人不倦虽驾鹤西游仍存众人心中励人奋进

学艺象寄阔海熔铸学术心灵迎春执迷不悟闷头案侧孜孜兀兀踽踽行进悟世事无常仍照先生教诲不舍不弃

20

季羡林(1911—2009):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曾担任中国译协名誉会长,2006年9月26日被中国译协授予表彰翻译家个人之最高荣誉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季老驾鹤西去后,我们在网上搜集到几副涉及其翻译事业的挽联,分别如下:

一代大师译中华文明,学无止境

万古流芳教子孙后代,奋勇向前

治古文、学语言、通历史、谈佛学、做翻译,东方唯此一人

仁者施、义者亲、礼者敬、智者乐、信者守,大师兼具五德

通古文,博群书,精十二国文字,探宗教佛学,忆先生音容犹在

研史学,译宏篇,立百十部名说,扬东方文化,惜季老已离尘嚣

遗憾的是,网上没有注明相关挽联的作者。在阅读《万象》杂志时,我们还见到白化文(或携他人)为先生所撰数副寿联和一副挽联,其中涉及先生之译事者分别如下:

岱岳华颠,名高九译

宗师鹤寿,会集群贤

声闻九译弦歌众,寿世文章百卷成

米寿遥联茶寿乐,燕院一塔一先生

九译学人咸称天北斗

五洲弟子同庆鲁东家

声闻九译三千士

谱录无双五百年

21

绿原(1922—2009):著名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评论家和编辑家。在诗歌创作、文学翻译、学术研究等方面皆卓有成就。所译歌德《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等已成文学翻译杰作。曾荣膺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和首届“中坤国际诗歌翻译奖”等,2004年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病故后,其好友屠岸撰有挽联一副如下:

译笔长挥歌德里尔克

诗才并驾艾青闻一多

22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生前与夫人戴乃迭合作而“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英译作品包括《楚辞》、《离骚》、《史记选》、《汉魏六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选》、《老残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等,同时将《奥德修记》、《牧歌》、《罗兰之歌》、《卖花女》等欧洲古今文学名著译成了中文。2009年9月17日获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对于自己的翻译生涯,杨先生曾作诗二句以自嘲:“卅载辛勤真译匠,半生漂泊假洋人。”杨先生解释道:“或称翻译家,实不敢当,翻译匠则还可以当得。假洋人者,真中国人也。”也许是以上二句颇有味道,黄苗子曾将其嵌入自己写给杨先生的一首诗中,文字如下:

十年浩劫风流甚,半步桥边卧醉囚,

卅载辛勤真译匠,半生漂泊假洋人。

杨先生还曾写过“有烟有酒吾愿足”的诗句,上首诗中的“醉”字看来不无来由。说到杨先生的翻译和好酒,剧作家吴祖光也曾在一首诗中提及,具体文字如下:

年少足风流,老来未易休。

酒狂思水浒,馔美译红楼。

注解:

①关于本诗,钱锺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曾有介绍及评述:“林纾原作见《畏庐诗存》卷上《康南海书来索画〈万木草堂图〉,即题其上》。康有为那首诗是草率应酬之作,‘日’、‘风’两次重出,‘哀感顽艳’四字误解割裂,对仗实在粗拙,章法尤其混乱。第五、六句又讲翻译小说;第七句仿佛前面第一、二、五、六句大讲特讲的翻译不算什么,拿手的忽然是诗、书、画;第八句把‘风雨飘摇’省为‘风雨’,好像说一到晴天就不用看这幅画了。”

②关于本诗中“尽有高词媲汉始,更搜重译到虞初”一句,钱锺书《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有以下注解:“不直说林纾的古文近法归有光、方苞等,而夸奖它‘上追’《史记》……严复显然突出林纾的古文;也不认为他用‘古文’翻译小说,像赵熙所说‘列国虞初铸马班’;又只把他的翻译和诗并列为次要。”值得一提的是,周振甫对整首诗曾作过比较详细的注解,念其非常有助于读者理解,特转主要内容如下。“左海”:东海。“畸人”见《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与人不合而与天道相合,指林氏为有道之士。林纾反对白话而受到攻击,所以说与人不合。“西湖”:福建闽侯县西有西湖,三面环山,中浮二岛,有桥与陆地相通。林纾作《冷红生传》,说“读书苍霞洲上”,可能即是指闽之西湖。“看陆沉”:忧国家的危亡。《晋书·桓温传》:“遂使神州陆沉(指中原沦陷),百年丘墟。”“入画图”:林纾工画山水。“汉始”:汉朝的大作家司马迁。林纾与吴汝纶论文,整天谈《史记》。“虞初”:汉朝方士,是当时的小说家。《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有《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已失传。这里指林纾与王寿昌合译外国小说。“饶他”:让他。“短后成齐俗”:穿短衣成为风俗。汉朝叔孙通,薛人,当时属齐地。齐鲁受儒家的影响,多儒生,儒生穿大袖长袍。叔孙通因刘邦不喜儒士,改儒服为短衣楚制(楚国服装)。“佩玉”:古人身上挂的玉。“利走趋”:利于奔走。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佩玉常裙,不利走趋。”这里把“短后成齐俗”比做五四新文学运动提倡白话文成为一时风气,把“佩玉”比做林纾用古文来写作,“居然利趋走”是说林纾的古文居然还很适用,能够用来翻译外国小说。对于以上选注,我们很是服膺,这里仅就“补柳遍西湖”一说再略作别解:这里的“西湖”也许是杭州的西湖,而“补柳”则可能与林纾在此补栽柳树有关。1899年,林纾与王寿昌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福州正式印行,而也就在这个时候,林纾应同乡杭州府仁和县知县陈希贤之聘,掌教杭州东城讲舍。教书之余,林氏辄与友人踏访杭州名山胜水,每游西湖之时,常留心察看何处缺树并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于缺柳之处。此举一时在杭州传为佳话,林纾自己也因此自号“西湖补柳翁”或“六桥补柳翁”。

③从网上获悉,高阳著有《清末四公子》一书,其中对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有详细解释。因手头无此文献,不能转引,好在本文所节引的几句并不太难。

④本挽联现存于上海鲁迅纪念馆,原文用繁体字写就,其在流传中屡有失真之情况:有的将“译著尚未成书”写成“译著尚未成功”,有的将“殒星”写成“星陨”,有的甚至将“作古”写成“作右”,还有的画蛇添足地给出各种标点。此外,有的文献认为该联系斯诺所作。据上海鲁迅博物馆工作人员考证,本挽联不大可能是斯诺的手笔,原因有二:一是斯诺没有那么好的中文功底,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二是斯诺当时不在上海,而是远在延安,为写《西行漫记》做准备。从该挽联末尾的文字“Edgar Snow姚莘农敬挽”来看,它应当是姚莘农所撰。

⑤所引几联中,前三副为寿联,分别作于季先生80、88和96岁之时,最后一副为挽联。作者对几联中的部分文字有过解读,兹择其要者转引如下。“岱岳”:泰山,世界名山,位于山东。“华颠”:双关雪里高山和名人年高德劭。“九译”:原指多次辗转翻译,后来也作殊方远国的统称。“宗师”:原指受人尊重堪为师表的人,《汉书·艺文志》中“宗师仲尼”,特指孔子。“鹤寿”:老年人如仙鹤般长寿,用于瘦高型老人如季先生,颇为相宜。“声闻九译弦歌众”:季先生为多种东方语言在中国的传播、教学极尽心力,弟子众多。“寿世文章百卷成”:《季羡林文集》二十四大本刚刚出版。“寿世”已为有益于社会。“米寿”:八十八岁。“茶寿”:一百零八岁。“燕圆一塔一先生”:模拟清代樊明征的诗句“长干一塔一诗人”,改了四个字。燕园的博雅塔高耸于未名湖之侧,是北大标志性建筑。“声闻”:梵语意译,意为“亲耳听过释迦牟尼佛说教的弟子”。“三千士”:取“孔门弟子三千”之意。季先生也是山东人,于1947年创立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成就的弟子众多。“谱录无双”:清初,金古良撰绘有《无双谱》一卷,绘有他认为举世无双的人物。“五百年”:《孟子·公孙丑下》中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又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主要参考文献:

[1]白化文.仰望季希(羡林)先生[J].万象,2009(9).

[2]曹渊.美酒泡出来的诗句——读杨宪益的打油诗[N].重庆晚报,1996-05-04.

[3]何恺青.新编俏皮话(中英文对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黄玉顺.中国哲学史诗每日一题[Z].http://www.confucius2000.com/poetry/zhxshsh.

[5]鲲西.清华园感旧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金圣华.江声浩荡话傅雷[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7]李景端.翻译编辑谈翻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8]李亚舒.译海采珠——科学家谈翻译[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

[9]罗银胜.难忘贾植芳[N].文汇读书周报,2009-01-16.

[10]钱锺书.钱锺书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11]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研究(2005秋)[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12]王圣思.追忆拜访施蛰存先生[N].文汇读书周报,2007-11-16.

[13]文洁若.生机无限[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

[14]吴谷平.听听那风声[C].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15]许寿裳.许寿裳回忆鲁迅全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16]杨联陞.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7]周有光.语文闲谈(续编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8]周振甫.近代文学名家散文选刊·严复选集[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9]朱洪.赵朴初说佛[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20]朱正.门外诗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

附 记

本文写好以后曾发给复旦大学陆谷孙先生斧正。陆先生在回信中说:“我写过一首悼徐懋庸的诗,只是徐hardly是个译家,供你参考而已:剪除荆棘种秋菘,拓得荒园地数弓,少进人间烟火食,自然译文有轻风。徐是我父亲好友,详可见拙文《我的父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