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的构成规律

汉字的构成规律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字的构成规律我们都知道,汉字最早都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后来渐渐地,这些图画变成了文字,也就是我们汉字中最早的那一部分。提起汉字的创造,很多人会想起“造字法”。而人们所说的“造字法”实际上是古人对当时所见的汉字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汉字的构成规则。后世,一直到现在对于汉字“六书”的解释仍然以许慎的解释为标准和理解的基础。

汉字的构成规律

我们都知道,汉字最早都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后来渐渐地,这些图画变成了文字,也就是我们汉字中最早的那一部分。我们现在在使用的汉字大概有七八万个,最开始由图画变来的汉字肯定没有这么多,那么现在使用的这么多汉字都是怎么来的呢?它们的创造规则都是什么?

提起汉字的创造,很多人会想起“造字法”。其实,所谓“造字法”是个不大科学的提法。因为他似乎意味着人们首先发明了“造字法”,然后才用“造字法”创造了汉字。而人们所说的“造字法”实际上是古人对当时所见的汉字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汉字的构成规则。

img177

中国文字博物馆内陈列的《仓颉篇》文献资料

“造字法”来源于“六书”。所谓“六书”是古代人总结出来的,分析汉字结构和运用方式的六项条例,按现在通常的说法,它们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六书”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编纂的《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收录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解释“六书”究竟包含着哪些内容。到了西汉哀帝时期,目录学家刘歆在他编著的《七略》中对“六书”给出了解释。“六书”就是指: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和假借。另一位汉代学者郑众在《周礼注》中指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和谐声。而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阐述的“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把汉人这些有关“六书”的论述汇集起来比较一下,就会发现,除了个别的名称和顺序有些不同以外,他们所说的是一回事。这说明,汉人关于“六书”的阐述,来自古代同一个源头的向下传授。《周礼》的作者是了解“六书”的内容的,也就是说,“六书”是战国时即已有的分析文字理论,并不是到了汉代才被人总结出来的。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是这样记述的:“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在这里,许慎非常详细地对《周礼》中所提出的“六书”进行了解说,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六书有明确概念的解释。后世,一直到现在对于汉字“六书”的解释仍然以许慎的解释为标准和理解的基础。

img178

仓颉庙

这六种分析构造的条例是这样的:

象 形

象形字在现行汉字里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它们基本上都属于独体的字。实际上就是根据事物的外形特征,用简单的线条或笔画勾勒出来,画出它的形象。后来很多象形字都成为了其他字的组成部分。比如“日”字就是一个圆圈中间多一个点,表示太阳,而且很亮;“止”字看起来像脚的形状,而且脚趾很大很突出,学者们认为这实际上就是脚趾的“趾”的原始字,后来变成了“止”的样子,意义也变了。“自”字古代写法是“img179”,我们能看出来很像鼻子的形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提到自己的时候都会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话了。

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象形这个东西就是把事物画出来,文字是以形表意,人们看到这个字就知道他的意思,比如“日”和“月”。

img180

象形字

指 事

指事字也是独体字,它的主要特征是运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意义,这就像我们现在有时画一个箭头“→”指示方向,打了个叉“×”表示禁止一样。古代人把这样的抽象符号采用到文字里,就是指事字。例如,“上”古代作“img181”,在一个长画上面有个短画,表示“上”的意思;“下”古代作“img182”,在一个长画下面有个短画,表示“下”的意思。“一”“二”“三”“四”也都是指事字。还有一种指事字实在象形字上加上点画符号构成的,比如“朱”,小篆的写法是“img183”,大家能看到,实际就是在篆字“img184”(木)的中间加上了一个小横,用来强调是中间,也就是树干,现代有一个“株”字,我们作树木的量词用,实际上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树干,而“株”字古代就写作“朱”。“末”,小篆的写法是“img185”,指事性的符号在“img186”的上面,所以古文“末”表示的就是树梢的意思。“本”,指示性符号在“img187”的下面,我们能猜到实际在古文中也就是树根的意思。

img188

仓圣鸟迹书碑

清乾隆十九年(1754)立知县梁善长篆。碑高1.42米,宽62厘米,上圆下方,通体完整,正面黑光发亮。碑文28字,竖列三行,为仓颉所造之字。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思是,指事这种字就是一种简单的符号,一看就能认出来,观察一下能知道它的意思,比如像“上”和“下”这样的字。

会 意

会意字通常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它们配合起来或者把意义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全新的意义。例如“臭”字,前面我们讲过“自”在古代是鼻子的意思,人用鼻子来做的事情就是闻味道,而嗅觉最灵敏,经常用鼻子嗅来嗅去的就是狗,所以古代用“自”和“犬”构成“臭”字实际表示气味的意思,到后世才逐渐表示不好的味道,用来区分好的味道“香”。把“刀”、“牛”和“角”三个字组合起来表示解剖的意思,也就产生了新的字“解”。

会意字明显突破了象形和指事字原有的局限,能够表达更丰富的含义。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会意把不同含义的字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新的含义。比如像“武”和“信”这样的字。

img189

仓颉陵

位于南乐县西北18公里的梁村乡吴村,在漳河故道之北,仓庙之东。仓颉陵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约2700平方米。

形 声

img190

布币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

形声字一定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形旁和声旁。形旁用来表示字的意思的类属,声旁用来固定字的发音。例如“吐”字,形旁是“口”,表示用嘴来做的事情,声旁是“土”,表示它的发音和“土”字一样或者差不多;“访”字形旁是“讠(言)”,表示它是一种说话的活动,声旁是“方”,表示它的发音与“方”相同;“仙”字的左边是指一种人,右边“山”是声旁,表示读音与山很相近。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形声字是把字的义类和声音结合在了一起。比如像“江”和“河”都是这样的字。

转 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因为语言具有声音的特性,比文字的运用速度要快得多,所以发生变化的速度也要快很多,一个字的读音因为时间、地区的不同,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因而就必须给原来的本字加一个注释或者改换声旁来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豕”、“豨”二字,本义都是猪,但因为不同地方读音不同,所以必须标上一个声符“希”来表示声音;“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意思是,转注出来的字和本字属于同一个部首,转注字和本字的意义也相同。比如像“考”和“老”都是这样的字。

假 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当语言中有了这个词儿文字中还没有与之对应的字形时,人们便找到一个同音字来记录这个没有专用字形的词,这就是假借。尤其是当一个词的意义很抽象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时,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手段很难构字表现,假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了。例如古代“我”字本来是一种武器,甲骨文的写法是“img191”,但是后来渐渐被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来指代自己。前面说过“自”本来是鼻子的意思,后来文言中涉及到“自从”这个含义的时候就必须要把“自”假借过来。“亦”本身就是一个指事字,两点指示的是人的腋下,是“腋”的本字,但在文言文中表示的是文言虚词“也”。假借是在不增加新字形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现有文字完成记录语言任务的方法,从文字记录语言的角度看,是一种很经济的方法,因此,有人称之为“不造字的造字”。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假借字,本来是没有这个字的,所以找来读音相近的字用来代替。比如像“令”和“长”都是这样的字。

img192

仓颉手植柏

这棵柏树是仓颉庙内最大、最古老的一棵柏树,传说是当年仓颉亲手所植,所以叫它仓颉手植柏,又称瀑布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