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的基本策略

完善的基本策略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尊重社会力量参与大学评价的权力,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与法律,鼓励、支持教育评价中介机构的设置与发展,将评价职能逐渐转移给教育评价中介机构。最后,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
完善的基本策略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机制影响某一事物功能的发挥,没有相应的机制或者机制不完善,事物的功能就不能存在或不能更好地发挥。”[21]针对上述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社会评价机制的完善和改进策略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健全运行机制

首先,大力培育教育评价中介机构,加强多元社会评价主体的建设。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尊重社会力量参与大学评价的权力,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与法律,鼓励、支持教育评价中介机构的设置与发展,将评价职能逐渐转移给教育评价中介机构。这一方面是使政府从不该管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实现精简高效的需要。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从事高等教育评估的主体主要是中介性机构。以美国模式为例,教育评估机构纯粹自下而上形成,几乎没有政府的参与。”[22]另一方面,也是避免政府插手评价产生消极作用的需要。以大学排行来说,如果它由政府主导进行,会使排行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指令性,制约甚至限制学校自主权的发挥和学校发展。而且因为政府的权威性,影响较大,因此政府在公布排行结果时非常谨慎,甚至只做内部参考,这就会让公众对大学教育质量的知情权落空。尤其应注意通过制度保障评价机构的独立性,禁止政府插手评价组织具体的评价事务,使社会力量能独立、自主地行使职能,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对这些评估机构的资质和评估指标体系、标准进行认定与审查。

其次,提升社会评价机构的专业水平。大学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专门活动,既要熟悉大学情况,也要掌握评价的专业知识,从事大学评价的社会组织应该具有足够的资质和专业水平,掌握专门的评价工具和手段。可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招聘既熟悉大学情况又掌握教育评价理论与技能的专业人才。第二,引进教育评价尤其是大学社会评价的专家、学者,或者聘请他们为顾问,指导评价工作。第三,通过外部进修、内部培训、自学等途径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第四,发挥高等教育评价协会在提升成员机构专业水平上的作用,通过专门研究与联合攻关、经验报告与问题研讨等途径,解决当今社会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各成员机构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第五,高校应考虑现实的社会需要,培养“教育评价”方向的专业人才。

最后,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这一制度旨在为公众提供各高校和整个高等教育的运行信息和数据,因此应同时建立与完善高校内部的信息系统与全国性的高等教育信息数据库。就各高校来说,应根据教育部于2010年3月审议通过、9月开始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规定,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建立各高校的信息数据库。就全国而言,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专门负责,以“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专门的国家高等教育信息统计中心或全国高等教育信息数据库,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信息。中心不仅要为政府提供高等教育信息服务,更要为公众提供高等教育信息服务。在数据库内容上,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将院校基本信息(如名称、层次、性质、专业、入学标准、学费、学期时间安排等)、招生数、毕业生数、毕业率、学生资助情况、财务、教职员工数、工资待遇等作为高等教育数据库的信息条目。在数据来源上,可采取各高校和地方政府上报数据的做法,但要对其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为保证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能落到实处,教育部以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相关规定,检查各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对执行不力的单位予以处分。

(二)完善动力机制

首先,确立高等教育社会评价的地位,激励社会评价主体的积极性。政府、社会和高校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三大基本主体,也是大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力量。但在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强调政府调控和高校管理,对社会因素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作用的关注不够,研究不多。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力量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活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肯定包括大学排行在内的大学社会评价的价值和地位,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高校和社会应以平和的心理、宽容的态度与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社会评价尤其是大学排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和激励大学社会评价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法律、政策等方式引导和规范其逐步成长。

其次,给予社会评价机构必要的支持。大学评价需要必要的人财物的投入和支持,特别是大学社会评价活动的实施与维持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尽管目前从事大学排行的组织中也有财力雄厚的企业,但同时也有缺乏运行经费的民间科研机构。社会评价机构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国家和社会理应给予资助,特别是在其发展初期。当然,评价机构本身也要开源节流,并以自身高质量的评价服务获得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认可,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多稳定的投入和捐助。

最后,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利用。社会评价结果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会使社会评价主体觉得评价活动是有价值的、受重视的,这样就能增加其成就感,并进一步激发其开展评价活动的积极性。评价结果的利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政府及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考,二是为高校改进工作提供信息反馈。政府需要逐步建立评估结果与财政拨款的联系,提高国家财政拨款的效益。高校需要通过大学的社会评价,了解自身所处的相对地位,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增强竞争意识,明确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三)强化约束机制

首先,加强法律规制。专门的高等教育社会评价法律法规在制定时至少应考虑以下内容:一是建立社会评价资格的国家认可制度,对从事高校社会评价的机构及其人员进行资质认证,只有通过了专门机构的认证,才能具有评价资格。二要为了保证大学的社会评价顺畅、高效、规范运作,必须在专门的社会评价法律法规中确立评价规范,建立评价程序与规则。例如,禁止不符合法律法规和科学道德的行为,尤其是借评价之名向高校索要赞助的行为,并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建立社会评价机构退出制度,违反了禁令则取消其评价资格;再如,区分排名权和公开发布权,指定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指标体系、数据调查过程及结果进行审查,禁止发布不负责任、不符合科学规范的排行结果等等。在专门的高等教育社会评价法制定之后,还需要相关部门依法加大对大学排行机构的执法监督,同时司法机关应当依法追究大学评价及排名过程中违法人员的法律责任。[23]只有这样,法律法规对大学评价机构的规制作用才能切实地得到发挥。

其次,强化行业自律。行业自律是规范社会评价活动的重要手段。“实行行业自律和内部自律,既可弥补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滞后的问题,又可健全社会中介组织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律性运行机制。”[24]加强高等教育社会评价的行业自律,重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并建立起行业规范。“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协作会”是目前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的行业组织,相对于政府专门的管理机构而言,高等教育评价协会专业性更强,可以对社会评价机构发挥更为具体和更具针对性的监管作用。目前,可由“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协作会”根据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或在专门的高等教育社会评价法制定颁布后,制定统一的高等教育评价规范,担负起社会评价机构及人员的资格认定及评价活动的日常监管职责,约束社会评价机构的行为。

最后,加强评价主体的自我规范。一是要从认识上树立长远观念。评价的科学、客观与公正是取得公众认可、产生公信力的基础,也是获得大众支持从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即便从商业行为来衡量大学排名,越科学稳定的大学排名才会越长久。所以,不论是从学术的角度,还是商业角度,把大学排名做好都是唯一的选择方向。”[25]二是要加强评价人员的专业修养。社会评价作为向公众提供高等教育质量信息和激励高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工具,必须对公众负责。因此,评价人员尤其是评价机构的负责人应培养为公众服务、向公众负责的情感,自觉磨砺道德意志。三是要建立健全评价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评价程序与过程,一切按照规则行事,这是从评价机构的内部制度建设上约束大学社会评价活动的有效途径。

【注释】

[1]陈金江.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社会参与与反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9-41.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3]薛澜.高等教育是公共产品吗?——兼论政府在发展高等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导报,1999,(9):36.

[4]陈敏尔.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先进文化[N].光明日报,2003-5-14.

[5]杨治平,黄志成.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发展与定位——博洛尼亚进程新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3,(1):80.

[6]唐兴霖,刘国臻.试论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状况、问题和对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4):14.

[7]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

[8]杨桂华.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和自为控制[J].哲学研究,1998,(8):60.

[9]杨桂华.社会控制理论的三大历史阶段[J].北京社会科学,1998,(3):77.

[10]高志亮,李忠良.系统工程方法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3.

[11]王景英,刘淑杰.关于建立教育的社会评价机制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8,(12):4.

[12]李彦荣.我国教育中介组织发展的特点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9.

[1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简介[EB/OL].http://www.pgzx.edu.cn/zxgk/zxgk.htm.

[14]黄艳霞.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库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71.

[1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6.

[16]赵亚辉,张炜,赵婀娜.大学真的需要排行榜吗?[N].人民日报,2009-5-6.

[17]林晓青.大学排名的危机及对策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9,(8):44.

[18]赵亚辉,张炜.大学排行榜真有“潜规则”?[N].人民日报,2009-5-5.

[19]2005年网大教育中国大学排行榜导读——声誉调查[EB/OL].http://rank2005.netbig.com/cn/rnk_0_0_3.htm.

[20]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62.

[21]李学栋,何海燕,李习彬.管理机制的概念及设计理论研究[J].工业工程,1999,(4):31.

[22]董云川,张建新.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行业协会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30.

[23]陈运华.法学视野中的大学排行榜[J].教育评论,2009,(4):28-31.

[24]周耀虹.中国社会中介组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76.

[25]林晓青.大学排名的危机及对策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9,(8):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