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璧山薅秧歌

璧山薅秧歌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在璧山,人们在薅秧打谷时有唱歌的习惯。璧山薅秧歌歌词有传统的也有即兴的。璧山薅秧歌现为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璧山薅秧歌的传承是非家族性的。如今,绝大部分农民已不再薅秧,但也会有几人聚在一起唱璧山薅秧歌。璧山薅秧歌1995年,宋世祥参加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元宵演出。他多次参加县级、镇级的璧山薅秧歌演出,分别获优秀奖一次和两次。
璧山薅秧歌_乡音乡情

过去在璧山,人们在薅秧打谷时有唱歌的习惯。这些歌谣旋律流畅、明快简单,语言富有地方特色,通俗易懂,十分幽默。

璧山薅秧歌(摄影者:廖学东)

璧山薅秧歌(摄影者:廖学东)

在薅秧季节,璧山乡村薅秧要求横竖成行,三五个或七八个人在一块田里一字排开,每人手里杵着一根木棍或竹棒,这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人们薅秧时,一只脚稳稳站住,用另一只脚的脚掌在秧苗周围抹来踩去,这就是薅秧。在薅秧季节,农民要先唱歌后下田,边薅边唱,亦唱亦薅。歌曲伴随着劳动,起到了统一劳动节奏,减轻疲劳,调节劳动情绪,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

璧山薅秧歌歌词有传统的也有即兴的。歌词实际上是一些顺口溜,是纯粹的乡土民间文学。传统的歌词是一代一代传唱保存下来的,内容较为固定。而即兴的歌词是触景生情编出来的,见什么唱什么,只要押韵上口就行。无论传统的还是即兴的薅秧歌词,都是下里巴人的民间口头文学,就像山城的山那样朴实,也像璧山人那样淳厚。璧山薅秧歌的主要特点是:①具有浓郁的璧山地域特色,歌、调、韵、腔较有情趣;②璧山薅秧歌的歌词很直白,突出了重庆方言的特点,尤其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山歌的音乐形象更加突出,且幽默风趣;③薅秧劳作时的动作是璧山薅秧歌的特点之一,其薅秧劳作时的动作与歌唱节奏十分协调,进退有序,多姿多彩。

璧山薅秧歌现为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璧山薅秧歌的传承是非家族性的。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传承人多为喜欢歌唱的务农者。如今,绝大部分农民已不再薅秧,但也会有几人聚在一起唱璧山薅秧歌。在璧山的各个街道、乡镇,都有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秧疯子”(喜欢唱璧山薅秧歌的人),现将璧山薅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列表于后:

璧山薅秧歌代表性传承人

续表

璧山薅秧歌代表性传承人选介:

宋世祥生于1927年3月,璧山区大兴镇双柏村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5岁时跟随同乡梁志洲、何炳清二人学唱薅秧歌,已唱薅秧歌70多年,教数十位徒弟唱薅秧歌。

璧山薅秧歌(图片由璧山区文化馆提供)

1995年,宋世祥参加重庆市璧山县(今壁山区)大兴镇元宵演出。1998年,参加璧山县春节联欢晚会并获优秀奖。1999年,参加璧山县元旦文艺演出。2002年,参加重庆市花博会文艺演出。他多次参加县级、镇级的璧山薅秧歌演出,分别获优秀奖一次和两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