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报的定义

社区报的定义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美国,社区报的特征被归纳为经过发行认证的、广告不超过70%、50%以上的内容是自采并且是关于本社区的、不少于每周一期也不多于每周四期的报纸。首先,出版社区报的根本目的是强调归属感,无论中外,这一点都不能偏离;其次,虽然中国的人口密度远超美国,但是社区报即使在中国,也很少超过5万份发行量,这一条标准基本适用;最后,中国社区报的定义中必须加上一条:奉普通人为明星。
社区报的定义_在中国办社区报

人类传播作为社会成员相互沟通了解的过程,可以说天然地同社区建设联系在一起。施拉姆指出:传播(communicate)与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绝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美国报业史上第一份报纸即为社区报——哈里斯于1690年出版《国内外公共事件》,屈指算来,已有300多年。虽然社区报早就存在,但是这个名词却是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叫响,以前或者叫“家乡报纸”,或者叫“乡村周报”等,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Ken Byerly教授1961年出版了Community Journalism一书,从此业界接受了这个相对贴切的专业词语。

所谓社区报,“就是服务于城市中的社区读者,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的报纸”。在美国,社区报的特征被归纳为经过发行认证的、广告不超过70%、50%以上的内容是自采并且是关于本社区的、不少于每周一期也不多于每周四期的报纸。

如果追问“社区报到底是什么”,最明了的回答是否定句:社区报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商业大报,而是完全相异的报种,它绝非商业大报的微缩版,不只是量级不同,最根本的在于内涵、质的不同。

两者差异可参见下表:

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社区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不少于每周一期也不多于每周四期,广告不超过70%,50%以上内容自采并且是关于本社区的报纸;

(2)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

(3)服务于特定社区读者、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的报纸。

这里需要解释几个概念。

(1)日报和周报:这两个概念几乎就是大报与小报的同义词。每天出版的日报,哪有那么多本地化消息?那就必然要用通稿,用国内国际新闻来填充,而这些并非非我莫属的独家报道使得内容的可替代性大增,网络时代放大了报纸的这种劣势;如果降低出版频率,从每天出报变成每周出报,做其他媒体“不能做,不想做,也做不好”事关本社区的高度地方化新闻,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使得社区报具备抗跌打能力,为了提高性价比,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成本角度,做周刊都是比较理想的出版频率。

(2)发行量的区隔:5万份是美国对社区报发行量的上限界定,超过这个规模,报道范围的扩大必定带来内容相关度的降低,当一样东西属于所有人时,它就不属于任何人。分众与大众出版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求大,但求准。就社区报而言,它的好处是圈定了一个明确的受众群体和报道范围,这个市场是可以触摸的,高度相关的,难以被复制的,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每天都有事情发生的,只要你报道了,对相关的人群就是重要的。

(3)情感认同:社区概念强调情感,这同样是社区报的金字招牌。所谓认同是居民对于自身所在空间地域的理解、支持,以及对于自身身份之于社区的归属。面向特定人群的报纸通过地毯式日积月累的本地化报道强化读者对当地的理解,同时建立人与人、人与环境等的互动关系,一旦情感的纽带得以建立,借助媒体实现“想象的共同体”便有了基础。

“人类兴趣”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认同,而地理接近性有助于强化此类认同。社区新闻有自己不同的判断标准,接近性或者相关性成为第一要素。人们可能出于好奇、偷窥或者移情心理喜欢阅读其他类似人群的故事,比如新闻人物是我的邻里,新闻事件关涉我的实际利益。内容相关驱动构成强大的阅读心理基础。

美国概念是我们的镜鉴,考虑到两国巨大的差异,照搬肯定水土不服,部分要素需要重新调整。

首先,出版社区报的根本目的是强调归属感,无论中外,这一点都不能偏离;其次,虽然中国的人口密度远超美国,但是社区报即使在中国,也很少超过5万份发行量,这一条标准基本适用;最后,中国社区报的定义中必须加上一条:奉普通人为明星。其实,小报在中国一直存在,比如县域党报,但它是为地方精英服务而非把发言权交给普通民众的媒体。

互联网时代,此报已非彼报,无论国内外,绝大部分社区报仍以纸质版形式存在,这是由纸媒相对较高的盈利能力所决定的,但同时并不排斥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打的是组合拳,几乎所有社区报都有网络版以及移动终端。对出版方,目前最重要的是占据传播的社区层次点位,介质在适当时候是可以转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