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始皇父子东巡辽海“碣石”的交通道及重要史迹发现

秦始皇父子东巡辽海“碣石”的交通道及重要史迹发现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父子两代东巡郡县,两次赴辽西、辽东至“碣石”而尽有刻石的事迹,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最高统治者陆巡黄、渤海北岸的辽东、辽西的重要史事,也是前3世纪末东北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最高规格的一国之尊水陆兼行万里的交通壮举。认证这次划时代东北亚交通历史真实的,主要有三项史迹发现。这三处重要史迹,印证了当年秦始皇、秦二世所东巡的基本经由,是应沿黄、渤海沿岸,从辽西循行山东和江苏沿海的重要交通轨迹。
秦始皇父子东巡辽海“碣石”的交通道及重要史迹发现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短暂立国的秦代在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历史上,具有国家意义人文交通的重大史事,当首推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两代的陆路东巡。这是前3世纪,东北亚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秦国,以“览省远方”、“宣威圣德”为目的,以举国之力进行的交通举措。在东北亚交通史上,秦与同时代大部分处于部族和方国阶段、以“部族交通”方式进行的东北亚地区其他部族、方国间的交通往来,无论在交通动员的人力和物力、交通设施的先进、交通管理制度的完备还是交通活动产生的影响等诸方面,都占有翘楚地位。

秦皇父子东巡的基础,除了锐意雄图的“宣威武功”的政治企图外,在交通条件上,是在六国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了以军事目的为主的“驰道”制度。诚如前引《史记·蒙恬列传》司马迁所追述的:“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湮谷。”另有唐《通典》记载:“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蔷夫游徼。”[8]秦代之乡、亭,既是郡县以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也是交通驿传的管理单位。这是秦代把交通制度纳入军政管理体制的创制。故秦《行书律》有:“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勿敢留,留者依律论之。”[9]即紧急军令、政令,必须立即传送,一般的令件,也需在一日内送达,否则依律问责。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中的“秦律杂抄”,即有专门管理“乘舆车马”的简牍,可见唐《通典》的追记有史可据。

在秦立国的十余年中,牵动全国郡县的交通史迹,无疑当属“东巡郡县”。从史籍中看,经临今东北地区的辽西和辽东,主要有三次。

其一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继二十六年(前221)“定天下为三十六郡”和二十七年(前220)“治驰道”以后首次东巡:“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10]五年后即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再次东巡:“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自琅邪北至荣成山。”[11]

绥中“碣石宫”遗址出土大瓦当

其二,秦二世元年(前209),二世胡亥又有东巡之举:“春,二世东巡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遂至辽东而还。”[12]《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也有“二世元年,东巡碣石”[13]的记载。此条的“碣石”亦即辽西傍海道上的碣石。

秦始皇父子两代东巡郡县,两次赴辽西、辽东至“碣石”而尽有刻石的事迹,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最高统治者陆巡黄、渤海北岸的辽东、辽西的重要史事,也是前3世纪末东北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最高规格的一国之尊水陆兼行万里的交通壮举。认证这次划时代东北亚交通历史真实的,主要有三项史迹发现。

其一,是原竖立在山东省胶南县海滨、今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始皇父子所刻“琅邪石”残石。

其二,今山东省荣成县成山头海滨有始皇时所刻“天尽头”文字的残碑刻石。

其三,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河北省秦皇岛和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墙子里先后发现的秦始皇东巡“行宫”遗址。

这三处重要史迹,印证了当年秦始皇、秦二世所东巡的基本经由,是应沿黄、渤海沿岸,从辽西循行山东和江苏沿海的重要交通轨迹。

尤其需要介绍的是,经辽宁省考古工作者近30年的连续考古工作,在辽西山海关外10公里的“墙子里”遗址,发现了堪称“地下书卷”的重要遗址。这一遗址位于绥中县万家镇墙子里渤海湾北岸。以“墙子里”为中心,东西分布有“止锚湾”和“黑山头”3处,连同瓦子地、周家南山共5处建筑址,与大金丝屯秦汉陶窑址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行宫”及其附属建筑群[14]。其中在“墙子里”的中心遗址,是一处布局严整、规模宏大的建筑址。其中心建筑台址,临海高出12米,每边长40余米,夯土层坚实、清晰。在现存台址上,尚保存有大型柱础石和建筑构件筒瓦、版瓦等。在台址东南附近的地层中,发现的秦代巨型夔文瓦当,径宽约50厘米。浮雕典型的秦式夔龙纹,堪比秦咸阳阿房宫的建筑构件,凸显出该处行宫遗址建筑规格之高和地位之重要。

从遗物时代和建筑等级上,印证了秦始皇东巡“行宫”的特殊性质。该中心台址的主体为秦代建筑,前半部有汉武帝继续利用的痕迹。围绕这一中心建筑址的周围建筑遗址呈层级式院落分布。有规整的夯土城墙围绕和带回廊式的建筑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以连续墙基组成10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在建筑址中,有成排列倒塌的秦汉筒瓦和瓦当,以及大型陶制“浴盆”、下水管等遗构,凸显该“行宫”建筑设施的完备。而中心台址北部存有两组大型殿址。东西对称排列,每处殿址平面呈曲尺形,残基高约1米,南北各有1门,以陶制大型空心砖砌成踏步,台基外有檐廊和散水。它是具有高等级的宫室建筑规格,是秦汉“行宫”建筑的罕见考古遗存,在秦汉皇家“行宫”建筑史和交通史上具有圭臬性标志。其正南数百米,正面对海中3块耸立高约20米的高大礁石,是为史书中记载的秦始皇东巡的“沧海碣石”。与“墙子里”建筑址同位于海滨面向“碣石”,西去1500米有“黑山头”遗址。此处遗址在突出海岸的一个约5000平方米的海岬高台上,排列着三重汉代建筑址。经清理发掘,现存建筑址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仅主体建筑的基础即长45米,宽25米。建筑遗址上,发现有成排的柱础石、井窖和残破的陶排水管。周围散布大量汉代早期灰绳纹板瓦和筒瓦,是又一处重要“行宫”建筑,很可能是继秦始皇后,汉武帝再次东巡时所建“汉武台”的独立建筑址。黑山头崖下的海滨,至今有两块对峙如双阙的兀立礁石,状如门阙,或为史书上记载的“龙门石”。

在“墙子里”以东约1公里的止锚湾,还有一处秦汉建筑遗址。因现村落人口密集、开发较早破坏严重,但应是秦汉东巡时的又一重要的配属建筑遗址,总体上形成了“石碑地”“止锚湾”与“黑山头”三者“一宫两阙”的布局。而从近临金丝屯的大型陶窑址看,秦汉东巡“行宫”的建筑材料就是在当地烧造的。这是迄今为止,具有皇家等级的“行宫”建筑和配属窑业建筑在辽海地区的首次发现。

上述发现于辽西绥中县墙子里、黑山头、止锚湾等地的滨海大型秦汉建筑遗址和遗物,布局完整、时代明确。在今山海关东西百里渤海(古称北海)湾,可谓得天独厚,真正秦汉时代最后登临的海上“碣石”于此独观。因此,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证,这里正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包括后来曹操)东巡“道碣石并海”所建的“碣石宫”和“汉武台”所在地。它和秦皇岛金山嘴一带的秦汉遗址,在“辽西傍海道”上共同构成当年秦皇、汉武东巡“辽海渤碣”的重要“行宫”遗迹[15]

秦始皇父子开创的东巡辽海、登莱等交通史迹,历时有年,行程万里。不仅是前3世纪中国和东北亚历史上的开创之举,也是有文献记载和史迹可寻的当时世界交通史上的盛事。如同司马迁《史记》所记,当年秦二世追寻始皇东巡御路时,“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16]。秦始皇父子两代,立国不到20年,其帝业的建树,遑论“盛德”。因就在秦二世东巡后几个月,即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秦祚终尽。如《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二世)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于是楚戍卒陈胜、吴广等乃作乱,起于山东”[17]。但秦代开辟的“筑障塞”“修驰道”“建行宫”和陆路巡行的创制,却在东北亚和世界交通史上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名篇。如同对整个秦王朝的历史功过评价应有全面多元认识一样,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开创的交通“驰道”等制度,如同“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等创制是中国包括东亚地区在世界社会文化史和政治制度史上有深远意义一样,不应以秦之短祚而淹没其长远的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

【注释】

[1]《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536页。

[2]《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贾山”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3年版,第2328页。

[3]《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958页。

[4]《说文解字》卷十“驰”字条,中华书局据陈昌治刻本影印,1963年版,第201页。

[5]《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570页。

[6]详李向东、王绵厚主编:《辽宁省燕秦汉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第二章,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

[7]《水经注》卷十四“小辽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92页。

[8]《通典》卷三十三《职官》“乡官”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88年版,第922页。

[9]张政烺、日知编:《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行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82页。

[10]《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49页。

[11]《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校本,1982年版,第263页。

[1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校本,1982年版,第267页。

[13]《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1370页。

[14]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辽宁省考古工作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15]1984年秋,业师北大教授、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来辽西考察并讲学,笔者赴兴城、绥中看望。遂再次登临辽西“碣石”,感怀秦皇、汉武东巡之功,曾有咏史习作:“烟波浩渺忆秦皇,胜迹流年绽耿光。碣石重观惊巨浪,龙门高阙映斜阳。雄图汉武边关肃,伏骥曹公剑珮彰。寻道求仙音讯杳,山河永驻势苞桑。”

[16]《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67页。

[17]《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55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