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寿昌在安徽广德府任上挂冠而走行行走了一年多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挨饥忍饿

朱寿昌在安徽广德府任上挂冠而走行行走了一年多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挨饥忍饿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子路是一个孝子,家中断炊的时候,他宁可让自己饿肚子,也要让父母吃上饭。有一年子路的父母双双病倒了,且身体日渐衰弱,已经下不了床。想到这里,子路立即行动。子路恭心孝亲广为流传。此后,寿昌苦读诗书,北宋熙宁初年金榜题名,任安徽广德知府。乡亲们都为其母子重逢欢欣,纷纷上前恭贺,更为朱寿昌弃官寻母的大孝感动,并勒石铭记,遂将原来的村名改为婆婆村,明朝初年更名为“婆合村”。
仁孝合德_和之说

1. 菽水承欢

【为亲负米】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路是一个孝子,家中断炊的时候,他宁可让自己饿肚子,也要让父母吃上饭。有一年子路的父母双双病倒了,且身体日渐衰弱,已经下不了床。子路为了能让父母吃些东西,用尽了各种办法。他把山上种的黍米磨成粉,又用细箩筛出黍面,做成各种各样的吃食,可父母竟然哪样也不想吃,原来父母想吃平原里的大米

子路不由得犯起愁来。要想弄到大米必须去百里之外的琅琊才能买到,可是哪里有钱去百里之外的琅琊买大米。子路突然有了主意,他想琅琊是片平原地,既然盛产大米,就不会有山区才有的黍米。黍米虽说是粗粮,但没准吃惯了大米的人,也愿意吃几顿黍米换换口味。家里虽然没有钱去琅琊买大米,但可以用家里的黍米去换。

想到这里,子路立即行动。子路在路上被树枝、荆棘划破了口子,鲜血直流。山路实在陡峭难行,有几次子路都险些从陡坡上滑下去,他的膝盖磕破了,胳膊上也擦掉了几块皮,但他咬着牙忍住疼继续前行。子路在走过了无数块田地、翻过了几重大山、越过了数不清的大河小溪、穿越了一片又一片大大小小的森林之后,发现自己到了一个村庄。一位大伯听说子路为了爹娘,小小年纪竟然负米百里之外,很是感动和敬佩,不仅立即把子路拉出柴棚,让进了他家的正屋,还吩咐大娘为子路熬了大米饭,准备了满满一袋子大米。就这样,子路在离开村庄五天五夜后,就出人意料背着满满一袋白花花的大米回来了。

子路常对人讲:“树欲静,风不息;子欲养,亲不在。今始知椎牛祭墓,不如鸡豚之奉于生前也。”子路恭心孝亲广为流传。

2. 无忝所生

【弃官寻母】

朱寿昌是宋代扬州人,父亲朱巽曾作过京兆守,有妻妾若干。寿昌生母刘氏为主母妒恨,在寿昌7岁时被逼出嫁,于是母子分散,天各一方。此后,寿昌苦读诗书,北宋熙宁初年金榜题名,任安徽广德知府。他每每想起生母,夜不能寐、食不入味、终日以泪洗面。心想连自己的生身母亲都找不见,如何能解民于倒悬,如何为百姓树立忠孝的典范。到任一月余,他向朝廷打报告,这个官不做了。于是就有了下边这段故事:

朱寿昌在安徽广德府任上挂冠而走,行走了一年多,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挨饥忍饿,走州过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秦地同州。他在同州城内四处打问生母的下落,描述生母的姿态。试想,时隔几十年,无论怎样的人都会有变化,所以,半个多月来一无所获。他坐在一家店铺门前,喃喃自叹命苦,不知母踪。有一卖豆腐的路过他的身边,无意间听到他几句寻母的话。了解了原委之后,愿意帮他打听。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卖豆腐的喜滋滋地告诉朱寿昌,在城东五里一个村子里见了一位同他口音差不多的70岁的老婆婆,他把情况给老人家说了一遍,老人家眼泪一滴一滴往下流,就是不说话。朱寿昌一听,喜出望外,赶忙收拾行李,同卖豆腐的人直奔城东小村。到了那个村口,寿昌举目望去,只见一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目光呆滞的老妪倚门而立,他仔细观看,依稀印象中的母亲浮在眼前。他躬身施礼,询问老人家年龄、籍贯,知是生母,即下跪行大礼。此时,乡邻听说老人家的儿子不远万里,弃官寻母,纷纷前来观看。

乡亲们都为其母子重逢欢欣,纷纷上前恭贺,更为朱寿昌弃官寻母的大孝感动,并勒石铭记,遂将原来的村名改为婆婆村,明朝初年更名为“婆合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