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马桶盖说起……

从马桶盖说起……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代序)2015年1月26日,财经作家吴晓波一篇《中国中产为何蜂拥去日本买马桶盖》引起轩然大波。“马桶盖”成为2015年热门关键词。从消费者到媒体、政府官员、企业、“两会”代表委员乃至总理李克强,纷纷就中日马桶盖对比、中国制造业尴尬现状以及转型升级出路进行了反思。小小的一个马桶盖颠覆了大众对于“中国制造”的印象,也戳中了“中国制造”痛点。有人感叹,一只马桶盖打败了“中国制造”。
从马桶盖说起……_中国供给侧改革

(代序)

2015年1月26日,财经作家吴晓波一篇《中国中产为何蜂拥去日本买马桶盖》引起轩然大波。“马桶盖”成为2015年热门关键词。从消费者到媒体、政府官员、企业、“两会”代表委员乃至总理李克强,纷纷就中日马桶盖对比、中国制造业尴尬现状以及转型升级出路进行了反思。

小小的一个马桶盖颠覆了大众对于“中国制造”的印象,也戳中了“中国制造”痛点。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和与世界联系进一步紧密,“中国制造”几乎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前些年还有一个美国人,试图不用“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果铩羽而归。

“中国制造”铸造了一段“神话”。最低廉的成本、最迅速的交货周期、最庞大的制造能力……都成为“中国制造”的组成部分。但同时,质量不佳、假冒仿冒、产品低端等,也成为外界对“中国制造”另一面的印象。尽管媒体前几年不断提醒,中国是用几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但毕竟衬衫与飞机是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两极的代表。直到“马桶盖”的出现,一下子戳破了人们对“中国制造”低端称王的这层窗户纸:原来像马桶盖、电饭煲这种大众货,“中国制造”竟还有如此大的差距。

在《中国中产为何蜂拥去日本买马桶盖》一文中,长期接触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吴晓波尖锐地指出:我眼睁睁地看他们“嚣张”了20年,而今却终于陷入前所未见的痛苦和彷徨。成本优势的丧失、渠道优势的瓦解、“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这三大痛苦正在折磨着“中国制造”。

是“中国制造”的能力不够吗?有这样的成分,但绝不能归咎于此。就拿马桶盖来说,事后媒体调查发现,很多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的外包装上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福建省厦门市是国内大型的智能卫浴生产基地,为许多国际品牌代工贴牌生产。厦门2014年出口的智能卫浴产品和配件产值达16亿美元,主要出口欧洲和日本市场,出口日本的占半数以上。

是中国消费市场已接近饱和了吗?显然不是,从每年出境游客海外“扫货”就可以看出,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游客不只买名牌奢侈品,像马桶盖、电饭煲、奶粉、厨具等都是购买的对象。也就是说,不是没有需求,而是供给不对路!如果在国内能够买到和国外质量差不多、价格又便宜的产品,有哪个消费者愿意千里之外花这个冤枉钱呢?

有人感叹,一只马桶盖打败了“中国制造”。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世界工厂”为何难获消费者青睐?

——生产能力世界第一,缺乏核心技术、人性设计。一直以来“中国制造”解决的是短缺问题,对优质产品探索、研发、生产刚起步,但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已被国际市场逐渐培养,供需之间产生裂痕。

——不尊重知识产权创新企业遭“山寨”。其实国内很多企业并不缺乏创新能力,但创新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快就被“山寨”了,仿冒的成本太低、劣币驱逐良币。

——品牌“叫不响”,服务难到位。现在并非是卖一个或一套产品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来增加产业附加值

——制造业质量基石被忽视。现在“中国制造”高端低端并存,核心的质量、标准问题仍缺失,夯实基础的工作还没完成……

所有上述这些,其实都归结于一点——供给侧。

作者

2016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