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

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刘文静一、引 言(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资源匮乏、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危机重重,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此类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因此,研究城市综合承载力十分重要。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高低决定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因此,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性已逐步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认可。
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

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

刘文静

(安徽师范大学)

一、引 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资源匮乏、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危机重重,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此类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城市是人口分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集中区,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小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不断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和规模剧增,也增加了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约束,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不仅有助于城市的发展,也有助于其周边区域的顺利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系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城市综合承载力十分重要。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高低决定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城市系统是城市竞争力存在的载体,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先决条件,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高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大提供了可能。因此,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性已逐步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加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关系到国家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承载力”一词最早出自生态学,其作用是用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确定的环境条件下能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膨胀加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变得日趋尖锐,促使承载力研究向纵深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被广泛采用,其概念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指的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土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992年,瓦克纳格尔(Wackermagel)等人提出了生态足迹模型,并在1996年由瓦克纳格尔进行完善,它通过测定当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的自然的数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2002年,Oh K将城市承载力定义为一种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物质水平发展,其水平能够使城市的人居环境系统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不会引起其退化或不可逆的破坏。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认识到城市承载力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了愈来愈重要的意义,我国学者们纷纷把承载力概念引入到城市系统之中。薛小杰、蒋晓辉、惠泱河、黄强等提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指的是某一城市(含郊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中,依据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所能取得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高吉喜提出了生态承载力AHP综合评价法,并将其运用到黑河流域。他将生态承载力定义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具有某种生活水平的人口的数量。”王殿茹、赵淑芹等提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指数不但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区位条件,也取决于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再加上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状况。金磊等认为城市承载力指的是城市安全容量,指在一段时期内城市灾害不会对城市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安全保障系统造成无法承受的不利影响的最高限度,可将之量化为城市对所受灾害的最大容忍度。

二、南通开发的战略意义

(一)支撑长三角

长三角地区向来是我国基础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但由于种种原因,它的发展长期存在一个不够均衡、不够协调的问题。为此,国家十分重视推动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一体化。这个“一体化”有个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称谓——“一体两翼”,就是指以上海为龙头,以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为中轴,以宁波为代表的浙江若干城市为南翼,以南通为代表的江苏江北若干城市为北翼的城市群落发展格局。现在这个格局里,中轴和南翼强、北翼弱,或者说长三角的其他角都很硬,而通扬泰这个角还比较软,这显然与长三角发展一体化战略不相适应。着力推进南通沿海开发,必将撬动以南通为代表的北翼区域快速隆起,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二)拓展大上海

上海在实现与西翼、南翼城市的深度融合之后,正在加快实施跨江北拓战略。随着苏通大桥通车以及沪崇启通道、崇海大桥、沪通铁路等过江通道的陆续建设,南通完全融入了上海1小时经济圈。南通作为中国沿海首批开放城市和港口枢纽城市,其发展目标、战略思路、产业特色、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与上海“四大中心”建设相吻合,是上海北拓的桥头堡和首选地。实施沿海开发将有效策应上海、接轨上海、拓展上海、服务上海,贯通上海与苏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联系,为上海发展开辟新空间,为上海更好地服务全国创造新优势。

(三)带动长江北

推进江苏以及南通沿海开发,既能促进我国东部沿海均衡协调发展,又能借助长江这样的大动脉、大通道使开发效应直接辐射长江以北大片地区,并与国家实施的中西部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发展战略相呼应,可以极大地增强江苏沿海对长江以北区域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同时,南通是我国长江流域江海运输功能转换的起始点,加快沿海开发,有利于大幅提升上海南通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出海门户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

三、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一)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界定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我国学者罗亚蒙认为城市综合承载力包括战略意义上的城市承载力(即城市的地理基础承载能力,如水和土地等,这是最根本的承载能力)和技术层面上的城市承载力(即城市的功能,即城市的发展动力问题)两方面。而叶裕民认为: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活动及城市人口的承载能力。城市综合承载力扩展了原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即整个城市能承担多少就业,能容纳多少人口,能提供什么水平的生活质量等。它是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的有机结合体。

综合考虑以上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和论文研究目标,本文所提出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不受任何破坏性影响的条件下,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基础设施和城市外部支撑对人类的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结构即城市综合承载力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基础设施和城市外部支撑力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要素承载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综合承载力这一整体。城市综合承载力是一个具有“能力”内涵的综合性概念,虽然由要素承载力组成,但不是要素承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的结合,[1]当其中某一要素存在缺陷时,整体优势就难以发挥。所以,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方面,不仅要考虑单一要素的突破,而且要通过其他系统结构的优化提高整体能力。依据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结构,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可以找出制约综合承载力因素是什么,即具体是哪个要素承载力存在缺陷,因此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

(二)研究对象的空间界定

本文主要是对南通市辖区、海安县、如东县、如皋市、启东市、海门市6个地区的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以促进南通可持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评价指标组成的一个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动态性的有机整体。各指标应具有独立性,信息重叠量要最小化,否则指标体系会变得过于庞大。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评价指标的设置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相对完备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所选的指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能全面地反映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各个方面,要有反映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城市外部支撑等各系统发展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

(2)科学性原则。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要有明确的指标概念,标准的测算方法,规范的统计方法再加上科学的评估方法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所选的指标要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或直接从有关部门(科研部门和技术部门)获得的资料,指标要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可量化性。

(4)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城市综合承载力总体上是动态变化的,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又保持着稳定性,这就决定了城市综合承载力既具有动态性又具有稳定性,因此,评价指标体系所选的指标也应注意动态性与稳定性的结合。

2.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城市单个要素系统承载力的评价研究,由于单个要素所代表的区域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本文采用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其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城市经济活动与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以及城市外部支撑力的资源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的协同作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基础设施以及外部支撑是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它们共同形成城市复杂的系统。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以上概念,并考虑到指标选择的可操作性和代表性,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共二级,在城市综合承载力下,分要素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基础设施和城市外部支撑6个一级指标,再在其下形成24个二级指标。

Tab.1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表1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 表)

3.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所需的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及不同的单位,需对其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设综合指标评价问题中的方案集为P={P1,P2,P3,…,Pn}对应文中Pi即为单个城市,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样本数);指标集为C={C1,C2,C3,…,Cm};方案集P对指标集G的属性值为xij(i= 1,2,…,n,j= 1,2,…,m);x=(xij)n× m表示方案集P对指标集C的“属性矩阵”即“决策矩阵”。评价指标一般可分为两类: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效益型指标是指属性值与承载力是正相关的指标,其值越大越好;成本型指标正好相反。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中,除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社会用电量”、“第一产业比重”和“机动车保存量”为成本型指标外,其余均为效益型指标。采用极差法对这两类指标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

效益型指标:

成本型指标:

上两式中:x jmax和x jmin分别为Cj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此标准化处理后的决策矩阵为Z=(Zij)n×m,这样就可以直接对决策矩阵的数据进行处理。很显然,Zij值越大越好。

4.指标权重的确定

综合指标评价分析的关键是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原理相对简单,精度较高的均方差客观赋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客观性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关键是各指标对方案属性值的确定,然后以各层次指标的属性值作为随机变量运用均方差方法进行计算。以下分别说明对二级指标权重系数和一级指标权重系数的具体求解过程:

(1)二级指标权重系数

二级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是以在各方案在指标下的无量纲化的属性值作为该随机变量的取值。首先求出各随机变量的均方差,最后将这些均方差归一化,结果即为各单项具体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步骤如下:

(2)一级指标权重系数

二级指标的属性值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

式中:Pk为B系统的子系统的指标属性值,B 1为二级指标属性值,W j为单项指标权重系数,Wk为B系统的子系统的权重系数。同单项指标权重系数求解一样,采用均方差求解,分别以B 1 Pk作为随机变量,计算各层次随机变量的均方差,并将这些均方差归一化,其结果即为指标的权重系数Wi和Wk

(四)评价模型的构建

运用均方差决策法等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这既反映了城市系统特定时期承载力水平,又能初步判断该城市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能力。为进一步研究评价城市的承载力水平,本文采用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综合承载力指数。综合承载力指数是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未来发展能力总体水平的集中体现。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对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W)进行求解,即:

根据(式7)公式计算,得出南通6个县域地区的综合承载力分值,显然Ri(W)越大越好。然后,在6个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分值基础上,分别计算出各要素的分值。计算结果见表3 2,图3 1—3 7。

Tab3.2 Nantong City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value form 2006 to 2010

表2 2006—2010年南通各县域地区综合承载力得分

(续 表)

注:上述表中数据计算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6—2010电子版;南通统计年鉴2006—2010年。

2006—2010年市辖区城市综合承载力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Nantong city from 2006 to 2010

2006—2010年海安县城市综合承载力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Haian county from 2006 to 2010

2006—2010年如东县城市综合承载力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udong county from 2006 to 2010

2006—2010年启东市城市综合承载力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Qidong city from 2006 to 2010

2006—2010年如皋市城市综合承载力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ugao city from 2006 to 2010

2006—2010年海门市城市综合承载力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Haimen city from 2006 to 2010

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2006—2010年的比较

Nantong county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2006—2010 years of comparison

四、南通县域城市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一)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比较分析

南通县域各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各要素承载力均呈明显的差异,其中市辖区的综合承载力最高,从2006—2010年一直高于0.7;海门市综合承载力最低,最高只是2009年的0.252 5,说明南通各县域城市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极端化现象严重,同时说明南通各县域尚未形成合力,对整个南通的发展成为不利因素之一。

市辖区综合承载力和各要素承载力得分均为最高,并且在全部6个城市中是唯一处于高承载力分区(>0.50,即高于平均值1个标准差)的城市。主要因为市辖区处于城市中心地位,城市化程度较高,人力资源丰富,科技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城市规划全面,民众的环保意识较强,尤其是苏通大桥的建成使市辖区的区位优势得到提升、经济优势得到发挥、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港口工业开发优势得到增强、城市集聚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深刻的影响和变革。

环境承载力是影响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提升的第一因素,但不占绝对主导地位。根据均方差方法确定的各一级指标权重系数可知(表2),环境的权重为0.182 1,意味着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基础设施承载力(0.176 7)、城市外部支撑力(0.165 9)、经济承载力(0.162 2)、人口承载力(0.158 9)、资源承载力(0.154 2)。南通各县域地区发展的短板是资源。

(二)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间变化分析

南通各县域地区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以启东市上升幅度最大。启东市由2007年的综合承载力得分第五上升到2010年的最二位。其中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三者的权重系数不断上升,对南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环境承载力的权重系数由2006年的0.168 4上升到2010年的0.182 1,经济承载力由2006年的0.156 8上升到2010年的0.162 2,基础设施承载力由2006年的0.163 3上升到2010年的0.176 7,这得益于南通市政府对构筑交通大通道非常重视。“十二五”计划明确提出了构筑“三个通道,两个网络,一个港口”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三个通道即苏通大桥、沪崇苏公路、沪崇苏铁路;三个网络即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络;一个港口即在建设长江港口的同时,加快海港建设。上海南隧(崇明—永兴岛)北桥(永兴—浦东)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因此南通加快建设崇启大桥、崇海大桥已条件成熟。南通与上海之间的交通改善将使得南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层次上参与上海经济圈的协作分工与竞争发展,成为上海的产业转移的承载基地,外资与内资流转的扩张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不断发展。在加强对外开放的同时,南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追加环境治理投资,控制工业污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

但在2009—2010年,包括市辖区,如皋市,海门市的综合承载力都有所下降。此外从2006—2010年,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和城市外部支撑力的得分在6个地区中普遍下降,说明在5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人口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力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由最大变为最小。从一级指标权重系数变化来看,2006年资源承载力权重系数最大,为0.175 3,到2010年水资源承载力权重系数最小,为0.154 2,说明近年南通个别县域地区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资源承载力对城市群发展的贡献最小。

五、提升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建议

(一)因县制宜,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市辖区重点在于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因市辖区属于水量性缺水,故要从综合调配水资源,释放现有水资源盈余,更新、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和地下水的调蓄能力,进行地表水库之间和地下水库的联合调度等方面调节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按照优水优用、一水多用和重复使用的原则,实现各类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和优化策略。另外,市辖区水源污染也比较严重,环境污染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造成水源水质恶化。因此,市辖区也应重视水资源的治理保护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而海安县,如东县,如皋市,启东市,海门市5县市的制约因素是城市外部支撑力。所以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公共服务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增加,维持区域居民高幸福感指数,重点提升道路交通服务。具体有:1)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2)开展校地合作,提升区域劳动力的素质;3)在项目建设中,配套实施绿化工程;4)构建医疗服务层次体系,重点完善基层医疗服务设施;5)加强技能培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6)拓宽交通要道,改造交通枢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二)优化综合承载力结构,发挥整体优势

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城市外部支撑力是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五者重要程度相当。当其中某一要素存在缺陷时,整体优势就难以发挥。所以,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方面,不仅要考虑单一要素的突破,而且要通过其他系统结构的优化提高整体能力。市辖区,海门市通过盘活土地存量,深度挖潜,积极利用未利用土地,提高资源承载力;如皋市,海安县通过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如东县,启东市依托大洋港吕四港发展港口物流业,利用沿海丰富的风能资源发展风电产业,提高经济承载力,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而提高南通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三)冲破行政区域障碍,促进南通的整体协调

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冲破南通行政区域内的各自为政的障碍,制订一套统一的发展战略,设立境内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管理机构,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的协调政策,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领导体系,打破一行一业、一县一地的局限性,树立大区域、大经济、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进一步优化市与县之间、县与县之间的协调配合,对重大产业布局、重大项目落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之间错位发展、推进土地、岸线、港口、园区等各类资源共建共用共享等重大事项,加强调查研究、督查指导、服务协调,共同推进各项工作。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沿海开发机制,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加强境内整体协调、相互配合和利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协调好区域内部的关系及与邻区的关系,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诚信,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态文明。

六、结 语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开发战略,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在两会期间以及国家和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将江苏沿海三市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南通更是江苏沿海开发的排头兵,在江苏沿海开发中凸显更为重要的地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面临人口、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城市承载力。而对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不仅有助于提升南通的和谐快速发展,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沿海开发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建议,对江苏沿海开发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傅鸿源,胡焱.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5).

[2]牛建宏.“城市承载力”意指何方?[N].中国建设报2006.2.9.

[3]任通先.城市承载力研究进展浅析明[J].专题研究2009(10).

[4]戴陆寿,陆建云,王平.中国中部省会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统计公报论坛[Z].2007.9.20.

[5]裴阳宁.新疆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Z].2008.1.26.

[6]刘斯敖.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经济论坛[Z].2008.10.4.

[7]常红,汪文君.吉林省各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J].现代农业,2008(6).

[8]米红,曹晖,庞兰芳.“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分析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经济地理[N].2008.3.7.

[9]董春,王桂新,宋全红,胡晶.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3).

[10]李东序.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城乡建设[J].2006(5).

[11]韩俊丽,段文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基本理论研究[J].中国水利2004(7).

[12]Wackemagel M,Onisto I,Bello P.1..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 print Concept.Ecological Economic,1999(29).

[13]E.Churie.Intergration of Linear Programming and GIS for Land Use Model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1993.1.

[14]R.F.Steiner,H.W.Vanlie.Lan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Exanples of Land Use Planning:Proiects and program.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

[15]徐琳瑜,杨志峰,李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2003(12).

[16]Oh K,Jeong Y,Lee D,et a1.An Intergrated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J]Korea Plan Assoc,2002,37.

[17]Oh K.Visual threshold Carrying Capacity(VTCC)in Urban Landscape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f Seoul,Korea[J]Landscape Urban Plan,1998,39(5).

[18]薛小杰,惠泱河,黄强,蒋晓辉.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实证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12).

[19]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0).

[20]赵淑芹,王殿茹.我国城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指数及评价[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2).

[21]金磊.城市安全风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川城市问题[J].2008(2).

[22]李廉水,Roger R.stough.都市圈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2006.

[23]李东序,赵富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与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