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苦干结硕果

苦干结硕果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心办实事 苦干结硕果——武都县段河坝流域扶贫综合开发示范点建设情况调查一、概述锦屏乡段河坝流域位于白龙江流域宕昌至武都段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内,距武都城14公里,地处白龙江南岸,是典型的半山干旱区。流域内8村安装太阳灶450个,烟墩沟新建沼气池90户90个,实现了四季做饭、照明用沼气,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而且极大地缓解了农村烧柴对林木的掠夺破坏。
苦干结硕果_武都县段河坝流域扶贫综合开发示范点建设情况调查_贫困地区发展的实践考察与理论思索

真心办实事 苦干结硕果——武都县段河坝流域扶贫综合开发示范点建设情况调查

一、概述

锦屏乡段河坝流域位于白龙江流域宕昌至武都段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内,距武都城14公里,地处白龙江南岸,是典型的半山干旱区。流域总面积20.8平方公里,有耕地11492亩,包括锦屏、坪牙藏族乡两个乡的8个村,共1229户5560人。过去这里地貌破碎,植被稀疏,干旱缺水,交通阻塞,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特别缓慢,2000年人均占有粮22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08元,全流域8个村仅有3辆农用三轮车,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86%,青壮年文盲率高达27%以上。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索半山干旱地区扶贫开发的路子,陇南行署专员李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该流域作为自己的示范点,从2001年开始先后用三年时间,组织筹措资金,地县扶贫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地县乡村四级联办,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按照“项目覆盖、民办公助、各方配合、共同出资、责任到人、各记其功”的原则,实施了以公路建设为骨架,水利建设为命脉,坡面沟道治理为重点的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社会事业、村级组织建设同步发展的区域扶贫综合开发。由于资金及时到位,各方配合默契,群众积极参与,至2003年年底计划项目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流域面积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到群众普遍称颂赞扬,达到了办点示范的预期目的。

二、成效

1.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转变。在办点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思想发动,去做宣传,去组织群众。这个过程也是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的过程,让群众知道要干些什么事情,自己能得到那方面实惠,最后达到什么目标,使农民增强认同意识参与意识。扩大了电视覆盖面,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用电视、音乐、歌声代替了过去的迷信、赌博、斗殴,通过收看电视接受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使农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通过道路交通建设,降低了建筑材料运输成本,为群众修房、改房、装修、设厕、设圈提供了条件,流域内60%以上的农户硬化了地面、贴了瓷砖门面,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劳动力的解放,劳动强度的降低,农民的穿着打扮有了进步,群众的个人卫生有了改观。所有这些方面的变化,生动具体地教育了广大农民,使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奋斗的前景,增强了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自信心,为流域扶贫综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村公路到村社。3年时间先后打通6条全长51公里的环山乡村公路,实现了除坪牙乡铧咀村(目前已开工修建)之外的流域内7个村社全部通公路。路面铺沙13公里,新修过水路面2处,埋设U型槽边沟水渠12公里,装砌护坡2处400立方米,整修拓宽乡村公路2条18公里,栽植公路行道树2.8万余株。乡村公路的建成,使流域内机动车辆上升到28辆,极大地方便了高半山群众的生产生活。二是水利建设到地块。维修加固英雄渠9100米,延伸250米;修建拦水坝1座;维修支渠5条1.5万米;埋设地下管网3.6万米;新修100~150立方米蓄水池22个;新修电灌2处,维修3处;维修加固河堤3条4600米;疏通排洪沟2条1400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00亩,恢复900亩。三是坡面得到全面治理。修梯田2440亩,修筑谷坊62座,栽植水保及生态林21.03万株,退耕还林经济林137.3万株,种草1820亩,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产的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3.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实施乐民工程和村容村貌建设,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三年内除乐民建房外,群众自筹资金建房6户,改造美化住房,硬化地板、瓷砖贴面36户,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一些农户在居住面积、居住环境、饮用水和空气质量方面的享受超过城镇居民。通过科技培训推广和产业结构调整,建成吨粮田1000亩,双千田800亩,万元田100亩,建成日光温室2座,塑料大棚40座;推广双膜西瓜400亩,冬播洋芋800亩、小麦和玉米带状种植1260亩,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800亩,劳务输出2200人(次),使流域内人均占有粮由2000年的224公斤,上升到2001年的250公斤,2002年350公斤,2003年4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750元,上升到2001年的1000元,2002年的1100元,2003年1300元,年均增长100元以上,年均增幅12.7%,增幅高于全区的增长水平,也高于全县的增长水平。流域内农户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4.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同步发展。一是新建教学楼2座,维修村学6所,使适龄儿童入学率由86%上升到100%。二是新建乡村卫生院1座,整顿规范村级医疗所18个,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卫生水平。三是流域8村全部实现了广播电视覆盖,其中,黄鹿坝村有线电视入户130户,入户率85%。四是在段河坝村建成农民图书室一座,有各类图书500余册。五是新建基层组织活动室43间700平方米,实现了村村有活动场所,丰富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政治文化生活。

5.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和谐。完成了段河坝、黄鹿坝、烟墩沟、朱家山等4个村的农网改造8000米,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使农民用电费用由过去户均月15至16元降到5至6元,扩宽了农村能源。改建圈舍280户280间,改放养为人工圈养,减轻了对植被的破坏,保护了生态。流域内8村安装太阳灶450个,烟墩沟新建沼气池90户90个,实现了四季做饭、照明用沼气,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而且极大地缓解了农村烧柴对林木的掠夺破坏。从烟墩沟支部书记陈玉华介绍中得知,过去全村142户人,烧柴主要靠挖树根、砍树解决,一户年均要烧100捆左右的柴火。折算下来一年要砍数万棵树,植被不堪重负,生态日益恶化,现在一年四季用沼气,村民不用再砍树挖树根,对自然的破坏大大地减少了,加上退耕还林,人与自然出现了和谐发展的迹象,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有所扼制。

三、做法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挖穷根、断穷路。在李峰专员的亲自督促和帮扶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流域的综合开发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扶贫效益为核心,创新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责任,使流域的治理开发取得了令人注目的变化,达到了开发的目的。

1.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规划是项目实施的前提,也是项目想达到预期目的的保证。为了找到一条半山干旱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子,放大典型,推广经验。在办点前,负责领导和牵头帮扶单位深入实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摸清了流域内的基本情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科技为动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流域综合开发规划。详细的实施规划,明确了办点的途径及需要办成的项目,这个规划体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体现了资源、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点放在了稳定解决温饱上,发展的定位锁定在实现小康上,坚持把小康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统筹兼顾,相互推进,全面发展。

2.集中力量,项目带动,基础先行。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流域内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三年来共投资469万元,人均800元,亩均400元,实施大小项目35个,体现了只要加大投入,切准要害,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资金突出抓了公路、水利、农田、农网、生态建设。在公路建设上:突出连村通流域、通山头,使公路循环迂回方便了群众,改变了过去人背畜驮运输占据主要劳动力大量时间的局面,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现在每个村都有了农用车辆,群众称赞这条路为“连心路、致富路”。在梯田建设上: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在关庙山一带集中连片新修了高质量、高水准梯田,有力地推进了流域内基本农田的建设。在水利设施建设上:突出抓主抓重,重点修复了英雄渠,同步配套管网和水利设施。英雄渠是流域内的生命渠,始建于1958年,由于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很长时期内不能保证人畜饮水和灌溉耕地,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常常发生纠纷,在这次综合开发中,投资60多万元,加固延伸了主渠道,新建拦水坝,维修支渠,埋设管道,新修了蓄水池和电灌等配套工程,使渠道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路通水畅使流域内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在农网改造上:突出解决农民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完成了段河坝、朱家山、黄鹿坝、烟墩沟4村的农网改造。改造后,村民也开始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电价。随着电价的降低,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的增多,用电量持续增长。龙王山村在2004年春节一个月的用电量是往年同期的5倍。在生态建设上:突出把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在烟墩沟、清水坪、土门垭、龙王山等村开辟了农村新能源示范,配置太阳灶,新建圈厕配套的沼气池等,既保护了资源,又解决了群众用柴问题,村容村貌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减少了过去因用柴问题和沟里藏民族的纠纷。

3.发挥优势,调整结构,培育产业。没有水,半山干旱地区是靠天吃饭的经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经济结构的调整只能是纸上谈兵。但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补偿政策的出台,半山干旱地区找到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通过实践,县、乡总结出“退一兴三”的路子,也就是通过退耕,兴经济林果,兴畜牧养殖,再把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输出。耕地减了,但农村致富的路子却宽了。现在流域内几乎每家都有出外打工的人,这样一来挣了钱,二来增长了见识,村民的生活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流域综合开发过程中,地、县、乡、村四级注重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同步配套,整流域推进与到村到户扶持相结合,通过产业覆盖使贫困户得到直接扶持,见到实效。在产业体系建设上,注重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择优选项,形成了主业突出、多业并举,整流域开发的产业格局,基本培育了稳定解决温饱、稳定增收的产业开发项目。在段河坝村重点培育发展双膜西瓜,户均一亩,由于利用了双膜技术,聘用了陕西的技术人员,西瓜能够提前上市十几天,有较好的价位,人均仅此一项增收360元。而地势较高的朱家山村却由于西瓜上市之时许多瓜已下市,填补了天热无新鲜瓜可吃的空缺,也有较好的收益。其他各村则重点发展花椒、核桃,人均达到250株,这些将会是农民的发财树,致富树。

4.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增产增收。农民的素质是影响农民生产能力、生活水平的砝码。在流域开发中,始终把提高农民素质当做一件大事来抓,概括起来,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向农民灌输科技知识,使其掌握科技致富的本领,强化示范,典型引路。在开发过程中,开展技术培训38期,培训农民技术员2200人(次),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一两门先进实用技术,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谋致富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而且推动了流域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推广良种良法,引进新的栽培技术。在开发中,始终把科技推广作为整流域推进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围绕主导产业和项目建设,引进新的品种和新的栽培技术。大力发展地膜玉米、覆盖西瓜、大棚种植、拱棚蔬菜的种植面积。三是切合实际,把科技知识的灌输和农民的接受能力及他们所从事生产结合起来,力求简单明了,提高兴趣,易于接受。

5.集聚合力,整体推进,广泛参与。流域的开发之所以取得阶段性成效,得益于办点原则的严格实施,这个原则就是“项目覆盖、民办公助、多方配合、共同出资、责任到人、各记其功”。通过这个原则,把地、县、乡村抓落实的凝聚力增强了,也明确了项目牵头部门的责任。县、乡两级成立了领导小组,统一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统一齐抓村级阵地建设、统一发挥科技人员抓点示范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在办点过程中,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始终如一地得到体现,把形成的合力落脚于整体推进上。在流域治理中,本着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满意的原则,引导群众全程参与,分析贫困成因,寻找致富门路,筛选发展项目,制定扶贫规划,组织项目实施,较好地尊重了群众意愿,发挥了群众的聪明才智,启动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形成了“规划、实施、管理、收益”“四位一体”参与整流域推进的扶贫新机制。三年来,群众共投劳16万个工日,较好地完成了梯田、道路、造林、村学等各个项目建设,使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变。道路修建过程中,有些地方要涉及群众的房屋、地块,但由于村干部带头,率先作出牺牲,使建设进度大大加快,也使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流域内经济持续发展,形成了“干部满意,群众满意,成效明显”的扶贫工作新格局。

6.统筹兼顾,相互推进,合理布局。流域的开发立足点放在稳定解决温饱上,把发展定位在实现小康上,坚持以小康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推动小康建设,把着眼点不仅仅放在兴水改土上,而是统筹兼顾,相互推进,全面发展。一是抓好社会公益设施建设。重点抓了村学修建,卫生所建设、人饮工程及村级阵地建设与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通过教育、卫生、文化扶贫,改变了贫困村的封闭落后面貌,提高了村民素质和社会发育程度,实现了持续协调发展,为建设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了村容村貌建设,重点组织实施了“乐民工程”和“五改三建”,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的脏臭现象减少了许多。三是抓了基层组织建设、党员活动室建设。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7.创新机制,活化政策,强化管理。首先是资金的管理。在整流域开发的过程中,开发实施项目的单位,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探索出了合同管理与报账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重点抓了五个方面:一是实行项目招标制,对所有工程项目进行寻价招标,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金,二是实行项目合同制。资金管理部门与项目中标单位签订建设合同书,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管理项目,按照合同的要求建设项目。三是资金监管公示制。资金管理部门和乡村两级对资金来源、资金投向、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和不定期向群众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四是推行报账制管理。对所有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资金预算方案,严把资金报账、阶段检查、资金审计、工程决算、质量保证等环节,使有限的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拓宽融资渠道,集聚建设资金。一方面地县相关部门共同筹资,列报项目,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采取“干好多补,不干不补,先干后补”的办法,调动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其次是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经济林木加强管理。乡级政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挥调动全体受益者的积极性,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锦屏乡英雄渠管理办法》《锦屏乡乡村公路管理办法》和《锦屏乡农田管网、蓄水池、经济林木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强化管理力度,同时,他们还制定村规民约,让全体村民参与到每一条渠,每个蓄水池,每一道管网,每一片林木的管理,力求长期使用,有专人维护,确保其发挥充分的作用。第三是引进能人大户参与管理。锦屏乡运用市场手段引进能人大户参与流域内的综合开发和治理。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林茂、草盛、粮丰将成为段河坝流域不久的现实。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有些有资金但苦于没项目的能人大户开始把资金投向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项目上。锦屏乡引进武都城区很有经商头脑的王姓大户,承包林地养羊,达到了乡、村、农户、承包者四方受益的效果。承包者有责任管护林地不受侵扰,乡、村两级有义务保证承包人的合法利益,从而用市场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林地的管护问题。另外引进一大户利用英雄渠的水源建电站,完成了资源的再利用和渠道的保护,也较好地解决了管理维护资金的来源。这两户企业在流域内的“安家”,一定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将对流域的整体开发水平再上新台阶注入新动力。

四、启示

段河坝流域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预期目的。对示范区重点扶持、综合开发,辐射带动,整村整流域整片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加快全区扶贫开发步伐,推动小康建设提供了经验,探索了路子。总结示范区建设工作,我们感到有以下几点,可供启发和借鉴。

1.党员干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扑下身子身体力行为群众办实事,是搞好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带领群众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在段河坝流域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中,党员干部身体力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解决事关群众根本利益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文化生活贫乏,增收门路不宽等突出问题,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扎扎实实搞规划,千方百计筹资金,竭心尽力上项目,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尽职尽责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和积极参与,行署李峰专员多次亲临流域督促指导,进村入户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地县直帮扶部门争相给投资、上项目、送温暖、办实事;乡村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头苦干实干,保证了各个开发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带来了段河坝流域的显著变化。实践证明,一切工作,只要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生活,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就会好转,干部的工作作风也会随之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才会有序推进。

2.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治理、综合开发,是挖断穷根,稳定解决群众温饱,开辟脱贫致富路的有效途。段河坝流域在综合开发中,一是从基础设施入手,兴水、拉电、修路等,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建设了一批稳产高效田,不但解决了群众吃粮问题,也为群众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二是围绕生态建设,在山梁沟峁大规模植树种草,家家户户养羊养鸡养牛,发展特色经济,不但帮助农民栽下摇钱树,解决当年和今后增收问题,还帮助农民户户兴厕改圈改灶,建沼气池太阳灶,利用干净清洁能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使流域内农村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充分论证上项目筹资金,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村民大会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充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解决了有项目没资金,有资金没人干的问题。据统计,在35个项目建设中,群众共义务投工投劳16万人,其建设规模大、速度快、质量高也是前所未有的。流域内的变化历程,反映出要从根本上改变面貌,基础设施是前提,生态建设是主体,群众参与是动力。只有很好的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脱贫致富路才会越走越宽。

3.项目带动,整体推进,是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的有效的措施。该示范点建设在编制规划时,将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梳理成不同类型的项目,以覆盖整村整流域的项目来扶贫扶困,如贯通几村的人饮灌溉工程,联结全村民的盘山公路,漫山遍坡的经济林,解决特困户住房的乐民工程等,都是用项目工程形式一件件实施。三年来共实施大小项目35个,项目落实建成之时,也就是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之机,办点时按照“项目覆盖、民办公助、多方配合、共同出资、责任到人、各记其功”的原则,增强地县乡抓落实的凝聚力,明确牵头部门和协办部门的责任,通过“退一兴三”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特色产业;通过公路、水利、农田、农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通过科技培训向农民灌输科技知识,发展优质高效产业,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从而形成整村推进的合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4.围绕效益促发展,运用市场机制搞开发,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探索了新路。通过三年的苦抓苦帮和苦干,段河坝流域已初具开发规模,为今后整流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如何保护和巩固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将初步形成的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开发项目产生长久效益?这是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锦屏乡党委政府按照李峰专员的悉心指导和具体要求,创新工作机制,制定完善了水利设施及管网配套设施管理细则,经济林木管理办法等,每村确定护水员、护林员、护路抢修队等,依靠管理制度,村规民约,形成全民参与管护的工作机制,把每一条渠,每一个蓄水池,每一道管网,每一条路,每一片林的管理落实到村到人,确保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2004年来,锦屏乡还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小水电和畜牧养殖场,增加经济总量,培植龙头企业,并运用市场机制,将英雄渠的维修畅通交给水电站投资者,将部分区域的经济林成活管护交给私营农场主,不但使群众受益,老板得利,也使乡政府腾出精力抓更多的实事,实现了产业开发和经济利益的“双赢”。

(2004年3月与燕永堂、马琳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