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扬黄造绿洲

扬黄造绿洲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生命线 扬黄造绿洲———红寺堡开发区水利建设纪实红寺堡农田灌溉用水全部依靠扬黄水,年分配给红寺堡的灌水量为1.5亿立方米。可作饮用的地下水源在红寺堡境内仅有柳泉水源和罗山沟谷浅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红寺堡开发区在开发建设之初,供水工程一片空白。截至目前,红寺堡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9%。
扬黄造绿洲_—红寺堡开发区水利建设纪实_旱塬播绿

建设生命线 扬黄造绿洲———红寺堡开发区水利建设纪实

红寺堡农田灌溉用水全部依靠扬黄水,年分配给红寺堡的灌水量为1.5亿立方米。可作饮用的地下水源在红寺堡境内仅有柳泉水源和罗山沟谷浅水。柳泉水源可开采量为1095万m3/a,现已开采438万m3/a;罗山水源现已开采9.9万m3/a,实际可供水量为1.6万m3/a。另外还开发利用了中宁县恩和境内的73万m3/a地下水资源。

红寺堡开发区境内建成主支泵站14座;扬水干渠5条,总长97.69千米;支干渠9条,总长181.42千米;支渠274千米;斗渠1275千米。扬水最大高度266.4米。干渠、支干渠布置各类建筑物708座,其中干渠建筑物237座,支干渠建筑物471座。

水利管理机构逐渐完善。红寺堡开发区水务局成立于2002年1月,主要负责灌溉管理、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水资源利用及管理、防汛抗旱及城乡生活供水等工作。下设供水公司1个,中心水管所1个,共有职工105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在宁夏扶贫扬黄灌溉水利骨干工程、农田配套建设的基础上,2002年以来,开展了以“节水增效促增收”为目标,以“建设高标准小畦田、打造高质量水利工程、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为重点,以“沟渠林田路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畦田12.2万亩,其中:2000亩以上高标准节水示范区5处。配套及维修渠道建筑物4050座,维修支、斗、农渠820千米,整修乡村道路220千米,维修防洪工程20.9千米,打水窖2万多眼。实现了沟、渠、田、林、路综合整治,桥、涵、闸、槽、口相互配套的目标,农村块块畦田一望无际,条条道路平整畅通,林网密布,村庄整洁。通过广大干部群众地不懈努力,2007年、2008年,在全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中连续荣获三等奖。

灌溉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从2004年开始,加强灌溉管理工作。抽调业务强、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灌溉管理工作;组织管水人员学习先进的灌溉管理经验,提高测水、量水技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每年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有利时机,发放宣传单、举办农民节水知识培训班,进行《水法》、节水知识宣传;积极推广以打小畦、沟灌垄种等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全面推行红寺堡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组建农民用水协会40个,实行支、斗渠承包,农民用水协会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村委会监督协调,水管单位指导服务。全面实行“一费制”水价制度和“一费开票到户,一票收费到户”的“一票制”收费制度,让农民交明白钱,淌放心水。

img51

旱塬生命线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速度加快。红寺堡开发区在开发建设之初,供水工程一片空白。1997年至2001年,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投资兴建西部、中部供水工程。西部供水工程使用中宁县恩和水源地,供水范围为双井、红崖及红二、三泵站,总投资1900万元。建成输水管线79千米,泵站6座,深井水源3处;中部供水工程使用大罗山西麓水源地,供水范围为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大河乡、南川乡部分村,总投资2100万元。建成输水管线132千米,深井水源站1座,探明深井水源9处,启用深井水源4处。2001年至2003年,红寺堡开发区共投资557万元,解决了沙泉、买河、红崖、新圈及新庄集4.9万人的饮水困难。2004年,自治区发改委批复建设红寺堡二期供水扩建工程,设计在水源地原有3600吨/日供水能力的基础上,新增5眼深井,单井出水量2000吨/日,新增8000吨/日供水能力;建设输水管线16千米;新建控制室、加氯间、门房等共140平方米。总投资1490.7万元。2005年投资220万元,解决新四支干高口供水问题,受益人口达1.1万人。2008年,自治区水利厅、发改委批复实施石炭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建设加压泵站1座,蓄水池5座,铺设管道98公里,过渠(沟、路)管道防护28处,阀井、检查井80座,联户水表井296座,泵房及管理房16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674万元。解决大河乡4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和银仪风力发电厂、红寺堡土坡煤矿共计1.31万人饮水问题。2008年自治区发改委批复的中部供水区农村饮水安全入户工程,设计铺设各类管道295.23公里,其中:延伸分支管84.88公里,入巷管道188.7公里,改造支干管新增管道21.65公里;建各类阀井2169座,其中:闸阀井、检查井103座,联户水表井2066座;过渠(沟)建筑物54座,工程总投资1378万元。建设期为一年。工程建成后,解决16524户73940人的饮水入户问题。截至目前,红寺堡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9%。

水土保持治理持续发展。开发初期,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根据《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坚持治理与开发结合、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相协调和“一水二林三农”等建设思路,进行综合性治理。1999年以来,按照“南保水土中治沙,扬黄灌区林网化”的总体思路,制定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全部实行封禁;干旱草原区,在封育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开展小流域治理。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天保”工程项目,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退耕还林、围栏封育工程,基本实现人进沙退,荒漠变绿洲的目标。

抓住节水保灌工作不放松。红寺堡自开发建设以来,工委、管委会始终把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实施了以渠道防渗、田间配套、地面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植,指标供水”的方法,编制用水计划、核定用水指标,并将用水指标分解到乡镇、到支口,到田块,实行定量配水。同时实行一票到户管理措施,狠抓“一价制”水价政策的落实。二是在全国首创实施毛渠砌护项目,达到了农业节水增效和防风治沙双赢效果,近3万亩风积沙带撂荒地被治理成良田。调查发现,毛渠砌护工程在实施灌水中达到了省水、省工、省地、省钱的“四省”效果。三是组织实施了田家湾农田综合治理工程、石炭沟节水改造等工程。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的灌溉条件,而且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了作物单产量。四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高效避灾农业。五是加大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建设力度。2007年,被评为全区节水灌溉工作先进集体。

防汛工作全面开展。红寺堡灌区属山间丘陵地带,冲积平原地貌,地形差异较大,山洪灾害频繁,防治山洪灾害的护岸堤防工程不完善。境内有黄河支流清水河、苦水河和红柳沟三条河流,河流支沟多而且发育快,有大小三十多条主要沟道洪水威胁灌区的交通安全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几年对部分沟道进行了治理,但治理面小,防洪标准低。目前仍有8条23处沟河道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已危及1.27万人、2.91万亩农田及29千米渠道和道路的安全。针对沟道的形状及洪水的危害程度,几年来,在苦水河修导流堤、裁弯取直工程4处,长度2.8千米;水套沟修砌石护坡1处,长2.3千米;东泉沟修砌石护坡1处,长0.4千米;野池沟裁弯取直工程4处,修建石护坡1千米;常家窑沟修砌石护坡1处,长0.5千米;蛇腰沟修建砌石护坡3处,长0.8千米;碱井沟裁弯取直3处,砌筑护坡0.8千米;清水河裁弯取直3处,修砌石护坡3千米。通过防洪工程治理,有效地提高了防洪标准,增强了防洪能力。

img52

红寺堡北节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按照“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的能力。以提高水务系统职工队伍素质、树立良好形象作为行风建设的目标,紧紧围绕机关效能建设,以政治理论学习为抓手,加强业务技术岗位练兵,努力提高班子的协调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在水务系统营造“讲激情、比创业,讲服务、比奉献,讲执行、比效率,讲清正、比形象”的良好风气,形成讲团结、比贡献、重实绩、谋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红寺堡水务局先后获得吴忠市、红寺堡依法治理示范单位,红寺堡先进集体、文明单位、平安单位等荣誉称号。

红寺堡开发区属扬黄灌溉的农业开发区,随着工作重心由搬迁安置移民向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富民强区”的战略转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事实。红寺堡年水权指标为1.5亿立方米,灌溉定额为366.5立方米/亩。特别是新庄集、新圈、海子塘三条支干渠灌溉形势严峻,供水矛盾日益突出。红寺堡工委、管委会在认真分析区情、综合考虑节水、投入、效益等因素的基础上,认为红寺堡要加快发展,优势在农业,出路在农业,关键在水资源的合理应用。为此,提出了坚定不移的调整产业结构,压减高耗水、低效益的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大力推行“3211”种植模式。

通过实现三个转变,最终达到一个目的。一是输水方式的转变,即从渠道输水逐步向管道输水转变,减少输水损失,提高输水效率;二是灌溉模式的转变,变大水漫灌为小畦灌溉,不断推广滴灌、管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三是产业结构模式的转变,压减玉米、小麦等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

大力推行“3211”种植模式,主要基于节水、高效这两个因素。种植玉米、小麦每年灌水5次(每次约80到110立方米),亩均用水量约500立方米,比灌溉定额每亩超出133.5立方米。种植葡萄、高酸苹果,第一年,由于要解决林果业前期没有收益的问题,采取林果间作低杆农作物的办法,需灌水8次,每次约50立方米,每亩年用水量约400立方米,比灌溉定额每亩超出约34立方米。第二年,苗木成活后,不再间作,用水量明显递减,最多灌6次水,每次约50立方米,每亩年用水量约300立方米,比灌溉定额每亩节约约66立方米。到了盛果期,采用沟灌的方式,节水效果更加明显,葡萄每年灌水4次(每次约40到50立方米),用水量最多不超过200立方米;高酸苹果每年需灌水4次(每次用水量约40立方米),亩用水量约160立方米,用水量分别是小麦、玉米的40%和32%;设施蔬菜每亩年用水量不超过300立方米。实现“3211”种植模式后,年用水量约1.22亿立方米,比1.5亿立方米的水权指标节约2800立方米。“3211”种植模式全部收益后,亩均纯收入2180元以上,比传统作物增收1956元左右,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550元。

(红寺堡开发区水务局供稿;撰稿人:马富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