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省工业经济绩效及经验

湖北省工业经济绩效及经验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艰苦努力,湖北省工业能耗下降达到了预期目标。制定“千亿工程”发展规划,分别召开了汽车、冶金、石化、纺织、食品、电子信息产业现场会,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落实规划要求,有效地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发展。
湖北省工业经济绩效及经验_湖北发展研究报告

一、湖北省工业经济绩效及经验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湖北省工业战线在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兴省”战略,抓重点、解难点、树亮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结构改善、能耗下降、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速度较快,占GDP的份额明显增加

2006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03.53亿元,同比增长20.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73%,工业在湖北省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现。

(二)效益较好,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

2006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08.9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税金453.6亿元,同比增长15.8%;工业产品销售率97.99%,同比提高0.48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0.77,比2005年提高16.71,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结构改善,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增势强劲

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加快,低能耗产业占比扩大。2006年,湖北省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4.59%,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8.74%,轻工业增幅比重工业快5.8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由2005年的25.3∶74.7调整为28.6∶71.4。从行业看,“千亿工程”(“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电子信息等六大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中,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64.26亿元,石化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86.67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50亿元,钢铁、食品、纺织分别实现销售收入803.17亿元、527.75亿元和474.35亿元。从企业和产品看,优势企业进一步壮大,卷烟企业重组为武烟一家,2006年实现利税92.13亿元,同比增长28.26%;以东风汽车公司为龙头,湖北省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达到55.53万辆;武钢兼并鄂钢,生产能力达到1700万吨。湖北省的“中国名牌”产品由2002年的1个增加到30个,“湖北名牌”由275个增加到416个,获得国家免检资格的产品由8家企业10个产品增加到52家企业56个产品。

(四)能耗下降,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成绩

由于水电枯水,火电增发,导致耗煤量增大,加大了节能降耗工作难度。经过艰苦努力,湖北省工业能耗下降达到了预期目标。湖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3.37吨标煤,比2005年下降4.35%;万元GDP电耗1264.31千瓦时,下降3.05%。

(五)出口增长,工业经济外向度继续提高

2006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46.6亿元,比2005年增长55.3%,占销售产值的6.1%。出口产品结构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机电产品出口占据重要地位,工业产品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

(六)改革创新,公有和非公经济同创佳绩

列入“三个一批”规划目标的50户大型国有企业,已有东汽、华新等48户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襄轴、潜江制药等10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目标已基本完成。省属重点企业的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全省8000多家国有中小企业已有95%实现改制。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顺利推进,仅中央在鄂30户企业就有221所中小学、2.3万人移交地方管理。省直机关所办工商企业基本完成脱钩改制任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已完成90%。通过改革,国有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一批困难企业正在由包袱变成财富,由改革发展稳定的难点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成为湖北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2006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7645户,比2005年底增加983户,是1999年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税金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5、9.7、24和6.4个百分点。2006年,湖北省76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3750亿元,增幅由2002年的7.95%提升到11%以上;中小企业户数达到22万户以上,比2002年增加3万多户,在数量上已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6%;职工人数达到1450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79%;实现增加值4062亿元,比2002年增长48%,经济规模占全省GDP的54%。

(七)区域协调,城市和县域竞相发展

咸宁、黄石、黄冈、鄂州、天门、武汉、潜江、林区、随州、仙桃、孝感、荆门等12个地区增速都在20%以上。其中“8+1”武汉城市圈中所有城市工业增速均在21.6%以上,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5%,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06.4亿元,增长24.2%,高出全省平均增长水平4.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实施“工业兴县”和“产业兴镇”战略,形成了一批企业聚集区和产业发展带,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转移,推动了城镇建设。

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年期盼的良好局面,这是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积极支持、大力配合的结果,工业战线的同志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努力,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1.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理清发展思路。

湖北省工业战线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根主线,把工作重点放在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重大措施:一是实施“千亿工程”。制定“千亿工程”发展规划,分别召开了汽车、冶金、石化、纺织、食品、电子信息产业现场会,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落实规划要求,有效地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发展。2006年,6个重点培育的产业中有4个高于全省工业增长水平,其中食品行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4.2%,纺织行业增长25.5%,电子信息行业增长48.4%,石化行业增长20.6%;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70亿元,增长25.4%。二是继续实施“三个三工程”。抓“三个三工程”,努力构建湖北工业经济的三级梯队,是落实“工业兴省”战略的一个有力抓手。2006年,列入“三个三工程”的100家重点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3.3%和60.95%;100家重点中小企业和100家民营排头兵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0个重点工业项目已有53个在年底基本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湖北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29.78亿元,比2005年增长16.1%,其中制造业完成技改投资153.56亿元,比2005年增长15.6%。四是支持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新增加10个扩权县市,全省扩权县市达到42个,工商四税新增部分省市留成返还延长到2008年;协调开发银行52亿元贷款支持市县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已落实28.9亿元,支持了72个项目建设;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7645家,比上年新增983家;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达到113家,累计担保贷款70亿元。五是狠抓节能降耗。一方面积极支持低能耗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管理、推进节能技改、淘汰落后生产方式。近年来,共淘汰小玻璃生产能力159万箱;关闭小煤矿100家,使湖北省煤矿总数压缩到696家;淘汰小水泥生产企业324家,产能约1000万吨;关闭、转产地条钢生产企业286家。

2.坚持优化经济布局,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围绕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着力扶大扶强、扶新扶优。烟草工业:以武烟集团为龙头,对卷烟品牌、销售市场、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等资源进行整合,基本完成全省卷烟工业一体化,提高了名优品牌的市场销售份额和市场竞争能力。2006年,湖北省共销售卷烟167.35万箱,实现省产烟销售收入191.30亿元,烟草行业实现利税126.88亿元。钢铁工业:推进武钢与鄂钢的重组,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着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汽车工业:按照改造卡车、发展轿车、提升零部件的思路,支持东风公司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形成百万辆以上规模。石化工业:扩大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食品工业: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优势特色食品产业群,促进酒业振兴。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和绿色环保装饰材料等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加紧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及落后生产方式。纺织工业: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棉纺织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加快技术更新改造,积极引进先进印染后整理技术和设备,增强服装面料配套能力。

3.加强监测与协调,切实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瓶颈制约。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既抓当前协调,又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2006年,湖北省累计发电1312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1.72%。其中水力发电750.5亿千瓦时,下降7.76%;火力发电561.5千瓦时,增长17.92%。全社会累计用电875.76亿千瓦时,增长11.01%,其中工业用电617亿千瓦时,增长9.7%。全省统调电厂共到电煤2540万吨,比上年多120万吨。三峡船闸处于完建期,长江水运受到一定影响,但重点物资运输仍然得到保障,从整体来看,运输瓶颈有较大缓解。组织开展银企对接,银企协议金额达到116亿元。

4.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企业活力。

湖北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二是实施兼并联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在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上下工夫。三是推动主辅分离,精干主体,剥离辅体,辅业改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四是推进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五是推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六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统一。

5.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安全生产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省各地、各部门基本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依法治安,科技兴安,严格监管,加强检查,奖惩兑现,有效防止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继续保持了较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省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共计3336人,比2005年下降6.37%,减少死亡239人,下降幅度比国家下达的目标高4.2个百分点;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为590人,同比下降5.60%;全省亿元GDP死亡率预计为0.456,比全国平均水平0.558低0.1个百分点;工矿10万人从业人员死亡率为2.88,比全国平均水平3.33低0.45个百分点;万车死亡率为4.86。

在充分肯定2006年工业经济工作成绩的同时,应正视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全省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还有较大的差距,工业化、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产业水平不适应,传统产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重工业比重偏大,轻工业发展不快,产业集中度不高。二是企业素质不适应,相当多的企业组织规模小,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偏弱,尤其是精品名牌数量不多,导致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三是人才队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人才总量不足,且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懂得外经贸知识、熟悉经贸规则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较少,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