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的工赈思想

中国古代的工赈思想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工代赈,简称工赈,即灾后由官府组织灾民或贫民修建城池、水利等项工程劳务,付给相当报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宪宗时,江南西道观察使韦丹募人就工,解决了洪州的火灾之苦,并赈济了大批饥民,帮助他们战胜旱灾。至宋代,工赈在救荒中比较频繁的采用,而且以政策、法令形式加以颁布和推行。[394]以工代赈在宋代主要是水利工程和修筑城寨,在国家赈灾措施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但也并不占主导地位。
以工代赈_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以工代赈,简称工赈,即灾后由官府组织灾民或贫民修建城池、水利等项工程劳务,付给相当报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382]即“把赈济资财从纯生活消耗变为生产费用”,有利于灾民复业,保护社会劳动力和维持简单再生产。[383]有学者对中国古代的工赈及其思想作了简介,但嫌简略。[384]工赈思想春秋时期已有,《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时饥荒,晏子请为齐王修路寝台,“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此举虽不属公益事业,而是为国王修建游乐设施,但客观上改善了百姓处境。路寝台修完,“上悦乎游,民足乎食”,灾民顺利度荒。[385]代工赈事例史载不多,多在公益事业方面。

宪宗时,江南西道观察使韦丹募人就工,解决了洪州的火灾之苦,并赈济了大批饥民,帮助他们战胜旱灾。洪州“屋居以茅竹为俗,人火之余烈,日久风竹戛自焚,小至百家,大至荡空”。[386]元和二年(807),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韦丹到任,“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之财,载食与浆,亲往劝之。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387]元和三年(808),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388]南方旱饥,次年正月,在此“岁旱,种不入土”之时,韦丹“募人就功,厚与之直而给其食。业成,人不病饥”。[389]不愧“元和中兴之盛,理人者第一”之称。

元和初,卢坦为宣州刺史,“当涂县有渚田久废,坦以为岁旱,苟贫人得食取佣,可易为功。于是渚田尽辟,藉佣以活者数千人”。[390]懿宗时,武功有六门堰者,廞废百五十年,县令李频,在饥岁发“官廥庸民浚渠,按故道厮水溉田,谷以大稔”。[391]大和五年(831)九月,制授河阳怀节度观察等使,以河内膏腴,民户凋瘵,奏开浚怀州古秦渠枋口堰,役工四万,溉济源、河内、温、武陟四县田五千余顷,[392]使弃地悉为良田。[393]

以上诸例中,地方长官利用工程为灾民提供就业机会,使其自食其力,团结抗灾,收效良好。但唐朝工赈较少,且多发生在唐后期,很可能是由于当时朝廷实力削弱,藩镇割据,地方有了一定盈余,比较便于兴修地方工程之故。至宋代,工赈在救荒中比较频繁的采用,而且以政策、法令形式加以颁布和推行。[394]以工代赈在宋代主要是水利工程和修筑城寨,在国家赈灾措施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但也并不占主导地位。[395]这可能是因为工赈需要高素质、能力强的主管官员,并需大笔经费支持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