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家书屋的“屋”的问题

农家书屋的“屋”的问题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规划比《“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增加了37455个农家书屋。但由于各地分散争取资金,受狭隘利益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造成“农家书屋”的基础设施人为割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看,书屋数量增长很快,“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将影响和制约农家书屋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得农家书屋逐渐失去对农民群众的影响力,缺乏发展后劲。
农家书屋的“屋”的问题_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

(一)时间紧、任务重、质量堪忧

根据农家书屋工程总体目标和各地实际情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07年发出了《关于做好“农家书屋”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对各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出目标要求。根据《“十一五”时期“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规划》,到“十一五”结束,全国将建成农家书屋237455个,建成覆盖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行政村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此规划比《“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增加了37455个农家书屋。

2011年,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于1月12日在京召开。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柳斌杰透露:2011年,农家书屋建成数量将达到50万家左右。到2012年,“农家书屋”工程将基本竣工。这意味着每天要建304个农家书屋,这个时间对于建立一个完备的农家书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不少农家书屋通常是赶速度、凑数目、临时搭建,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发展基础薄弱

1.农村发展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尤其是在很多山区县,由于居民居住分散,山区建设缺乏规划,房、河、路以及其他设施基本没有长远规划,建筑物杂乱无章,牲畜放养、猪圈厕所与房屋连建的现象十分普遍,就更少有地方去集中建设农家书屋了。

2.基础建设人为割裂严重。在农村很多项目中,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协调性差,农家书屋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需要多村或多乡联合实施。但由于各地分散争取资金,受狭隘利益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造成“农家书屋”的基础设施人为割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建设主体单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村集体和村民没有积极参与,建设力量薄弱。一事一议机制没有被充分利用,村级筹资困难,农家书屋设施建设困难。

4.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一是人为破坏,村内管理基础设施尤其是公有设施的能力不强,对公共设施及其附属设备的破坏行为频发。二是自然灾害损坏。如暴雨、泥石流等使得生态体系非常脆弱,自然灾害成了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威胁。许多村民房屋被毁,公路被冲毁,水电通信线路、人饮设施破坏严重,农家书屋如果碰到灾害往往需要重建,造成人力、资金浪费严重。许多农家书屋利用的是村级闲置旧房,由于面积小、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无法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服务能力逐渐弱化。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契机才会来临。从居民经济水平看,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Ʊ4元;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395Ʊ92元,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958Ʊ30元,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农民平均水平的72%,仅为东部地区的46%。由于家庭收入的限制,大多数农民都在努力赚钱,地方政府也在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对于农家书屋这种精神层面建设的投入肯定很少,甚至基本没有,更不可能每年投入一笔资金去建设。

(三)管理不规范,机制有待完善

过去在农村多次投入过图书建设,名称不断翻新变化,村级图书室也好,村图书角也好,建了散、散了建,不能持久。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管理机制不健全。图书管理有其专业性,一般要求对图书进行分类、编目等,而村级图书管理无法做到这一点。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时间一长图书就流失了。原因有:(1)部分地区书屋征订的报纸杂志未送到书屋,而被个人占有。(2)部分书屋的书籍未按图书类别摆放,征订的报纸随意堆放,未按要求整理上架。(3)借阅记录登记不完整,不能准确反映图书的借出和归还情况。(4)个别书屋建在农民家中,书屋面积达不到规定的标准。

2.责任机制缺失。农家书屋的建设,往往是把书运到村里,放到书架上就完事了,配套管理的工作没有到位,没有做到专人专管,图书的功能和效用也根本没有发挥。

3.图书更新机制未建立。有些书放到农村图书室,多年没有更换,内容过时。因此,要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首先要解决管理体制,明确书屋的管理责任,由乡(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行政村按照制度抓好落实。

4.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缺乏发展后劲。从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看,书屋数量增长很快,“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一些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内容更新速度慢。管理员队伍建设与培训等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导致图书有出无进,迅速老化,图书室管理混乱,不按时开放,农民群众很难享受书屋的好处。这些都将影响和制约农家书屋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得农家书屋逐渐失去对农民群众的影响力,缺乏发展后劲。

(四)农家书屋建设过于模式化

所谓“模式化”,就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对待事物、推进工作、处理问题上所形成的所谓具有“经验性和实效性”的固有的、惯性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定式,农家书屋建设的模式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思维的模式化。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上习惯于对上级的决策和部署言听计从,只唯上、只唯书、不唯实,致使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严重,不能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地贯彻精神、推进工作。这使得不少农家书屋从总体上来说大同小异,毫无特点可言。

2.工作标准的模式化。人们总是习惯于以“一刀切”的方式将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简单化、模式化处理,习惯于以“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方式搞统一标准、平衡推进。例如,农家书屋的建设基本是采用图书资料和设备由政府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一配置模式,而且配备的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很有可能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虽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农村对政策、法规、文化、科技、信息的需求,印发了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的推荐目录,但由于地形、气候、经济特点不同,各地需要的书刊种类及文献载体也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模式化的配备方式不能充分体现不同农村的差异性,忽视了各地的特色,不利于工程的推进。

3.工作行为的模式化。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干部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行为定式中解脱出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他们往往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习惯于以老办法推进工作。这种惯性的、僵化的行为方式的存在,必将对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例如,农家书屋的选址比较模式化,基本相同。一些干部往往将农家书屋选在中小学和村委会距离农家聚居地都有一定的距离,不方便图书的借阅。各地的农家书屋选址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居民的分布情况、地形等各方面选择适宜的地址

(五)思想认识有偏差

对农家书屋建设认识上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对农家书屋建设定位的片面化。

农家书屋建设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并非农村自主选择的产物,而是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其他部委,通过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推行的结果。农家书屋是在主导性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共同调节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不断整合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可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此的思想认识有偏差,认为农家书屋是形式主义,为了完成任务,只选择基础比较好、上级检查容易到达的地方,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建设少数表面看着豪华而使用价值不高的样板书屋,造成资源浪费。还有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中一些人往往把农家书屋建设理解为单纯的书屋建设,把图书规模的扩张看作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主要内容,甚至看作为唯一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农家书屋东拼西凑仓促建成,图书质量差,实用性不强,只能成为一种摆设,很难真正地为农民群众服务。有的把农家书屋建设理解为书屋面貌的改变。这些片面认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在农家书屋建设实践中只重视书屋面貌建设、重视图书规模的简单铺摊子式的扩张,搞标志性政绩工程是这种农家书屋建设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实践中由于对农家书屋建设内涵认识上的偏差而带来的政策问题非常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