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只要不睡觉,我们就一直处在与人的交往中——在家与父母交往,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将来到了工作岗位与领导和同事交往。交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学会交往是很重要的。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与老师、家长和同学交往。
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与老师、同学及家长交往的礼仪规范。
2.努力在实践中践行礼仪,提升个人文明素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情分析
1.学生上课时漠视老师的存在,见到老师不打招呼不问好。
2.学生与同学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个别同学自私自利现象严重。
3.学生不孝敬父母,顶撞甚至辱骂父母。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列举出在校内见到老师时自己的做法及其原因。
2.评价这些行为是对是错。
故事导入
鲁迅十三岁时,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当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儿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思考与探究:
1.老师对鲁迅的批评对吗?
2.鲁迅如何对待批评的?我们要向鲁迅学习什么?
智慧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