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坟灯·涸龙·滚狮子

坟灯·涸龙·滚狮子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坟灯·涸龙·滚狮子在雁荡元宵节民俗中,最流行的是送坟灯、舞龙灯和滚狮子。“涸龙”,形象地指出了龙灯的游动状。每逢元宵,华灯初上,炮仗一响,锣鼓一敲,就知道滚狮子来了。雁荡狮子,是由两位有武功的壮汉身披狮子皮同舞。舞狮,又叫“狮灯”、“耍狮子”,雁荡人称为“滚狮子”,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南北朝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已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此外,按地域还有南北狮子之分。
坟灯·涸龙·滚狮子_雁荡风物

坟灯·涸龙·滚狮子

在雁荡元宵民俗中,最流行的是送坟灯、舞龙灯和滚狮子。

旧时元宵,雁荡人家要在锅里炒大米与蚕豆、绿豆、芝麻等,边炒边说:“炒眼,炒眼,炒炒猫儿眼光,炒炒老鼠膜瞠。”豆米炒好后,将其撒在屋梁上,称为“打鼠眼”,意在驱鼠。在水井边、灶门上和每间房内,都点上蜡烛,称为“间间亮”,又叫“照耗”。每家每户要剖竹削篾丝,扎灯糊纸制作“竹灯”,称为“坟灯”,点上蜡烛,送到祖先的坟头,叫“送坟灯”。《乐清县志·岁时风俗》载:“东乡近太平处,元宵煮豆抛梁上,曰‘打鼠眼’。室内、井、灶门、厨皆插烛,曰‘间间亮’,又曰‘照耗’。墓上插竹灯,曰‘坟灯’。”现在,民间“打鼠眼”、“间间亮”等已不多见,但上“坟灯”沿袭下来,成为怀念祖先的一种民俗。

龙灯,又叫“舞龙”、“龙舞”,温州人称“滚灯”、“滚龙”、“滚龙灯”。雁荡人叫“涸龙”。“涸”,读作“hè”,去声,意为“游”。“涸龙”,形象地指出了龙灯的游动状。

龙灯,是历史悠久的奇特民间舞蹈。据考证,源于远古人类祭祀丰收之神田祖时,表演祈雨的雩舞,黄帝时代已有雏形,汉代已盛。《春秋繁露》载,春逢大旱,扎七尺长的赤色大龙居中,又扎六条三丈五尺的赤色小龙,皆南向,其间相去七尺,由壮年男子七人,先斋戒三日,穿着红色衣服,作龙舞以求雨。当时,夏舞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在服色上均有统一的规定。唐宋时,龙灯开始成为元宵佳节的文体活动。吴自牧《梦粱录》载,南宋临安元夜,“市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型之蛇蜒如双龙之状”。现代龙灯,各地不同,千姿百态,蔚为大观。温州龙灯品种很多,造型俊美,装饰华丽。一般用木、竹、纸、布、纱、塑料等原料扎成,主要有布龙、纱龙、纸龙、档龙、大纸龙、拼字龙、首饰龙、灯板龙等,形象各有特色,舞姿各有风韵,是集造型、木工、篾艺、扎架、裱糊、绘画、剪纸、雕刻、油漆等工艺之大成,是精美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雁荡流行板凳龙,龙头龙尾分开,以木料作架,用篾丝扎成,外糊白纸,画上彩画,装饰华美。各村的板凳龙有所不同,总体分为一人扛龙头的“软头颈龙”和两人抬龙头的“硬头颈龙”两种。龙头龙尾中间,由点有蜡烛的数十支灯板组成,一人一板,故名。灯板是一块一米多长的窄木板,中间板下有一支短柄,状似“秧凳”,板上置一盏灯笼,可手擎可肩背。每支灯板之间,用活动插梢连接起来,可连可拆,屈伸自由。龙灯出游时,旗牌开道,锣鼓喧天,民乐齐奏,灯火闪耀,场面壮观。龙灯队挨村挨户游舞,每到一个村的祠堂前,村里要摆香案,陈供品接龙,催龙人要“催龙”,就是唱龙灯歌,每句唱词七个字,内容丰富多彩,大多是祝愿平安吉祥之类的颂语。每唱一句,大锣大鼓配合。板凳龙游龙盘柱时异常壮观:在一块平坦的空地上,灯板一圈一圈围成一盘,把龙尾围在圈内。在一声号令下,灯板同时朝一个方向旋转,越旋越快,板上的灯火连成了大大小小的一只只火圈。在急骤的锣鼓声中,龙头在圈外飞奔翻滚,龙尾在圈内欢舞,令人叹为观止。

雁荡狮子,别具风韵。每逢元宵,华灯初上,炮仗一响,锣鼓一敲,就知道滚狮子来了。全村男女老少纷纷涌向祠堂前的广场观看。狮子在绣球的引逗下,踩着欢快的锣鼓声,时而舔毛抖鬣,时而摇头摆尾,时而张牙舞爪,时而翻滚跳跃,生动活泼,惟妙惟肖,不时爆发出阵阵的喝彩声。雁荡狮子,是由两位有武功的壮汉身披狮子皮同舞。狮子皮是以红、绿、黄诸色的长麻线缀在厚麻布上制成,十分厚实,非常漂亮。狮子的眼睛闪闪发光,血红的大嘴巴会开合。雁荡民间有习俗,狮子表演时,常常要受到各种刁难与作弄,意在试一试舞狮者的武功与舞技。有的人在光滑的水泥地上,撒满了圆溜溜的蚕豆子,使舞狮者寸步难移。所以舞狮者脚上穿的是特制的钉靴,以防滑倒;有的人会点燃一只特大的炮仗,伺机塞进狮子皮里。殿后的舞狮者不但时刻要紧裹狮子皮,而且使出真功夫,有力地摆动,灵活地蹦跳,巧妙地把快要爆炸的炮仗压熄或者甩向皮外。

狮子,古名“狻猊”、“狻鹰”,与虎皆称“百兽之王”,相传是汉献帝时从西域月氏国传入中原,后来成为民间吉祥、威武的瑞兽,象征权势、富贵。旧时,宫殿、陵墓、衙署、寺院门外两旁,大多蹲着一对石狮,卷发巨眼,张吻施爪,俗称“石狮子”。皇宫门前有一对铜狮或鎏金铜狮。左边的狮子脚下有小狮,为雌狮;右边的狮子脚踩绣球,为雄狮。狮子最初意在镇宅压邪,后演变为一种威势的象征。民间,狮子象征喜庆、吉祥,俗传雌雄双狮相戏时,毛缠在一起,滚而成球,小狮子便从中产出,故称“双狮滚绣球”。

舞狮,又叫“狮灯”、“耍狮子”,雁荡人称为“滚狮子”,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舞狮是由西域传入的人兽搏斗舞演变而成。先秦时盛行舞虎,汉时被舞狮取代。南北朝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已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隋代薛道衡诗:“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长鼻。”唐宋时,舞狮尤盛。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有一种“五方狮子”,高丈余,衣五色。白居易《西凉伎》诗:“西凉伎,假面胡子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元稹有诗:“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

舞狮流行很广,形象不同,风格各殊。一般分两人合演的“太狮”和单人独舞的“少狮”。表演风格又有文狮、武狮之别。文狮又叫“熟狮”,功在表情,常以搔痒、舔毛、抖鬣、打滚、缘柱、钻穴、登高等细腻和谐的动作,刻画活泼、温驯的神态。武狮又叫“生狮”,功在技巧,常用跳跃、跌扑、蹿蹦、腾空、翻滚、旋转、踩球等英武激烈的表演,显示刚毅、威猛的性格。此外,按地域还有南北狮子之分。我国以北京单狮、河北双狮、广东醒狮、安徽青狮、广西文狮、湖南武狮、江西手摇狮等最著名。舞狮自古成为杂技的传统节目,至今仍然深受中外观众的欢迎。

近年来,民间狮子流落街头村尾,为婚庆和开业而摇头摆尾,乞爱求赏,喜乎?!悲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