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坟灯·涸龙·滚狮子

坟灯·涸龙·滚狮子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坟灯·涸龙·滚狮子在雁荡元宵节民俗中,最流行的是送坟灯、舞龙灯和滚狮子。“涸龙”,形象地指出了龙灯的游动状。每逢元宵,华灯初上,炮仗一响,锣鼓一敲,就知道滚狮子来了。雁荡狮子,是由两位有武功的壮汉身披狮子皮同舞。舞狮,又叫“狮灯”、“耍狮子”,雁荡人称为“滚狮子”,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南北朝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已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此外,按地域还有南北狮子之分。
坟灯·涸龙·滚狮子_雁荡风物

坟灯·涸龙·滚狮子

在雁荡元宵节民俗中,最流行的是送坟灯、舞龙灯和滚狮子。

旧时元宵,雁荡人家要在锅里炒大米与蚕豆、绿豆、芝麻等,边炒边说:“炒眼,炒眼,炒炒猫儿眼光,炒炒老鼠膜瞠。”豆米炒好后,将其撒在屋梁上,称为“打鼠眼”,意在驱鼠。在水井边、灶门上和每间房内,都点上蜡烛,称为“间间亮”,又叫“照耗”。每家每户要剖竹削篾丝,扎灯糊纸制作“竹灯”,称为“坟灯”,点上蜡烛,送到祖先的坟头,叫“送坟灯”。《乐清县志·岁时风俗》载:“东乡近太平处,元宵煮豆抛梁上,曰‘打鼠眼’。室内、井、灶门、厨皆插烛,曰‘间间亮’,又曰‘照耗’。墓上插竹灯,曰‘坟灯’。”现在,民间“打鼠眼”、“间间亮”等已不多见,但上“坟灯”沿袭下来,成为怀念祖先的一种民俗。

龙灯,又叫“舞龙”、“龙舞”,温州人称“滚灯”、“滚龙”、“滚龙灯”。雁荡人叫“涸龙”。“涸”,读作“hè”,去声,意为“游”。“涸龙”,形象地指出了龙灯的游动状。

龙灯,是历史悠久的奇特民间舞蹈。据考证,源于远古人类祭祀丰收之神田祖时,表演祈雨的雩舞,黄帝时代已有雏形,汉代已盛。《春秋繁露》载,春逢大旱,扎七尺长的赤色大龙居中,又扎六条三丈五尺的赤色小龙,皆南向,其间相去七尺,由壮年男子七人,先斋戒三日,穿着红色衣服,作龙舞以求雨。当时,夏舞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在服色上均有统一的规定。唐宋时,龙灯开始成为元宵佳节的文体活动。吴自牧《梦粱录》载,南宋临安元夜,“市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型之蛇蜒如双龙之状”。现代龙灯,各地不同,千姿百态,蔚为大观。温州龙灯品种很多,造型俊美,装饰华丽。一般用木、竹、纸、布、纱、塑料等原料扎成,主要有布龙、纱龙、纸龙、档龙、大纸龙、拼字龙、首饰龙、灯板龙等,形象各有特色,舞姿各有风韵,是集造型、木工、篾艺、扎架、裱糊、绘画、剪纸、雕刻、油漆等工艺之大成,是精美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雁荡流行板凳龙,龙头龙尾分开,以木料作架,用篾丝扎成,外糊白纸,画上彩画,装饰华美。各村的板凳龙有所不同,总体分为一人扛龙头的“软头颈龙”和两人抬龙头的“硬头颈龙”两种。龙头龙尾中间,由点有蜡烛的数十支灯板组成,一人一板,故名。灯板是一块一米多长的窄木板,中间板下有一支短柄,状似“秧凳”,板上置一盏灯笼,可手擎可肩背。每支灯板之间,用活动插梢连接起来,可连可拆,屈伸自由。龙灯出游时,旗牌开道,锣鼓喧天,民乐齐奏,灯火闪耀,场面壮观。龙灯队挨村挨户游舞,每到一个村的祠堂前,村里要摆香案,陈供品接龙,催龙人要“催龙”,就是唱龙灯歌,每句唱词七个字,内容丰富多彩,大多是祝愿平安吉祥之类的颂语。每唱一句,大锣大鼓配合。板凳龙游龙盘柱时异常壮观:在一块平坦的空地上,灯板一圈一圈围成一盘,把龙尾围在圈内。在一声号令下,灯板同时朝一个方向旋转,越旋越快,板上的灯火连成了大大小小的一只只火圈。在急骤的锣鼓声中,龙头在圈外飞奔翻滚,龙尾在圈内欢舞,令人叹为观止。

雁荡狮子,别具风韵。每逢元宵,华灯初上,炮仗一响,锣鼓一敲,就知道滚狮子来了。全村男女老少纷纷涌向祠堂前的广场观看。狮子在绣球的引逗下,踩着欢快的锣鼓声,时而舔毛抖鬣,时而摇头摆尾,时而张牙舞爪,时而翻滚跳跃,生动活泼,惟妙惟肖,不时爆发出阵阵的喝彩声。雁荡狮子,是由两位有武功的壮汉身披狮子皮同舞。狮子皮是以红、绿、黄诸色的长麻线缀在厚麻布上制成,十分厚实,非常漂亮。狮子的眼睛闪闪发光,血红的大嘴巴会开合。雁荡民间有习俗,狮子表演时,常常要受到各种刁难与作弄,意在试一试舞狮者的武功与舞技。有的人在光滑的水泥地上,撒满了圆溜溜的蚕豆子,使舞狮者寸步难移。所以舞狮者脚上穿的是特制的钉靴,以防滑倒;有的人会点燃一只特大的炮仗,伺机塞进狮子皮里。殿后的舞狮者不但时刻要紧裹狮子皮,而且使出真功夫,有力地摆动,灵活地蹦跳,巧妙地把快要爆炸的炮仗压熄或者甩向皮外。

狮子,古名“狻猊”、“狻鹰”,与虎皆称“百兽之王”,相传是汉献帝时从西域月氏国传入中原,后来成为民间吉祥、威武的瑞兽,象征权势、富贵。旧时,宫殿、陵墓、衙署、寺院门外两旁,大多蹲着一对石狮,卷发巨眼,张吻施爪,俗称“石狮子”。皇宫门前有一对铜狮或鎏金铜狮。左边的狮子脚下有小狮,为雌狮;右边的狮子脚踩绣球,为雄狮。狮子最初意在镇宅压邪,后演变为一种威势的象征。民间,狮子象征喜庆、吉祥,俗传雌雄双狮相戏时,毛缠在一起,滚而成球,小狮子便从中产出,故称“双狮滚绣球”。

舞狮,又叫“狮灯”、“耍狮子”,雁荡人称为“滚狮子”,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舞狮是由西域传入的人兽搏斗舞演变而成。先秦时盛行舞虎,汉时被舞狮取代。南北朝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已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隋代薛道衡诗:“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长鼻。”唐宋时,舞狮尤盛。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有一种“五方狮子”,高丈余,衣五色。白居易《西凉伎》诗:“西凉伎,假面胡子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元稹有诗:“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

舞狮流行很广,形象不同,风格各殊。一般分两人合演的“太狮”和单人独舞的“少狮”。表演风格又有文狮、武狮之别。文狮又叫“熟狮”,功在表情,常以搔痒、舔毛、抖鬣、打滚、缘柱、钻穴、登高等细腻和谐的动作,刻画活泼、温驯的神态。武狮又叫“生狮”,功在技巧,常用跳跃、跌扑、蹿蹦、腾空、翻滚、旋转、踩球等英武激烈的表演,显示刚毅、威猛的性格。此外,按地域还有南北狮子之分。我国以北京单狮、河北双狮、广东醒狮、安徽青狮、广西文狮、湖南武狮、江西手摇狮等最著名。舞狮自古成为杂技的传统节目,至今仍然深受中外观众的欢迎。

近年来,民间狮子流落街头村尾,为婚庆和开业而摇头摆尾,乞爱求赏,喜乎?!悲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