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河西的草原面积已大为减少,“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成为往昔的历史,为数不多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南北山区和黑河下游,走廊内的绿洲大都垦为农田,草场很少,绿洲外尚有一些零星的荒漠草原,荒漠草原不是绿洲,但生长着稀疏的耐旱植物,可以放牧。
风吹草低见牛羊_玉门关和玉关道

4.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后期,中国北方民歌艺术的创作达到鼎盛,代表作有二,一是著名的汉族民歌《木兰辞》,300余字,描写木兰代父从军,叙事清晰,词句通俗,脍炙人口;二是著名的游牧民族民歌《敇勒歌》,描写草原景象,风格雄健,刚强、质朴。

《敕勒歌》原文:  笔者译文:

敕勒川,      滚滚疏勒河,

阴山下,      巍巍南山下,

天似穹庐,     天像圆毡房,

笼盖四野;     笼盖四原野;

天苍苍,      秋高天蓝蓝,

野茫茫,      气爽野茫茫,

风吹草低,     风吹草低头,

见牛羊。      现出牛和羊。

对于这首民歌所描绘的景象,学界普遍认为是内蒙古草原,根据是歌词中的“阴山下”。然而全面考察歌词,《敕勒歌》的创作地点应为河西草原,内蒙说很难成立。敕勒歌即敕勒族民歌,敕勒,亦称疏勒、铁勒,系同一族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翻译。《史记》和《汉书》均记,疏勒是西域36国之一,位于今新疆喀什。《后汉书·耿恭传》记,公元76年(建初元年)范羌迎耿恭自疏勒城东归,“虏兵至,且战且走,吏士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耿恭被困的疏勒城是车师后部所属小国之一,在天山北,今乌鲁木齐一带。《隋书·裴矩传》引裴矩于大业初年撰写的《西域图记·序》记:“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巴里坤湖)、铁勒部(乌鲁木齐)、突厥可汗庭(庭州)渡北流水河,至佛林国,达于西海(地中海)。”天山南西汉疏勒与天山北东汉疏勒,是否同一个部族,有待考证,可以肯定的是东汉的疏勒城与北朝隋初的铁勒部,是同一地点的同一个部族。

十六国(304年至439年)和北朝(386年至589年)时期,史称“五胡乱华”,是一个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北方的上百万游牧民族南下中原,西域的少数民族也东迁河西走廊。据《北史》等历史典籍记载,490年(北魏孝文帝十四年)至北周至隋,河西西部嘉峪关外的疏勒河流域(玉门、安西、敦煌)没有大的动荡,政权过渡平稳,有一百多年相对和平时期,[25]期间铁勒(亦译为敕勒)占据数年,然后游牧东去,最远到达宁夏。525年高平镇(今宁夏固原)兵民起义,推敕勒族酋长胡琛为高平王。他死后,各族部众在万俟丑奴率领下克东秦州(今甘肃天水)、围岐州(今陕西凤翔),530年失败,没有到达内蒙古阴山的记载。

河西走廊西部的疏勒河(上游称为昌马河),发源于祁连山系的疏勒南山和托勒南山(一名托来南山)之间,出南山后流经玉门、安西,断流前西经敦煌流入罗布泊。疏勒河东面的讨来河(一名讨赖河、北大河),发源于托勒南山和托勒山(一名托来山)之间,出南山后流经嘉峪关、酒泉、金塔,断流前入黑河流入居延海。疏勒、托勒、托来、讨来等山水名称,和疏勒、铁勒、敕勒等部族名称,其实都是同一名称的不同翻译,或曰同音异读。敕勒族占领走廊西部期间,留下的这些山水名称,在长期使用的历史过程中,出现同音异读现象是难免的,北朝民歌中的敕勒川,即今走廊西部的疏勒河,只把书面用语川字换成了口头用语河字,而内蒙古阴山下并无敕勒川、疏勒河。

词典解释,水之北、山之南为阳,阳面即太阳照射面;水之南山之北为阴,阴面即背对太阳面。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俗称南山,书面语言称为阴山,南山下的疏勒河,就是阴山下的敕勒川。陕西的秦岭,相对关中平原而言,也称南山;内蒙的阴山,相对内蒙草原而言,也称南山,南山不是河西祁连山的专用名词。同理,阴山也不是内蒙古草原的专用名词。

见牛羊即现牛羊,见是现的古汉语异体字。一般的牧草只能遮蔽羊腿,较高的宾草可及羊肩,再高就会倒伏,遮蔽牛身是不可能的。能隐没牛羊的牧草只有一种,就是生长在河西碱性土壤草原上的特产芨芨草,一名枳机草,明清名黄草,汉唐名白草,多年生草本,春天新苗绿色,成熟后茎秆有节如竹,叶狭长,花淡绿色,高1~2米,十分坚韧,夏白而秋黄,冬枯不萎,敕勒歌牧草非芨芨莫属。上世纪50年代,笔者和幼年伙伴放牧牲口时,常选大墩芨芨做小屋,方法是把梢头挽结起来,然后拨开茎叶钻进去,既遮阳,又隐蔽,足见芨芨墩的高大,后来由于滥采滥牧,气候干旱,河西生态环境恶化,芨芨草已很少见。

《汉书·西域传》记:“鄯善国,本名楼兰……多葭苇(芦苇)、柽柳(红柳)、胡桐(胡杨)、白草。”唐代诗人岑参路过河西时,写《赠酒泉韩太守》诗曰:“太守有能政,遥闻如故人,奉钱尽供客,家计亦清贫。酒泉西望玉关道,千山万碛皆白草,辞君走马归长安,隐居倏忽令人老。”王维《出塞》诗曰:“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关于白草,颜师古注:“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于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描述的这些特征正是芨芨草,即黄草。河西不少明清遗留的地名,如黄草沟(嘉峪关市黄草营村)、黄草墩、上黄草沟(嘉峪关红柳沟)、上黄草墩、黄草坝(酒泉西峰乡)、黄草坝墩等。兰州黄河修筑铁桥之前的浮桥,也是用芨芨绳连结的,见水不腐,用坏了只断细股而不全开。河西草原上芨芨草分布广而数量多,既是能遮蔽牛羊的优质牧草,又是编制箩筐、草席、草绳的优质材料。笔者孤陋寡闻,尚未看到内蒙草原上有芨芨草的史书记载、诗文、报导或影视画面。

《敕勒歌》是用敕勒族语言创作的民歌,据说是北齐的斛律金演唱而被记录下来的古汉语译文。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描绘了浑朴苍茫的河西草原气息,讴歌了内陆河绿洲的优美自然环境,为我们研究北朝至今河西走廊生态演变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草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当代河西的草原面积已大为减少,“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成为往昔的历史,为数不多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南北山区和黑河下游,走廊内的绿洲大都垦为农田,草场很少,绿洲外尚有一些零星的荒漠草原,荒漠草原不是绿洲,但生长着稀疏的耐旱植物,可以放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