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长江黄河齐名的湫渊

与长江黄河齐名的湫渊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湫渊能与长江黄河齐名,足见其在当时统治阶层心目中的重要位置。这一称谓可能与少数民族有关。秦惠文王时,秦国准备攻打楚国,秦惠文王亲自投书于湫渊,昭告求助于湫渊神巫咸,诅说楚王的罪恶。历史上有名的湫渊在这里被蒙上了一层神话传说,等待着今人揭开它的面纱。
与长江黄河齐名的湫渊_发现宁夏

5.固原西海子:与长江黄河齐名的湫渊

作者:路生

西海子距固原城西约20公里,山水秀美,为固原八景之一,被称为“西海春波”,是一个风景独特而秀丽的世外桃源。说是“海子”,实际上是一汪高山平湖。有一种说法是湫渊即今固原境内的西海子。

秦始皇建立帝国,为了加强和神化皇权,确立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祭典制度,择时进行活动。他命令掌管礼秩祀典的官吏,将经常奉祀的天地名山大川等鬼神,有秩序地登记于策书,成为典故。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当时登记在册的,从华山向西面算起,名山有七,名川有四。名川分别为黄河、沔水、湫渊、长江。湫渊能与长江黄河齐名,足见其在当时统治阶层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投秦诅楚”之地

秦立湫渊祠于朝那,就是在朝那设立祭祀湫神的庙宇。东周至北魏,固原曾被称为朝那。这一称谓可能与少数民族有关。“有湫水在周地”,远古时,湫渊就成为祭祀的名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安定朝那有湫渊。”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文帝下令祭祀湫泉时,增加玉璧两枚,拓宽致祭场所,圭玉、币帛、俎豆等祭祀品与礼器均予等次增加。唐代大学问家颜师古写道:“朝那湫在安定郡,清澈不容秽浊,每喧填辄兴云雨。”这里所说的安定郡就是今天的固原。

明代《嘉靖固原州志》载:“朝那湫双出于都卢山,左流州曰东海(今干海子),右流州曰西海(今西海子),西海大于东海,湛澄且甘。”“湫,即龙之所处也。”战国时,湫渊就神灵非凡,相传为“投秦诅楚”处。秦惠文王时,秦国准备攻打楚国,秦惠文王亲自投书于湫渊,昭告求助于湫渊神巫咸,诅说楚王的罪恶。事后,楚国果然兵败国削。后人感叹湫神的神灵,说当时楚国国内强大,多贤能智谋之士,楚怀王昏庸糊涂,终于弄得兵败国削,自己被俘,非朝那湫神夺其魂魄。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朝那湫神居然是一位县令。据明代《固原州志》载,相传朝那县最早的县令叫巫咸,死后被尊为朝那湫神而祭祀。为官不在大小,明人赵时春在《朝那庙碑记》中写道:“而(湫)神之名为巫咸,则可据也。相传为朝那县令。令者邑万户,秩千石为官。秦以朝那北距义渠,西制戎。而万户之民,半多戎狄,以一令柔远能迩,卒兼义渠,塞河南,史虽失其名,而其令之才且贤,亦可想见,岂非足以嗣周公之功,为圣人之徒者欤?”

历史上有名的湫渊在这里被蒙上了一层神话传说,等待着今人揭开它的面纱

固原自来水的源头

苍翠的群山环抱着一潭春水,面积约千余亩。海子西边开山水现,使海子犹如一只巨大的水瓢。自西南而来的曲径通幽的唯一小路,就是一柄折歪了的瓢把。海子岸边绿草茵茵犹如锦缎。每当夕阳西斜,碧绿的湖水就随着轻风荡起涟漪,泛起粼粼波光。北山比较平缓,在山坡上牛羊马匹恰似一颗颗宝石,点缀在一坡绿毯之中;南山由东到西连绵的山包组成一个凸凸凹凹的屏障,与山底深邃碧透的西海子相映成趣。南山峰陡立,林木花草茂盛,据说以前常常有蟒蛇、豹子和鹿兔出没,平日人们不带器械不结伴是不敢光顾的,只有一年一度的六月盛会才敢来这里旅游、放牧。

临行前固原文化馆的一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有关西海子的资料,他说:“你们租辆车,最多花三十元,很快就到了!”此时,天空滴落着零星的小雨,昨夜的雨水使路面泥泞不堪。为我们开车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本地人,但他并不清楚去西海子的路应该怎么走,一路打问着,车开得很慢,这留给我们许多遐想的空间。

史料记载,明正德十年(1515年),朝廷右军都督佥事赵文驻固原时,见固原城内井水苦咸,人病于水,便与兵备副使景佐商议欲导西海水入城。这次导水入城由军队完成,历时一月,水由固原城西门进入,环流于街巷,自东门而出,流入清水河。西海子的水就这样被古人开发和利用了,不但解决了当时固原城内农、商、城镇人口及驻军的用水,还达到了“分渠犹自利三农”的目的。现在,这西海子的水成了固原自来水的源头。

道不尽的神话传说

在一片干涸的土地上,能有一汪如此洁净的水源,当然会产生道不尽的传说,这自然要归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水崇”。古时,人们称西海子为“朝那湫”或者“西海”。朝那湫有两源,均出于当地的卢山,左流者为东海,右流者为西海,西海大于东海。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一下子出现了两个海,人们自然会想到海底的龙王,因而,寺庙便于唐末宋初在这里开始兴建了,人们在兴建起的寺庙里烧香磕头,祭龙神、润泽侯,一下子就将这里变得神秘了起来。

到了明代,一直吃着苦水给龙神磕头的人们忽然就用上了“甚澄且甘”的“西海”水,自然就对这龙神更加崇拜了起来。于是,这里逐渐被开发为一道景观,而祭祀的活动也因此变得更加壮观起来。据当地人介绍,每年农历六月十二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乡老会长们把从农户中收来的千斤五谷杂粮撒入“海”中,鱼儿争先抢食,不时有大鱼跃出水面,复而落入“海”中击溅水浪,兴许会惊呆那些前来赶庙会和专程来喂鱼的人。因此,在鱼儿那落水响亮的余音中,传说诞生了。

“飞来万朵玉芙蓉,中汇流泉列五峰。”这是清朝人王兆骏《西海春波》中的一句诗。当时西海子的形状如同手掌,水从这掌的指缝间流出,而后又流入两个漩洞,人们称其为东西龙口。光绪年间,有人便说这里有龙破空而去,还说这龙“鳞甲隐云”、“其色苍碧”。文人墨客听到这个传说后,就开始有声有色地描绘它了,说是那龙腾空时如同春雷巨响,把停留在天上的云都惊跑了。西海子这一景观就这样于此传说中在清代变得鼎盛了起来。

我们在传说中步行,道路常被夹在山谷中,两旁除苍翠的林木之外便是庄稼地,麦子已经泛黄了,但豌豆却是一片碧绿,还不时冒出一两朵小蓝花。大山深处的村庄安静得要命,乳白色的炊烟随风飘荡,山的这边刚飞过去几只吱吱叫着的小鸟,山的那边就传来了布谷鸟的叫声……在路边一块田地旁,我们还看到了一块类似于碑的东西,上面写着“朝那湫杨四将军之神位”。朝那湫就这样被人们与宋时杨家军的杨四郎联系在了一起,传说在这里变得毫无根据了起来。

一滴未干的眼泪

真正走近西海子时,那份神秘感却荡然无存。近在我们眼前的西海子不过是一汪水,面积也不过百余亩,这难免会让人有些失望。先前修建的寺庙已经被毁,如今修成的难成规模。尽管在来时的路上曾看到过封山育林的石碑,但我们仍然有这样的担心——西海子会不会在多年之后从这片土地上消失?

因为一年一度的庙会才结束不久,湖水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湖边一个捡塑料瓶的老人告诉记者,湖中一些鱼已经开始死了。说话间,他卷起裤管,用铁锹从湖中捞起一条死鱼,对我们说:“这鱼才死不久,还能吃。”他的脸上似乎有些不满与愤怒,近在眼前的湖面上漂满了垃圾:“没办法,这湖已被人们在赶庙会时污染得不行了。”

在距湖面不远的平台上,我们看到开庙会时搭下的帐篷还没有完全拆去,地上有近十个用砖垒起的简易炉灶,想必是庙会时人们用来做小吃的。有几个人正在一顶帐篷里看电视,地上肮脏不堪……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湫渊吗?

老人还告诉我们,因为天旱,湖水缩小了不少,但仍有人在湖里撒网捕鱼。在干涸的西海固,这泓弥足珍贵的水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早就失去了当年视其如神灵的崇拜情结。那传说中在此湖腾空而去的龙,也带走了这湖在人们心中的那份神秘。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湫渊就此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但愿若干年后,西海子能够在西海固人民眼下退耕还林还草的热潮里恢复它昔日的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