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化进程是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失去保障的重要原因,要想进一步实现我国的城市化就必须处理好失地农民的问题。据估计,每年约有200万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而成为失地农民。目前,失地农民中的老龄人仍被排除在城镇社会保障之外,即使在一些城市已经建立起对失地农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项目,也存在着保障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等问题。
失地农民现状分析_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4.1.1 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我国传统社会以农立国,从春秋士、农、工、商分业以来,农业在社会上处于重要的地位(“士”是四业中唯一不直接从事社会生产的,“工”“商”长期处于受国家控制与政府抑制的地位),然而我们要实现富裕的小康社会,城镇化、工业化是必由之路,农民不断从土地剥离出来也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城镇的扩张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土地生产方式,也使众多的农业生产者成为“失地农民”;说这部分人是农民,但他们已经失去土地;说他们是市民,他们却在城市的边缘徘徊,享受不到市民的福利待遇,因此,失地农民只能在农村与城市的夹缝之中弱势地生存。[1]

“失地农民”的概念不是现在所特有的。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失地农民”就已经出现。只是在当时国家征用农民的土地后,除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外,还会安排被征地农民农转非,享受市民、工人的福利待遇,使征地后的长远生活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农民也愿意接受政府的安排,因此社会上不存在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在1978~2000年,我国城市从193个增加到663个,镇的数目也从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4.56亿。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全球已经实现了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50%,首次达到城市居住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重相当的水平。[2]而我国也将在今后的五六年里达到这种水平。

城市化进程是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失去保障的重要原因,要想进一步实现我国的城市化就必须处理好失地农民的问题。据估计,每年约有200万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而成为失地农民。目前约有4000万~5000万农民因征地失去或减少了土地。以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30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3]由于征地补偿数额有限,根本不足以让失地农民长期定居于城市。[4]因此,他们就只能滞留于城乡边缘,最终导致失地农民成为“三无”农民,即:就业无岗、种地无田、社保无证的弱势群体。[5]当前,失地农民所面临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土地的丧失迫使失地农民面临着失去生活保障的威胁。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它承担着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多项功能。在当前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土地一旦被征用,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由于部分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消费完有限的安置费,最常见的是把安置费全部用来改善居住条件,有些人甚至举债。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相当一部分人落到了生活无着的困境,这就使失地农民对社会、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如果失地农民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势必会造成更大的社会不稳定。

二是城市就业难和就业不稳定给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带来困境。当失地农民从对土地的依赖中摆脱出来准备融入城市生活时,却面临我国有史以来人数最多、难度最大的就业问题。就业难问题是失地农民走向现代化,实现自身变革的基本障碍和阻力。要全面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需要解决就业机会增长的经济问题,而且还要解决与就业相关的社会问题。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有限,很难找到合意的工作。即使是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工作,也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是失地农民老龄化问题紧迫,征地补偿根本不足以支付被征地的老龄人养老和医疗所需要的费用。土地一旦被征用,就意味着老龄人口同时也丧失了土地给他们带来的保障和权利,养老和医疗所需要的社会保障就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失地农民的老龄人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失地农民老龄人体弱多病,一旦遇到疾病和养老开支等问题,生活很快就会陷入困境。目前,失地农民中的老龄人仍被排除在城镇社会保障之外,即使在一些城市已经建立起对失地农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项目,也存在着保障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等问题。[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