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后日本城市化的成功经验

战后日本城市化的成功经验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走了一条大城市主导型的城市化道路。在这一战略导引下,日本形成了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中心。在日本实施高度城市化过程中,交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保证城市化进程顺利进行,日本政府制定了众多的相关法律,以确保专门针对城市化进程而制定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的顺利实施。
战后日本城市化的成功经验_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2.3.1 战后日本城市化的成功经验

日本在战后的3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用了100多年时间才完成的城市化过程。20世纪初日本城市化水平为12%,尽管由于二战的影响城市人口下降,但是到1955年城市化水平上升到了56%,1975年为76%,在随后的20年中基本保持稳定,1997年为79%。日本的城市化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战后高速增长时期,此后进入成熟阶段,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标准S型曲线过程。我们可以把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战前阶段,大多数日本人都居住在农村,以种地为生;战时阶段,战争使日本城市人口增加,日本走上城市化的道路;战后阶段,日本成为城市人口占主导的国家;经济恢复发展阶段,大城市的人口达到饱和,人们开始转移到三大都市周边的区域性城市中去。这样,三大都市圈就开始逐渐形成。

2.3.1.1 高度集中的城市化模式

日本战后的城市化发展选择的是大城市集中发展模式,即以某一个大城市为人口聚集的中心,周围发展“卫星城”,再向外辐射与扩展。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超高度集中的城市发展模式。日本走了一条大城市主导型的城市化道路。在城市化进程中首先是少数中心城市获得了优先的集中发展,这些城市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东京为例,大东京都市圈内政治、经济、商业、金融和媒体机构大量集中,大公司总部基地都云集于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为超高度的集中发展模式。在这一战略导引下,日本形成了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中心。1998年,三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8%。尽管日本的大都市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都市也发挥着其特有的综合功能。日本的地方小都市主要包括遍布全国各地的人口在3万~10万人的小都市。这些小都市都是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另外,还将传统风俗与现代化生活相互融合,大力发展城乡交流及旅游农业。政府在规划中还明确划分了市区、郊区、农区、工业区及休闲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密切结合,使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

在日本实施高度城市化过程中,交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东京为例,20世纪初随着电车出现及城市间铁路开通,首次形成了城市商业中心区。1920年初,关东大地震后,旧城区的复兴与郊区新市区的开发几乎同时进行,这使得道路建设出现一个高潮,为东京的公路交通奠定了重要基础。1959年,日本着手建立首都的高速公路,带动了市区范围的扩展。东京多心型城市结构以及具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开始形成。从1960年代开始,围绕东京城市外围的高速铁路站点,大面积的住宅区被开发出来,吸引了大量居民迁入,城市范围愈来愈大。日本后来的新干线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开通,既强化了城市间的联系,也带动了地区工业与经济的发展。交通系统的发展,使城市容量扩大、城市间的迅速交流得以实现,最终改变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

2.3.1.2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推动

“一战”后,日本开始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过程,刺激了一批新兴城市的诞生,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的城市化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顶峰阶段,同时也是日本城市化进展最快的时期。不可忽视的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已开始的城市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日本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发展中,中小企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城市中最早能吸收劳动力的是一些技术要求不很高的小企业。

日本走的是混合型农村城市化模式。农业是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原材料。日本政府加大财政支出提高机械化程度,使农业的发展适应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化中后期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城镇、城乡间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农村发展也为城市产业和人口的扩散开辟了道路,为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来源。以制造业产生与发展为开端的工业化是日本城市化的最初动力。第三产业特别使信息产业向中心城市集聚导致了城市的再度膨胀,使日本步入所谓“再城市化”阶段。作为依托于第二产业发展的第三产业,反作用于前者,成为带动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加速力。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动力。

日本农业的发展为适应城市化发展做出了调整,为了使农户有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必须设法提高机械化程度。机械化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但片面地适应城市化也给农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农业生产费用大增;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用地被大量占用;粮食产量及自给率大大降低。

2.3.1.3 市场选择基础上的政府强有力的参与

日本虽然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整个城市化过程都是按照政府的意图进行的。从国土利用规划、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一直到规划的贯彻执行,都可见到政府的影子。

第一,政府对国土的开发利用进行全面规划,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保障城市化的有序、高效进行。日本城市的发展与欧美城市发展最不同的一点在于城市不是由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自然促成的,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在统治者的推动下借强力而形成的。在日本的城市中,很少有凭借市民的热情造就的城市,即日本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力发展城市的。

第二,政府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进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赖于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高新技术主要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日本政府对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进口都实行减、免税制度。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从用地、配套设施建设直至生产、销售等整个过程也都给予种种政策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第三,制定相关法规确保政府规划乃至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城市化进程顺利进行,日本政府制定了众多的相关法律,以确保专门针对城市化进程而制定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的顺利实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只是一个引导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大体框架,为保证它的顺利实施,日本政府又根据各地的特殊条件,分别制定了《北海道开发法》《东北开发促进法》《九州地方开发促进法》《四国地方开发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

第四,日本政府还积极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推动城市发展:通过历年的财政投资贷款,推动城市建设。据统计,1953~2000年,日本的财政投资贷款规模已由38亿日元增至374660亿日元,48年内增加约9858倍,用来从事住宅建设、住宅市政建设和市区的再开发等事业,对城市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采取财政补贴等优惠措施,促进新兴产业城市的开发;设置专门的金融机构,对一些边远地区的城市发展提供贷款支持。[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