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遗产分类是世界性学术难题

遗产分类是世界性学术难题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个会议讨论的一个相关问题也就是到后来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民间创作建议案。民俗学、民俗文化没有进行广泛的普查。另外民俗学的分类也有同样的问题。
遗产分类是世界性学术难题_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10.遗产分类是世界性学术难题

——在“中国民间美术分类法研究会”上的讲话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1984年跟芬兰开了一个民间文学分类的学术研讨会。它一方面是分类的问题,但是后面也带出来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会议讨论的一个相关问题也就是到后来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那个时候就开始涉及到这个问题了。其实它不光是涉及到分类、保管,还涉及一个保护和整个全人类怎样看待这个文化遗产的问题。在那以后,还发生了几件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民间创作建议案。我们国内中国民协1984年开始操作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普查和编纂出版工作。在这三套集成操作的过程中,对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这一套从整理到出版的时候,实际上也形成了一套我们自己工作中最后完成的分类学的基本建设。我认为民间美术这几年也一直在作收集,在作分类的探讨,在不断完善。如果我们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把它当作一个遗产,作为大的文化工程进行抢救,分类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实际上这也是水到渠成,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有一个来自实践的困扰,就是我们在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最早就是考虑到十大民间文艺集成和三套民间文艺集成中间缺了两块。对民间美术没有进行广泛的普查。民俗学、民俗文化没有进行广泛的普查。现在,我们把这两块都提出来了。民间美术的抢救和普查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立即就面临着分类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民间美术覆盖面非常之大,从哪里入手。如果非常全面地去做,一下子是不是能够抓得起来。另外一个我们选了贵州做民间美术的试点。我们贵州的副主席余未人副主席在这里边也有一篇论文。因为当年第一个民间美术研讨会就是在贵州召开的。所以他们有一定的基础。贵州这个省怎么做民间美术。最后也是因为在地方开了若干次的研讨会,还是有点无从下手。最后提了一个建议,从编目下手。几方面原因。一个方面是财力、物力、人力不够。第二个面临的对象比较庞大。第三为了便于工作,便于提示,便于显示民间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就先从编目做起。但是编目也是马上涉及到分类问题。我们要抢救和保护、整理民间文化遗产,分类是绕不过去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课题。这个问题不光是我们的困惑,是全球性的。只要是民间文化这一块,不仅仅是民间美术,我们其他的门类都有这个问题。比如民间故事的分类到现在是众说纷纭。有各种各样的、全球性的分类,但目前在全球通用的,各国又都提出了异议,也没有达到一个全球统一认识的分类。另外民俗学的分类也有同样的问题。到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民间创作建议案里面明确地提出了一条希望各国在民间文化分类上进行探讨,把探讨的成果公布出来,供世界各国参考和参照。所以我也建议今天这个会议的成果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一报。

现在我们分类有很好的基础了。民间美术研究或者抢救、保护这么多年以来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了。这个共识里包括,民间美术不完全等同于美术艺术。在认识上可能参照,不能照搬。这个概念过去恐怕是相对单一些,或者说有一些认识,但是还是有所侧重的。比如说搞美术的相对于重视用美术学的方法来观察民间美术这样一个对象。民俗学、民间文化学从他们那个角度。现在这几个学科基本上走到一起来了。对这个对象认识上认为要相对综合地来看待。这是一个条件,再有一个就是用多学科的方法来观照这个对象。这个也是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共识了。还有就是民间美术的价值。这也是可以用民间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它不是单一的价值,单一的审美或者是个别学科的价值,应该是功能复合的,是一种群像。当然特别是形象表达的民间美术,应该是一个群体、群像的呈现。它的整体的价值是互相牵连着的。如果用单一一个作品,它永远比不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但是它是一个整体。这就是民间文化用整体可以超过任何一个伟大的创造。我认为对民间美术也应该用这种观点来看待。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来认识民间美术的分类,就相对来说比过去的认识要有所提高、进步。我本人提出来的分类有几个层面。一为了从保管、收藏、收集、整理出发。我们在芬兰那次讨论会里,芬兰他们就更多地从民间文化收集、保管,建立起一套档案来进行分类。这恐怕永远是实用和需要的。根据这样一个需要来进行相应的分类,在这个方面可能对它的形态、材质、某些独特的方面,或者跟保管的条件相吻合的,要结合得比较紧密一些,跟物质性比较紧密一些。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在调查工作中的成果整理涉及到分类,涉及到出版。一方面进入登记、档案化的管理,进入档案系统。另一个方面就是刚才左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因为出版的特殊需要,你必须考虑分类的实用性。如果搅在一起的话,可能不科学,但是从视觉、阅读欣赏有这个必要。所以也形成一个层次的分类方法。第三个就是我认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认识这个对象,宣传、普及、支持它,对它有一个分类和认识。所以我觉得这里边分类的层次和层面很多,而且这些都不矛盾,都有它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但是我这里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对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所以我的题目叫《论民间美术的本真与分类》。就是从它的本质意义上,本体存在,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分类。这是一个纯理论的认识。我认为也是必要的。我就不详细展开了。这个论文请大家看一看,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提出。另外我的分类里也参照了一些别的分类的方法,包括左老师的一些方法,但是我自己也作了一些补充。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民间美术把它作为一个视觉对象。它是视觉的、造型造物的。这样就有两头。一头它融入生活里边去了。我用动静结合来概括。比如在生活中造物,就必须要把持、把握一些线条形式,或者对称或者圆等等,都是因为要接触,跟触觉有关系,只有跟触觉发生关系才要考虑到它的造型原则。这个造型原则不是凭空来的。它是生活手感、使用的需要。动态结合这一部分。我过去有一个感慨、一个认识:我们有个阶段,我们的民间美术研究家在研究民间美术的时候只考虑它视觉部分,没有考虑它动态呈现。有些部分考虑到了。比如风筝考虑到了。但是皮影和木偶戏就没有。它这个造型最后就是为了要上台去表演的,必须跟表演技巧结合在一起,它是为他的表演服务的。这个表演又要人去演示,但呈现的是木偶,又不是为了表演者本人。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圈。我们过去对它的认识、解释太单一了,一个静态的木偶我们光说它的头部造型、比例等。实际上它的后面有一套复杂的技巧和功能。像这样的认识对象,我们搞戏剧的又只从戏剧的角度,看它的剧本、情节结构去研究它。都没有把它放在一个综合性的事象里。像这样的对象光用一个学科去观察,那很多价值就损失了,很多精彩的部分就被切开、分割了。就看不到它的综合呈现了。我们的美学界、哲学界关于艺术起源,关于游戏和艺术关系讨论就进入了这个深层的论述层次里边去了。所以,我觉得前面那部分跟功能、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在艺术发生里边,在这部分动态呈现的形态里边更多一些纯艺术形态。我在这里排了一个民间美术的形态序列,有这么一个解释。另外我这个论文有一个观点,认为我们应该从三个角度去认识它。即用什么东西做?做成了什么?用于做什么?这样一个过程是我们认识民间美术一个基本的支点。这里边就涉及到它的材质和功能以及形态。实际上对它的分类我也倾向于从三个角度来均衡地考虑。首先把它作为一个视觉的对象,第二造型、造物的形态,第三它具有广泛的民俗的功能。所以我的分类分了五大类。不详细展开了。总之我认为民间美术分类是很有特色、很有理论诱惑力的课题。这也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难题。如果我们探讨的分类成果做得比较好,一方面可以广泛地普及民间美术的独特价值和它的独特性,一方面可以实际地指导我们的抢救保护工程的工作,再一方面还可以对我们全民性的民间美术传承也会发生一些实际的指导作用。最后我们的分类成果、认识的成果、认识的出发点得到一定的普及之后还会教育民众,使民众认识到身边的这些艺术创作者的伟大价值。我就讲这一点。

(本文刊于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鉴别草根》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