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析青木川古镇聚落形态特征

浅析青木川古镇聚落形态特征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街在解放前,一直都是青木川古镇的经济文化中心。直到今天,青木川古镇便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一水分两街”的空间格局。通过这种“虚”空间与青木川古镇“变”形成呼应,进而加强了侧界面与上界面的交流。进而形成当地的一大特色。
浅析青木川古镇聚落形态特征&;;&;;&;;&;;_汉水文化研究集刊4

浅析青木川古镇聚落形态特征[1]

田海宁

在俞孔坚的《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一书中,关于村落的选址曾有这样的论述,“在一座山边我发现了一小块平地,山与平地相接是壁立的陡崖,所以,不会有什么东西能从上面落下来袭击我;在悬崖前平坦的草地上,我决定搭棚扎寨;草地像是我门前的草坪,在这里我可免受猛兽和野蛮人的袭击;在这里我能看见大海,以便在上帝为我派来救生之船时,不至错过机会。”是的,任何建筑或建筑群,只有当它充分利用自然,并和周围环境真真正正地融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时,建筑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

一、“两山夹一川,一水分两街”的空间布局模式

从青木川整体宏观的规划来看,古镇位于山间比较开阔的平坝上,金溪河从当中穿过,将其一分为二形成两部分。街道主要沿河岸和进出古镇的公路南北布局。在河道两侧形成新旧两街相互呼应。河道西侧逼仄,紧依山脚,河道东侧相对平坦开阔,但是呈中间向两侧逐渐升高,形成两山夹一川之势。现有的新老两街都沿着金溪河河岸而建,老街位于东侧,新街位于西侧。老街在解放前,一直都是青木川古镇的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上过境公路的修建开通,在与老街一河之隔的西岸建起了新街,并且逐步弱化了老街的功能与地位。直到今天,青木川古镇便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一水分两街”的空间格局。

二、街巷空间形态特征

(一)“一旧·一桥·一新”的H型空间结构

“一旧”是指青木川金溪河东岸的老街。老街从南到北近千米,中间少有岔街,一气呵成,北依凤凰山而建。老街的建筑沿金溪河岸,呈倒U字型布局。

老街的建筑多为两层的沿街商铺,前殿后寝的布局模式,院落空间依照所处地形和家庭需要,有大小宽窄之分。檐口出挑较深,开敞大气。老街上的建筑风格统一、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出乡民的亲和力和包容性。

“一桥”是指联接新街与老街的风雨桥,它是连接老街与新街最主要的通道。从景观效果来看,也可以算作是老街与新街相互借景、空间交换的工具。同时,它还肩负着实用的功能,每逢赶集日,风雨桥都非常热闹,成为表现村民积极上进、乐观开朗的介质。

“一新”就是指新街,由于新街是在后期建成,加上当时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划,在建筑风格上比较现代,与老街形成鲜明的对比,缺失了老街的古典沧桑的底蕴。

(二)老街的空间构成

老街的线形街巷空间界面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侧界面、上界面、地界面和端界面。

1.侧界面——沿街老房子

在四个界面要素中,侧界面占最主导的地位。建筑的高度、风格、色彩都对街道的空间有一定的限定性。一侧为建筑对街道的限定较弱,而像青木川老街这样街道两侧都为建筑,限定了街道本身的宽度,对空间的限定性更强。

图1-1 青木川老街的界面关系

来源:陕西建设网站

青木川古镇老街建筑多为一二层,层高大致在2. 5米—3. 6米之间(农村住宅的层高一般较高),这样的建筑高度所形成的交往空间正好属于公共距离的范围,如图1-1所示。爱德华在《隐匿的尺度》中明确定义了公共距离的尺度,并且给出了具体数值3. 75米作为参考模数。从实地测量得出青木川的街道宽度一般都在4米—7. 5米左右。在老街行进过程中,两侧的老宅限定了一个线性空间,从而更加突出了这种集市、交易的公共距离,使处于其中的行人感受颇为强烈。从空间序列这个层面来讲,侧界面的空间过渡也比较自然,从街道到两侧老宅的檐廊,进而到建筑单体内部,使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以及私人空间层层过渡,逐渐向建筑内部延伸。空间的公共性逐步减弱,而私密性逐渐加强,过渡自然。这样的空间序列,很好地诠释了老子所讲求的“无为而无不为”空间精神。

2.上界面——建筑天际线

上界面作为侧界面的延伸而存在,上界面我们一般界定为建筑的檐口和屋顶。建筑的屋顶和檐口,对空间顶部起到一定的限定性,勾勒出的天际线成为街道顶部的轮廓线。檐口出挑的深浅和建筑间距的不同,都会使得街道的线性空间发生变化。这种空间的变化使得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生动。通过这种“虚”空间与青木川古镇“变”形成呼应,进而加强了侧界面与上界面的交流。青木川古镇老街,以老宅檐口檐线为基础,以木构山墙为补充,展现出高低错落的天际线,体现出上界面作为侧界面建筑延伸的空间效果。

3.地界面——地面

与建筑接触最直接的就是地界面。从功能上来讲,地界面主要起着交通联系的作用,铺地机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线形街道空间的文化特点。

青木川老街的地面铺设主要取用当地的青石板,就近取材。进而形成当地的一大特色。石材在铺设尺寸上并未统一要求,而是保留其原有形状,石板拼接错落斑驳,却增加了行人在行进过程中的趣味性。街道的形成没有经过统一规划或设计,而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沿街民居的增建自然形成,这种根据功能需求无意识所产生的境界,将无为的传统哲学观念进一步体现在地界面的道路铺设上来。这样的街巷空间集贸易、交通联系、邻里交流于一身,是与中国古村镇甚至世界上其他古镇中地界面的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老街的空间划分

老街的形成主要归结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地形特点。近千年来老街对外联系于上街,繁华于中街,兴起于下街,如图1-2所示。

1.上街:对外联系

在老街的整个街巷空间中,由于对外联系方便,上街主要集中了民宅与商铺。例如,青木川古镇比较有名的商号——荣盛魁,其建筑造型独特,精雕细琢,被当地人称为“旱船屋”,是当时很有名的娱乐城。

图1-2 青木川老街空间划分

来源:自绘

2.中街:经济、文化中心

中街处于老街的中段,青木川的大户主要集中在此,包括乡公所(乡政府)、商号“荣盛昌”以及联系新街的风雨桥。这些都促进了中街的繁荣与兴盛。

3.下街:老街的兴起

下街位于老街的北端,在这里最早形成了许多商铺,促进经济的发展。烟馆、关公庙这种社会的产物都位于下街。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老街由北向南发展,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近千米的长街。

4.老街的功能延续

现在的老街虽然已经不如往昔繁华,但它的功能依旧。逢集的时候,周围的乡民都会来这里进行交易。平时的老街比较清静,有的三五人在檐下下棋、打牌;有的在街头驻足聊天。遇到节假日,会有些游客来此体验生活,给老街带来新的气息。生活在老街的人们怡然自得,难得的那份惬意与安逸,让大都市的人们向往不已,这可能便是生活的真谛,少了城市的浮华,多了些平淡与安宁。

三、青木川古镇聚落形态特征分析

青木川形成“两山夹一川、一水分两街”的聚落形态,并非一次成型,而是在几百年来历史的更迭变迁中逐渐形成的,其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

古人在选址问题上主张依山傍水,这样既有利于建筑取材,又便于日常生活,还可以兼顾防御功能。同时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随着人类的发展,在营造过程中,虽然有改变局部环境的意识,但就整体而言,仍然以尊重与适应自然为前提。《管子·乘马》对城市的选址明确指出:在建立城邦的时候,如果不是建于大山之下,便会建于平坦开阔的地方。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房子的话,就必须考虑充足的水源;选择地势较低的地方,必须考虑排水防汛。因此,我们在修建房子的时候,必须顺应地势条件,考虑周全,不应拘泥于某些形式上的要求,充分与地形、地理环境相结合。这些理论精辟地阐述了我国古代人类选址择地的基本原则。

青木川的石材和木材比较丰富,老街的建筑基本都是木结构,基础和铺地基本采用当地的石材。特别在街道的铺装上面,全部用当地石材做成的青石板铺装,硬质铺地和木材建筑主体相得益彰。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地方材料对民居建筑形式和风格影响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二)社会因素

任何一种聚落和民居文化,都必须以社会文化为载体,要想整体把握这一地区的聚落和民居文化,我们就必须回到对该地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全面的理解上来。青木川地区的民居聚落大多是聚族而居,他们以血缘关系和地缘为主要联系聚居而生。

( 1)由于战争原因造成的。青木川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政府控制力量薄弱。明末清初,战火频起,为躲避战火,外地的大家族整体迁移到青木川,为了团结力量,加强保护,他们就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在当时的自然经济模式下,生产力有限,活动范围较小,随着人口繁衍,新成立的小家庭也仍旧和大的家族生活在一起,或者就近而居。经过几辈、甚至十几辈人的繁衍、分裂,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聚族而居的聚落现象。

( 2)各大家族之间的联姻,也促进了聚族而居的稳固。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家族得以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在当时,对土地的经营是最根本的经济力量。地方上各巨族大姓,通过联姻扭合纠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并且凭借着强大的势力,扩大族田,另一方面,通过捐置地方产业来广泛地干预各种地方事务。由于青木川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山区,地方上的大家族不仅控制着本地方经济、政治等,甚至通过自身的思想、行为影响着本地方的社会形态以及聚居形态。

(三)文化因素

1.儒家影响

在青木川的传统聚落中,大部分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这种血缘关系首先遵从的就是儒家礼制,讲究等级秩序,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等尊卑礼制。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下,儒学以一种社会意识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它要求人们从思想上、行为上都严格遵守,不可逾越,以此来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这种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民居聚落中也有体现,北京的四合院就强调了空间秩序、长幼有别、内外有别等思想。

青木川的传统民居,经过不断的演进发展,由间到栋,一直到最后成型的院落空间,我们都不难发现,青木川的民居中都强调中轴对称,以及纵向的空间序列。对儒家礼制的遵从体现在民居建筑中,不能随意改变。

2.道家影响

在建筑实体与空间的关系上,老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墙体是围合空间的要素,没有墙体的围合,空间便很难得到限定。但对于人们来说,有用的并非墙体本身,而是其所限定、所围合的部分。老子的这一独到见解,对中国古代建筑,乃至现代建筑,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老子还强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青木川的传统聚落大部分都体现出老子“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建筑布置上顺应山形地势。

3.地域文化影响

由于汉水文化圈独特的地理区域,汉水流域在文化风格上兼有南北风气,在语言上夹秦蜀各地方言。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南则接近四川巴蜀地区,北则接近秦楚方言,巴蜀文化与秦楚文化相互碰撞与摩擦。从文化圈的影响来看,青木川主要受巴蜀文化、秦文化,以及楚文化影响较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是由于移民过程中文化的传播。在汉水流域,历史上就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对于汉水中上游的文化建构有很大的影响,促使了社会文化的重组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结 语

文章从青木川的自然和人文背景进行分析总结,体现出青木川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对青木川在历史演进定型过程中所受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进行分析。体现出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碰撞与共融。最后对青木川的各种公共空间进行分析,体现出古村落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注释】

[1]该文原载《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3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