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宗武后时期

高宗武后时期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宗武后时期进入三祀制的释奠、先农、先蚕和先代帝王常祀,都是源自经典、历史悠久的传统祭祀,此前就已出现在国家祀典中了。我们注意到,隋代三祀制下的祭祀对象较少,不少国家礼典中的常祀尚未出现于其中,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那些原先不在三祀制中的传统祭仪逐渐被吸纳进来,这一过程在唐至北宋时期长期延续。
高宗武后时期_事邦国之神祗——唐至北宁吉礼变迁研究

一、高宗武后时期

与隋代相比,三祀制的祭祀对象在唐高祖、太宗两朝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名称上有异,如隋代的四望就是岳镇海渎。高宗继位后,情况有所变化,释奠、先农、先蚕和先代帝王成为三祀制的祭祀对象,五祀从这一制度中消失了。

释奠礼仪是祭祀儒家先圣、先师的仪式。唐前期是帝制时代释奠礼仪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以往的研究表明,在这一时期,经过一番政策上的摇摆,最终确立了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的制度,并建立了从祀制度。[79]本书的第五章也将指出,在唐前期,不仅是释奠礼仪的功能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佐证皇太子或幼帝知识、人格的养成变为呈现儒家学术传统,这一礼仪在五礼制度中的类别归属也最终固定为吉礼。隋代的三祀制中没有释奠礼。贞观二十一年(646),许敬宗指出:“凡在小神,犹皆遣使行礼,释奠既准中祀,据理必须禀命。”[80]可见,此时释奠礼尚未成为中祀,只是参照中祀的标准。显庆二年(657),许敬宗奏请以祭祀等级确定笾豆数时,仍然提到“释奠准中祀”。[81]不久后,释奠礼成为中祀,根据荣新江和史睿对俄藏Дx.3558敦煌文书的复原,在显庆年间修订过的《永徽祠令》中,释奠礼是中祀。[82]

先农、先蚕的祭祀是象征意义颇浓的仪式,分别配合皇帝亲耕、皇后亲蚕,来体现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礼记·祭统》:“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83]《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蘧筐。后妃齐戒,亲东向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惰。”[84]先农和先蚕的常祀虽然早已有之,[85]但是进入三祀制还是在唐前期完成的。在永徽二年(651)颁布的祠令中,先农已是中祀。[86]次年,高宗下制:“以先蚕为中祀,后不祭,则皇帝遣有司享之如先农。”[87]

汉代以后不时举行的先代帝王祭祀,直至隋代才建立常祀制度,[88]至唐高宗朝进一步系统化,并成为中祀。显庆二年(657),三年一祭的先代帝王常祀制度确立:“以仲春之月,祭唐尧于平阳,以契配;祭虞舜于河东,以咎繇配;祭夏禹于安邑,以伯益配;祭殷汤于偃师,以伊尹配;祭周文王于酆,以太公配;祭武王于镐,以周公、召公配;祭汉高祖于长陵,以萧何配。”[89]荣新江和史睿的研究表明,先代帝王常祀在显庆年间成为中祀。[90]

最后说一下五祀,也就是五官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在四郊,四时迎五行之气于四郊,而祭五德之帝,亦食此神焉。少昊神之子曰重,为句芒,食于木;该为蓐收,食于金;修及熙为玄冥,食于水;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祝融、后土,食于火、土。”[91]五祀在隋代属于中祀,但只是明堂、雩祀、五方上帝等祭祀的从祀神,或在蜡祭中出现。到了唐代,依然没有单独的五官之神祭祀,因此,五祀退出三祀制是不难理解的。

高宗武后时期进入三祀制的释奠、先农、先蚕和先代帝王常祀,都是源自经典、历史悠久的传统祭祀,此前就已出现在国家祀典中了。我们注意到,隋代三祀制下的祭祀对象较少,不少国家礼典中的常祀尚未出现于其中,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那些原先不在三祀制中的传统祭仪逐渐被吸纳进来,这一过程在唐至北宋时期长期延续。五祀在三祀制中的消失,开启了非祭祀主神的神灵退出这一制度的进程。这些现象体现了在儒家礼制框架下三祀制的逐步清理完善,这是唐至北宋时期三祀制演化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