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西方文化的传播者

中西方文化的传播者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嘉峪关地域东来西往的传经、译经、取经者不断。在印度他赢得了极高声誉,为中印友好关系作了卓越贡献。所述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情况,基本属实。马可·波罗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的海陆兼程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行记》在研究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中西方文化的传播者_嘉峪关志

第二节 中西方文化的传播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时期。五凉割据河西,佛教尤其流行,史称:“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魏书·释老志》)河西的敦煌、酒泉佛教流行,兴起修筑石窟寺院之风,莫高窟榆林窟、嘉峪山石窟寺院应时而修,成为佛教东传的必经之路。经过嘉峪关地域东来西往的传经、译经、取经者不断。主要有:

竺法护原名昙摩罗刹,大月氏人,流寓敦煌。西晋武帝时,随师遍游西域诸国,通三十六国语言文字。东归时,“大赍梵经,还归中夏”,并写为汉文。他译出《华严经》三十九品中的五品,《大品般若》译出《光赞般若经》十卷,《正法华经》等佛经共一百六十五部。他“终身写译,劳不告倦。”其译文“纲领必正”,“宏达欣畅”。

鸠摩罗什(公元343年—公元413年)父天竺人,母龟兹人。年七岁,随母出家,九岁以后,随母游学罽宾(今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疏勒。先学小乘,后改大乘,并旁通婆罗门哲学,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经典,誉满西域,被龟兹王迎还龟兹。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吕光进军西域,破龟兹,得鸠摩罗什被带到凉州,滞留凉州十八年,得以通晓汉文。后秦姚兴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破后凉,迎鸠摩罗什到长安,辟逍遥园为译场,请鸠摩罗什担任译主,并命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等八百多僧人襄助翻译,共译出佛经九十八部,共四百二十五卷。其译文既不流于生硬的直译,又保存了“天然西域之语趣”,受到当时僧侣的普遍欢迎。

法显(约公元337年—公元422年)俗姓龚,山西平阳郡人。他从小受佛教教育,博览群经,对佛教志诚行笃。后秦初年居住长安,于后秦弘始二年(即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400年)三月从长安出发,经青海东部,越祁连山,由张掖西行,经河西中西部,从敦煌玉门关,到鄯善,越帕米尔,南入巴基斯坦、印度,在印度遍访五天竺,学习数年,然后经斯里兰卡,乘船度印度洋,绕苏门答腊,历尽曲折,最后,在青岛登陆回国。后到达建康定居,在道场寺译经,和佛驮跋陀罗合作翻译取归的佛经。先后译出《大般泥洹经》、《僧祇尼戒律》等五种。又记载他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地区和各国情况编撰成书《佛国记》亦称《法显传》,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地区历史、地理、佛教发展的宝贵文献,也是研究当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及中天竺笈多王朝时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宋云北魏明帝时曾为僧统官,与法力、惠生等奉命帝母胡太后命于公元518年出发往天竺,公元522年返回洛阳,前后历时五载。他们的西行路线大致是从洛阳西行,经陕西、陇东,由河州渡河,经青海吐谷浑城,入河西经敦煌至鄯善,循南道往天竺,求得大乘妙典一百七十部,同时向中亚、南亚国家显示了北魏的声威。回洛阳后宋云著有《宋云家纪》,惠生撰有《行记》,但这些著作已佚散。而宋云等人西行情况被杨衒之记述在《洛阳伽蓝记》中,后称为《宋云行纪》。《宋云行纪》是一册十分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价值不仅使宋云等人的这次西行情况得以流传于世,而且流下了了解这一时期我国西北许多地区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许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的宝贵资料。

玄奘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唐为缑氏县)人。十三岁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学经,后到成都、荆州、赵州、相州等地游历和讲学。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到长安,由于他佛学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口才雄辩,很快名声大振,誉满京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不顾朝廷禁令,他偷偷离开长安,独自西行,经秦州到凉州,经黑山峡石关(古玉门关)到瓜州(唐甘肃安西),沿途在一些僧人和瓜州刺史独孤达的帮助下,避过沿途阻拦和关卡,经过莫贺延碛到达高昌。从高昌沿天山南麓西行,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到达印度。他几乎游遍印度半岛,参礼佛迹,学习经律,并在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先后学习、讲学六年。在印度他赢得了极高声誉,为中印友好关系作了卓越贡献。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携带所得佛经、佛像从印度启程回国,经河西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前后经历十七年。玄奘回到长安,受到唐朝廷的优厚接待,被安置在弘福寺,后移住慈恩寺(今西安之大雁塔),为上座,并为安排助手多人翻译佛经。并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大唐西域记》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它文字简练、生动,内容充实可靠,既是研究我国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民族的极宝贵的文献,同时也是研究中亚、西亚、南亚广大地区历史、地理、民族的极珍贵的文献。

马可·波罗(公元1254年—公元1324年)意大利威尼斯人。其父、叔经商至中国,奉元世祖命出使罗马教廷。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马可·波罗随父、叔来元廷复命,由古丝绸之路经黑山峡石关(古玉门关)东行,1275年抵上都(今北京)。从此侨居中国十七年,多次奉使各地,到过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浙江等行省几十个城市,又自称曾治理扬州三年。后获准回国,公元1291年随伊利汗阿鲁浑请婚使者护送伯岳吾氏女阔阔真去波斯,从泉州由海道西行。1295年回到威尼斯。次年,在参加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在热那亚狱中,讲述其游历东方诸国特别是中国的见闻,由与其同狱的比萨人鲁思梯切诺(RUSTICIANO)笔录成书,称为《马可·波罗行记》,又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或译作《寰宇记》、《百万先生书》等。1298年马可·波罗被释放回家,后成为巨富。其书《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流传甚广,被译成多种文字,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东方和中国影响极大。所述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情况,基本属实。马可·波罗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的海陆兼程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行记》在研究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